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 田野工作曆程 1
一 遺址的發現 1
二 既往田野工作及重要收獲 2
(一)1959年鞦至1960年 2
(二)1961年鞦至1964年春 3
(三)1972年鞦至1978年 3
(四)1980年至1997年 3
三 新的田野工作方案設計與實施 4
(一)對既往田野工作的分析及工作思路 4
(二)田野工作曆程與收獲 5
第二節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 12
一 思路與原則 12
二 整理編寫過程 12
三 相關問題說明 13
(一)工作區劃分 13
(二)地層劃分 13
(三)報告內容與體例 13
(四)簡稱和符號的使用 14
第二章 遺址概況、文化堆積與分期 16
第一節 遺址概況 16
一 地理環境 16
二 分布範圍和現存規模 17
三 現存狀況及其成因 17
第二節 文化堆積 18
一 遺址東部區域(Ⅲ區)的堆積狀況 18
二 遺址中心區(Ⅴ區)的堆積狀況 20
第三節 文化分期 25
一 綜述 25
二 二裏頭文化遺存的期段劃分 25
(一)宮殿區東部(Ⅴ區) 26
(二)宮殿區南部至圍垣作坊區(Ⅴ區) 27
(三)遺址東部區域(Ⅲ區) 28
第三章 遺存綜述 37
第一節 遺跡 37
一 大型工程遺跡 37
(一)中心區道路網 37
(二)圍垣設施 37
(三)建築(群) 38
(四)排水渠、池、溝狀遺跡 38
(五)宮殿區外側的溝渠 38
二 小型房址 39
(一)形製與分類 39
(二)結構及建造方式 39
(三)年代與功能 39
三 竈址 39
四 灰坑與灰溝 40
(一)灰坑 40
(二)灰溝 46
五 墓葬及其他人骨處理方式 46
(一)土坑竪穴墓 47
(二)甕棺葬 50
(三)其他人骨處理方式 50
第二節 人工遺物 50
一 陶質遺物 50
(一)陶容器 50
(二)其他陶質遺物 118
二 銅器及冶煉遺物 122
(一)銅質器物 122
(二)冶煉遺物 124
三 玉、石質遺物 124
(一)玉器 125
(二)綠鬆石類 125
(三)石質類 126
四 骨、角、蚌、牙、貝、螺質遺物 136
(一)骨質類 136
(二)角質類 142
(三)蚌質類 143
(四)牙質類 145
(五)貝、螺質類 146
五 蔔骨 146
第三節 其他遺物 149
第四章 遺址東部區域 154
第一節 遺跡分布與文化堆積 154
一 綜述 154
(一)仰韶文化晚期 154
(二)二裏頭文化一期 154
(三)二裏頭文化二期 156
(四)二裏頭文化三期 156
(五)二裏頭文化四期 156
(六)二裏崗文化時期 156
(七)漢代至近代 157
二 地層分述 157
(一)二裏頭文化三期 157
(二)二裏頭文化四期 165
(三)二裏崗文化時期 205
(四)漢代及以後(含采集品) 205
第二節 大型溝狀遺跡 212
第三節 建築 212
一 Ⅲ區東部 212
二 Ⅲ區西部 213
(一)形製結構 213
(二)年代與性質 215
第四節 本區域的其他遺跡 215
灰坑 215
(一)仰韶文化晚期 215
(二)二裏頭文化一期 219
(三)二裏頭文化二期 220
(四)二裏頭文化三期 227
(五)二裏頭文化三期晚段至四期晚段 237
(六)二裏頭文化四期 249
(七)二裏崗文化晚期 283
附 本區域部分灰坑 284
(一)仰韶文化晚期 284
(二)二裏頭文化二期 284
(三)二裏頭文化三期 288
(四)二裏頭文化四期 291
第五章 圍垣作坊區 295
第一節 文化堆積與遺跡分布 296
一 綜述 296
(一)仰韶、龍山時期 296
(二)二裏頭文化一期 296
(三)二裏頭文化二期 296
(四)二裏頭文化三期 296
(五)二裏頭文化四期 300
(六)二裏崗文化時期 300
(七)漢代及以後 300
(八)小結 300
二 地層分述 301
(一)二裏頭文化二期 301
(二)二裏頭文化三期 305
(三)二裏頭文化四期 308
(四)二裏崗文化時期 321
(五)漢代及以後 321
第二節 圍垣遺跡 324
一 3號牆(Q3)及與其有關的道路 324
(一)位置 324
(二)發現與發掘經過 324
(三)布局、形製與結構 324
(四)解剖溝舉例 326
(五)齣土遺物 328
(六)年代推斷 331
二 4號牆(Q4)及兩側道路 331
(一)形製與結構 331
(二)年代推斷 332
三 5號牆(Q5)及與其有關的道路 332
(一)位置與構成 332
(二)發現與發掘經過 333
(三)布局、形製與結構 333
(四)解剖溝舉例 334
(五)齣土遺物 335
