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3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天堂的哀歌》、《文学的减法》、《猜测上帝的诗学》等 。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大学讲学。
本书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学术著作,曾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很大反响,被很多高校列为当代文学专业的学习参考书。本书出版后,许多报刊曾发表文章予以评介,称其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研究的开拓之作。
本书极富个人色彩,创造性地将史料考证、作品审美分析与理论思辨结合起来,生动、深入且诗意地论证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审美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学术价值的新见。
本书修订版在原作基础上,纳入了作者近年来对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可谓一次新的归纳和总结。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修订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匆匆翻过
评分##①此书笔力雄健,气势宏大,虽不及作者所仰慕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但就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这一论域而言已属不易。②最可贵的还是作者批判性的立场:作者用得最多的词就是“悖论”,将当代先锋文学自我矛盾的痼疾揭了个底朝天。整个当代先锋文学就是一场知识分子轮番被催登场的悲喜剧:说是悲剧,是因为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那点可怜的理想飞也似的奔向幻灭;说是喜剧,是因为他们自欺却不自知的姿态或多或少显得滑稽,对“新即是好”进化论的笃信也总是引得后人发“笑”——一种复杂的笑,一种命定论式的幽默,一种历史错位面前的苦涩自嘲。当代先锋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虚构的妄想、一个文学的白日梦而已”。
评分##80年代,似乎是知识分子最后的狂欢盛世,最后一次站在“广场”面向大众。而后90年代,批评家走入大学,走入高塔,游走于学术会议之中;作家开始群体的分化,王朔一族尽情戏谑,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如鱼得水,(余秋雨也在此种意义上受到大众关注,成为一个现象),亦或者保留传统士大夫的精神。80年代色彩纷呈的文学现象如车水马龙一般,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几乎悉数尝试了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样式。然而,中国自有国情所在。在一番艺术形式的实验过后,作家筋疲力尽,读者眼花缭乱,各种先锋文学思潮也真就只是潮流一般悉数飘散。
评分 评分##很明显,在那些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其有限辉煌的催生和推动力量之中,业已包藏着摧毁和埋葬其辉煌的因素。比如,韩少功寻根所得的怪胎,显然不可能承担重塑民族性的重任;朦胧派一维进化论的合法性依据,在面对“第三代”的“pass”之旗时,毫无招架之力;新历史主义在消解官方话语权威和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在走向更为虚夸的游戏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价值。不过,那二十年毕竟是轰轰烈烈的,只是,这轰轰烈烈究竟收获了什么?难道是而今的冷寂与荒凉吗?那些人,他们如烟花绚烂,他们如烟花孤单……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书目。张清华以先锋文学思潮勾勒八十年代主流,无疑抓住了内核,他有致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野心和才气。他准确地把握住了80年代由封闭走向现代的启蒙主义语境到以人文理性为核心,关注个性和个人精神的存在主义的过程和运动趋势,并提出了这一思潮猛烈而又急促的局限性:“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带有很大假想色彩的体验式重历”,并指出并没有孕育出欧洲十九世纪时的大师型作家,这值得思考。这是否说明八十年代先锋思潮任务并未完成就被九十年代的市场大潮以及其他因素给淹没而中断,或者说启蒙应该继续或仍在继续。 模糊简单的独立思考貌似比知识性的深入而精确的逻辑串联更重要。
评分##作者自己说写作这本书时有种“伪造和虚构历史的犯罪感”,觉得他做的是“削足适履”的工作,但又以“神会”、“通透的灵犀”和提供“接近一种形而上的经验”等理由加以自我开解。应该说,他道出了一些文学论文写作的通病或者说共同的纠结心理历程。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修订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