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別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志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出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裡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志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了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了「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家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無庸置疑,夏志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才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表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出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表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家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了光彩。
##当女神走下神坛成为女屌丝时 ——张爱玲不为人知且让人心疼的下半生 文/Sofia 1944年的夏天,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潇洒地写道:“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上个世纪40年代,是张爱玲的鼎盛时期,彼时的张爱玲的确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
评分 评分 评分##文献价值不容置疑,然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夏氏的态度,张爱玲生前,这些信件也不是那么受重视,以至于遗失,甚至于丢掉,而她死后,却又变成了奇货可居。
评分 评分 评分##私人信件,思维跳跃处是必须参考收信者的按语的。张对人情冷暖是心水极清的,但她待人是要么全信,要么全疑,信里对夏志清是极度信任的,而且由于颇多事情拜托夏沟通办理,字里行间都是一个欲语还休、怕人为难又有点祈盼的情状。真使人心酸。夏并不是个完全的君子,张信里提到的很多事情和夏的按语,使我颇想看看夏写给张的信。看来电邮的操作习惯对我影响颇深,写信时常翻查自己和对方的旧邮件这个习惯,是不是根深蒂固了?
评分##真的不喜欢 非常不喜欢 通信三十年还是令人觉得疏离 在张爱玲书里辩白自己的两段婚姻三位情人 没意思极了 配不上豆瓣7.9
评分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才学一直被大家追捧着,特别是在她去世的这十几年中,更是掀起了一股股热潮。 这位天才作家,早早就出了名,在当年的租界上海,可谓无人不知。张爱玲自己也曾写过一篇简短的文字讲述自己的天才梦,那篇散文写于她十九岁时,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