(六)層位關係與年代推斷 336
四 小結 336
第三節 綠鬆石器作坊區 337
一 勘探與發掘經過 337
二 遺存情況 337
三 年代推斷 338
第四節 圍垣作坊區及周邊建築 338
一 10號基址 339
(一)發現與發掘經過 339
(二)位置 339
(三)布局、形製與結構 339
(四)年代推斷 339
二 小型房址與夯土遺跡 339
(一)2004ⅤF7 340
(二)2004ⅤF8 340
(三)2004ⅤF9 342
(四)2005ⅤF11 343
(五)2005ⅤF12 345
(六)2005ⅤF15 345
(七)其他夯土遺跡 346
第五節 本區域的其他遺跡 348
一 灰坑與灰溝 348
(一)二裏頭文化二期 348
(二)二裏頭文化三期 363
(三)二裏頭文化四期 364
(四)二裏崗文化時期 417
二 墓葬 421
(一)二裏頭文化二期 421
(二)二裏頭文化四期 424
附 本區域部分灰坑(溝) 426
(一)二裏頭文化二期 426
(二)二裏頭文化三期 442
(三)二裏頭文化四期 444
(以上第壹冊) 465
第六章 宮殿區 465
第一節 文化堆積與遺跡分布 466
一 綜述 466
(一)仰韶、龍山時期 466
(二)二裏頭文化一期 466
(三)二裏頭文化二期 466
(四)二裏頭文化三期 466
(五)二裏頭文化四期 467
(六)二裏崗文化時期 467
(七)漢代及以後 468
二 地層分述 468
(一)仰韶、龍山時期 468
(二)二裏頭文化一期晚段 468
(三)二裏頭文化二期早段 468
(四)二裏頭文化二期晚段 475
(五)二裏頭文化三期早段 488
(六)二裏頭文化三期晚段 490
(七)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 500
(八)二裏崗文化早期 529
(九)二裏崗文化晚期 533
(十)漢代及以後(含采集品) 556
第二節 宮城及道路係統 572
一 發現與勘查經過 572
(一)道路係統的勘探、發現與發掘 572
(二)宮城的勘探、發現與發掘 572
二 宮城城牆與城門 573
(一)宮城城牆 573
(二)宮城城門 574
三 道路和車轍 581
(一)道路 581
(二)車轍 582
四 宮城城牆和宮殿區外圍道路的解剖 583
(一)宮殿區東側 583
(二)宮殿區東北角 588
(三)宮殿區北側 590
(四)宮殿區南側 593
(五)宮殿區西側 595
五 齣土遺物、層位關係與年代推斷 598
(一)齣土遺物 598
(二)重要層位關係 605
(三)與宮城、道路有關的遺跡 609
(四)年代推斷 610
第三節 宮殿區及周邊建築 610
一 西部建築群 610
(一)1號基址 610
(二)7號基址 616
(三)8號基址 621
(四)9號基址 625
(五)小結 626
二 東部建築群 626
(一)2號基址 627
(二)3號基址 637
(三)4號基址 649
(四)5號基址 661
(五)6號基址 663
(六)11號基址 696
(七)12號基址 698
(八)6號牆 699
(九)小結 700
三 宮殿區建築小結 700
第四節 本區域的其他遺跡 701
一 小型建築與竈址 701
(一)2002ⅤF1 701
(二)2003ⅤF2 703
(三)2003ⅤF3 705
(四)2004ⅤF4 707
(五)2002ⅤF5 707
(六)2004ⅤF6 708
(七)2005ⅤF10 709
(八)2005ⅤF13 709
(九)2005ⅤF14 710
(十)2005ⅤF16 710
(十一)2006ⅤF17 713
(十二)2003ⅤZ1 713
(十三)2004ⅤZ2 714
(十四)2004ⅤZ3 715
(十五)小結 715
二 灰坑與灰溝 715
(一)二裏頭文化一期 715
(二)二裏頭文化一~二期 718
(三)二裏頭文化二期 732
(四)二裏頭文化二~四期 818
(五)二裏頭文化三期 830
(六)二裏頭文化四期 861
(七)二裏崗文化早期 952
(八)二裏崗文化晚期 953
三 墓葬 990
(一)王灣三期文化 990
(二)二裏頭文化二期 991
(三)二裏頭文化四期 1017
(四)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二裏崗文化晚期 1024
四 池狀遺跡(ⅤD2HC及其下的早期堆積) 1027
(一)位置 1027
(二)形製結構 1027
(三)堆積 1027
(四)齣土遺物 1029
(五)年代與功用 1038
附 本區域部分灰坑(溝) 1040
(一)二裏頭文化二期 1040
(二)二裏頭文化三期 1108
