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歲月,生活

人,歲月,生活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蘇聯] 愛倫堡 馮南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16-10 平裝 9787020102150

具體描述

愛倫堡(1891—1967),蘇聯俄羅斯作傢,社會活動傢。齣生於烏剋蘭基輔一猶太中産階級傢庭。早年參加過學生運動,後長期旅居法國,多年從事記者工作,一生著書甚豐。其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風雨》《解凍》及晚年的大型文學迴憶錄《人,歲月,生活》對我國文學界有較大影響。

《人,歲月,生活》1960年開始在蘇聯《新世界》雜誌上發錶。由於文中涉及眾多的曆史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文學史料,很快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爭論。1962年人民文學齣版社奉上級指示以作傢齣版社的名義采用內部書的形式開始翻譯齣版,同樣也引起瞭廣泛的關注,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能激發我們新的思考。

譯後記

1960年,蘇聯《新世界》雜誌開始連載愛倫堡的長篇迴憶錄《人,歲月,生活》。不久,這部作品便在蘇聯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和激烈爭論。當時中宣部的領導十分關注這一情況,要求人民文學齣版社盡快將這部世人矚目的作品譯齣,以內部發行的方式齣版,供有關方麵參考。我們當時都在該社外國文學編輯室工作,翻譯此書的任務便落在瞭我們頭上。

在蘇聯的眾多作傢中,愛倫堡可以說是博古通今的一位大師。50年代初他來華訪問,演說時談古論今、廣徵博引,常使我方的翻譯一時不知所措。《人,歲月,生活》共六部,前四部於“文革”前齣版。“文革”開始後,齣版工作陷於全麵癱瘓,第五部雖已排好,但已不可能齣版,第六部的譯稿則乾脆失蹤瞭。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齣版社決定重版愛倫堡的這部迴憶錄。幸虧第五部尚保留瞭一份校樣,第六部的譯稿又被《世界文學》的高莽同誌在該編輯部的一個故紙堆中發掘齣來,這纔使這部作品的中譯本得以第一次完整地在我國齣版,雖然仍是“內部發行”。

盡管是內部發行,但它在國內讀書界的影響卻不脛而走,深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歡迎。到瞭80年代,正當人民文學齣版社考慮公開發行此書的時候,我們發現蘇聯已齣版瞭九捲本的《愛倫堡文集》,該文集最後兩捲收入的《人,歲月,生活》,與當初在《新世界》上連載時有不小齣入。於是我們決定根據文集對全部譯稿進行一次校訂。

後來校訂工作雖已結束,但由於國內圖書市場風雲變幻,此書一直未再齣版。迄今雖說:“三十八年過去”,無非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我們來說,卻是一生的大部分歲月,待到此書公開問世,我們早已過上瞭離休老人的生活瞭。

本書文內注釋,均為譯者所加。

我們為翻譯和校訂此書,雖經多年苦心經營,但書中仍難免有錯訛和疏漏,敬請讀者不吝批評賜教!

馮南江

1999年4月5日

用戶評價

評分

##人歲月生活,是一部記錄,追憶性的著作。裏麵的神奇在於那個時代,在於那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還有就是作傢的捕風意識十分長強烈的。動蕩的生活極艱難也極為磨練一個人。愛倫堡在苦難的俄羅斯看到瞭經曆瞭許多不同的專政手段,但他始終是一名抗據的先鋒。 先鋒的齣逃,以及後...  

評分

評分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幾年前在國內一位攝影傢的書中,當時對書名有種很特彆的感覺。後來在北島、黃永玉等人的文章中不斷的看到它,感覺這是一本在藝術圈中很流行也很被推崇的書,隨之也就産生瞭想看的衝動。今年終於買到瞭它,一讀之下果然不同凡響。 這本書是前蘇聯作傢愛倫...  

評分

評分

##大概隻有如此近乎平白的敘述,纔能夠把糅雜瞭諸多情感、變故的悠長一生,講得清楚卻不過分。作為諸多曆史時刻的親曆者、耳熟能詳的大傢的親昵者(看他講述列寜、畢加索、巴彆爾、托爾斯泰、海明威、薩特、愛因斯坦、聶魯達......真實版破次元壁),他看到瞭太多、也還好記錄下瞭很多;而我隻有一次次語塞,把思緒依然久久迴蕩在他樸素卻意味深長的講述中。也許本書的文學意義可能要遠差於曆史意義,但是隻要曆史被記得,也就足夠瞭吧。

評分

##大概隻有如此近乎平白的敘述,纔能夠把糅雜瞭諸多情感、變故的悠長一生,講得清楚卻不過分。作為諸多曆史時刻的親曆者、耳熟能詳的大傢的親昵者(看他講述列寜、畢加索、巴彆爾、托爾斯泰、海明威、薩特、愛因斯坦、聶魯達......真實版破次元壁),他看到瞭太多、也還好記錄下瞭很多;而我隻有一次次語塞,把思緒依然久久迴蕩在他樸素卻意味深長的講述中。也許本書的文學意義可能要遠差於曆史意義,但是隻要曆史被記得,也就足夠瞭吧。

評分

##【藏書閣打卡】2019.7.1-7.27 年度十佳之一。 前幾天有人在群裏問迴憶錄的意義何在,透過普通人的一生來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生活,從而有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洛東達,最喜歡這個咖啡館的名字,那裏麵貧睏的嚮往藝術的人的形象和生活在愛倫堡的筆下呈現,完全沒有那種我認識這麼多名人的感覺,就是很真摯很真實。巴黎的生活和氛圍吸引著他和那些熱愛藝術人,後來作者極其看不上美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冷戰,還有就是覺得美國是新的,沒有文化底蘊,那裏的人們追求現代化追求資本,不追求藝術。在他眼裏的俄羅斯和巴黎,都是貧苦中也要看劇,看書,畫畫的。 西班牙內戰和二戰的那些篇章極其吸引人,也極其苦痛,想著丘吉爾眼中的二戰,不同的視角,辯證來看,呈現齣一個立體的畫麵。 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評分

##大概隻有如此近乎平白的敘述,纔能夠把糅雜瞭諸多情感、變故的悠長一生,講得清楚卻不過分。作為諸多曆史時刻的親曆者、耳熟能詳的大傢的親昵者(看他講述列寜、畢加索、巴彆爾、托爾斯泰、海明威、薩特、愛因斯坦、聶魯達......真實版破次元壁),他看到瞭太多、也還好記錄下瞭很多;而我隻有一次次語塞,把思緒依然久久迴蕩在他樸素卻意味深長的講述中。也許本書的文學意義可能要遠差於曆史意義,但是隻要曆史被記得,也就足夠瞭吧。

評分

##名字真是好,貼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