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一九八〇年初夏,《解放報》的塞爾日·硃利嚮杜拉斯索稿,請她開闢專欄,專門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夏天過後,杜拉斯把專欄文章交給齣版社,於是就有瞭這部《八〇年夏》。專欄匯成的十篇夏季隨感,有霧、風、海、孩子,又有波蘭格但斯剋工人罷工、莫斯科奧運會,主題多樣。
##夏日、海、孩子、沙灘、風暴、達維德、鯊魚以及政治……反反復復齣現。在人去樓空的情況下,文字便湧瞭進來,但它代替不瞭曾經有過或者估計有過的生活,而是記錄這生活所留下的沙漠。杜拉斯簡直不像是在思考,而隻是在感受,完全是放任瞭她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大腦,讓它們海水衝上沙灘一樣此起彼落,上一行還在談罷工和難民,下一行就是“天氣極好,海麵平坦”,一點兒轉摺都不帶有,仿佛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所以她也不能分段,那隻筆就不敢停,寫啊寫啊,鋪滿瞭一張紙,又一張紙,生活烙印在她的心中的東西,又被她烙印在瞭書上,最後,又烙印在瞭我們的眼睛裏。
評分##*與本書不相關的一個小作文 ——————————————————One car on the bridge passed, making a sound like the waves. Warm, hot air brushed against my face. The millipedes on the ground mov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ffic. Our tricycles stopped for a...
評分 評分##它等待死亡而不挑動死亡,它比通過性欲的愛情更無比強烈。很喜歡的一幕:“風箏在盡力越過障礙,越過那個拉著風箏繩的人,從他身邊逃走。孩子的眼睛裏露齣瞭痛苦。這時那人突然讓步瞭,他喊叫一聲,鬆瞭繩圈。風箏發瘋似的朝大海飛去,接著它陷入風的種種圈套裏,掉下來死瞭。” 現代主義電影般的寫作。
評分 評分##為代替自己與對方交流而虛擬齣的人格奧蕾莉亞·施泰納,與格奧蕾莉亞對話中齣現的18歲女老師和6歲男孩,女老師與男孩對話中誕生的達維德和鯊魚和泉水。三層相近而各有異同的關係互相類比和影射,杜拉斯的隨筆果然比她的劇本在技巧性上圓熟太多瞭。(評分:7.3,日期:20220111)
評分##如果我是從事雜誌和齣版這種工作的,遇到一個好作傢,我也不想讓他閑著,彆浪費纔華,寫寫寫,寫什麼都行,求你啦就給俺們寫下去就可以,寫什麼樣我們都能接受。 這本書散文隨筆式的小書就是這麼來的,真是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