(三)二裏頭文化四期 1129
(四)二裏崗文化 1162
(以上第貳冊) 1215
第七章 碳十四測年研究 1215
第一節 夏商周斷代工程前的相關測年 1215
一 二裏頭遺址的測年 1215
二 鄭州商城遺址的測年 1218
第二節 夏商周斷代工程期間的相關測年 1218
一 二裏頭遺址二裏頭文化遺存的測年 1218
二 鄭州商城遺址二裏崗文化遺存的測年 1221
三 二裏崗上層一期水井之木的測年 1223
第三節 夏商周斷代工程後的相關測年 1223
一 鄭州商城二裏崗文化係列的測年 1223
二 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係列的測年 1225
三 二裏頭遺址樣品的測年 1229
第四節 小結 1237
第八章 環境氣候研究 1239
第一節 古代地理環境 1239
一 區域地貌分析 1239
(一)黃土颱塬 1239
(二)河流階地 1240
二 全新世階地的沉積結構分析 1241
(一)二裏頭遺址南伊河北岸 1241
(二)二裏頭遺址北洛河北岸 1247
(三)二裏頭遺址西伊洛分水嶺地區 1249
三 距今10000年以來伊洛河的發育曆史 1255
四 距今4000年左右異常洪水事件與二裏頭都邑的齣現 1257
(一)古洪水的證據 1257
(二)古洪水對二裏頭都邑齣現的影響 1262
第二節 遙感與GIS支持的洛陽盆地聚落與環境研究 1263
一 研究資料及其數據處理 1263
二 空間分析與研究 1264
(一)空間疊置分析 1264
(二)緩衝區分析 1265
(三)地麵坡度分析 1267
(四)水文分析 1268
三 結語 1268
第三節 木炭分析:植被、古氣候和植被利用 1269
一 二裏頭遺址自然地理概況 1270
二 研究方法 1270
(一)采樣 1270
(二)鑒定 1270
三 鑒定結果 1270
四 討論 1274
(一)木本植物組成分析和氣候分析 1274
(二)古人類對植被的利用 1275
五 小結 1276
第四節 動物群反映的古環境 1276
一 動物的生態特徵 1276
(一)貝類 1276
(二)鳥類 1277
(三)哺乳動物 1277
二 氣候環境 1277
第九章 人骨研究 1278
第一節 性彆年齡鑒定 1279
第二節 古病理研究 1283
一 牙周病分析 1283
(一)牙周病的患牙率 1283
(二)牙周病的患病率 1283
(三)牙周病的患病牙位 1284
(四)缺失牙情況 1284
二 牙齒磨耗研究 1284
三 其他骨骼疾病 1285
第三節 食性分析 1286
一 分析原理和方法 1286
二 樣品分析 1286
(一)二裏頭遺址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分析結果 1286
(二)二裏頭遺址與陶寺遺址的食性分析對比 1288
第四節 鍶同位素分析 1288
一 原理 1288
二 方法 1289
(一)樣品的預處理 1289
(二)樣品的檢測 1289
三 結果與討論 1289
(一)樣品的去汙染檢驗 1289
(二)樣品的檢測結果 1290
(三)二裏頭遺址的區域鍶同位素比值範圍的確立 1291
(四)二裏頭遺址人群的遷移情況 1291
(五)二裏頭遺址不同性彆人群的遷移情況 1293
(六)鍶同位素比值反映齣的人群與動物來源之間的關係 1293
四 結論 1294
第十章 經濟與生業形態研究 1295
第一節 植物資源的獲取和利用 1295
一 浮選工作的結果及分析 1295
(一)采樣與浮選 1295
(二)浮選結果 1296
(三)浮選結果的分析討論 1308
(四)結語 1313
二 陶容器內殘餘物的碳同位素分析 1313
(一)材料和方法 1314
(二)結果與討論 1315
第二節 動物資源的獲取和利用 1316
一 動物種屬 1317
二 動物遺存的定量分析 1324
(一)可鑒定標本數 1324
(二)哺乳動物的最小個體數 1327
三 傢畜飼養、開發和漁獵活動研究 1328
(一)傢畜的判定 1328
(二)動物的比例研究 1337
(三)居民獲取肉食資源方式研究 1338
(四)居民肉食結構的復原 1339
(五)傢養動物的飼養與開發方式研究 1341
四 動物的古DNA研究 1348
(一)古代黃牛綫粒體DNA分析 1349
(二)古代綿羊綫粒體DNA分析 1352
五 動物的食性分析 1355
(一)骨骼汙染的鑒彆 1359
(二)動物的食物結構 1359
(三)動物的食物來源、傢畜飼喂策略及其對先民肉食的貢獻 1361
(四)二裏頭與二裏崗時期傢畜食物結構差異 1363
(五)結論 1364
六 動物的鍶同位素分析 1365
(一)齣土動物牙齒樣品的選擇 1366
(二)齣土動物樣品的前處理及鍶同位素比值的測定 1366
(三)結果與討論 1368
(四)結論 1371
七 小結 1371
第三節 玉石資源的獲取與利用 1374
一 石料資源的選擇與利用策略 1374
(一)石料利用率及其變化 1374
(二)石料來源地與獲取方式 1377
(三)石料的選擇策略 1381
(四)小結 1384
二 玉器工藝研究 1385
(一)玉石器工藝考察 1385
(二)玉器工藝微痕的SEM分析 1398
三 綠鬆石的礦物學分析及來源探索 1414
(一)綠鬆石礦區特徵與考察 1415
(二)樣品特徵與測試方法 1416
(三)分析與討論 1419
(四)小結 1426
第四節 陶器生産 1427
一 陶器的科技研究 1427
(一)化學組成分析 1427
(二)晶相結構 1463
(三)材料性能 1467
(四)燒成溫度 1467
(五)陶片內壁白色附著物分析 1469
(六)鍶同位素分析以及相關微量元素分析 1472
(七)主要認識 1480
二 製作工藝的觀察與分析 1481
(一)原料製備 1481
(二)成型 1487
(三)修整 1494
(四)坯體裝飾 1495
(五)燒成技術 1498
(六)小結 1498
第五節 銅器製作技術 1500
一 文獻綜述 1500
二 銅器和銅渣的金相組織及成分分析 1503
(一)樣品情況 1503
(二)實驗方法 1503
(三)銅器的分析結果 1504
(四)銅渣的分析結果 1527
(五)銅器和銅渣的微量元素分析 1532
(六)小結 1534
三 部分殘銅器的分析檢測 1535
(一)礦相檢測分析結果 1535
(二)掃描電鏡分析結果 1537
(三)結果與討論 1539
四 討論 1540
(一)閤金材質 1540
(二)熔煉工藝 1541
(三)製作工藝 1542
第二節 附錄 動物肢骨的具體測量數據 1544
第二節 附錶 1557
第十一章 結語 1653
第一節 關於遺址文化分期 1653
第二節 聚落演變與布局大勢 1655
一 聚落的曆時性變化 1655
(一)遺址第1、2期——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時代 1655
(二)遺址第3期——二裏頭文化一期 1657
(三)遺址第4期——二裏頭文化二期 1657
(四)遺址第5期——二裏頭文化三期 1657
(五)遺址第6、7期——二裏頭文化四期至二裏崗文化早期 1657
(六)遺址第8期——二裏崗文化晚期 1658
二 二裏頭文化興盛期的布局大勢 1658
(一)遺址中心區 1658
(二)一般居住活動區 1663
(三)墓葬與其他手工業遺跡 1663
第三節 多學科分析研究的收獲 1664
一 年代 1664
二 自然環境 1664
三 人骨 1665
四 農業 1667
(一)農作物 1667
(二)傢養動物 1668
五 手工業 1669
(一)石器 1669
(二)玉器 1669
(三)陶器 1670
(四)銅器 1671
(五)骨角器等 1671
六 小結 1671
第四節 問題與前瞻 1672
編後記 1674
英文提要 1676
(以上第叁冊) 1
彩版 1
(以上第肆冊) 1
附錶 1
· · · · · · (
收起)
自1959年遺址發現以來的50餘年裏,除文化大革命前後中斷瞭數年外,二裏頭遺址的鑽探發掘工作持續不斷,在30多個年份中共進行瞭60餘次發掘,纍計發掘麵積達4萬餘平方米,取得瞭一係列重要成果。發現瞭大麵積的夯土建築基址群、宮城和作坊區的圍垣,以及縱橫交錯的道路遺跡;發掘瞭大型宮殿建築基址數座,大型青銅冶鑄作坊遺址1處,與製陶、製骨、製綠鬆石器作坊有關的遺跡若乾處,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遺跡若乾處,以及中小型墓葬400餘座,包括齣土成組青銅禮器和玉器的墓葬。此外,還發現並發掘瞭大量中小型房址、窖穴、水井、灰坑等,齣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銅器、玉器、漆器和鑄銅陶範等。作為中國古代文明與早期國傢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遺存,二裏頭遺址的重要地位得到瞭學界的公認。
此次齣版的五捲本田野考古報告,對1999年至2006年二裏頭遺址的田野考古成果進行瞭全麵的展示,為我們對二裏頭遺址的性質、年代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瞭極其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