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集拾遺》書名係由作者擬定,部分文章由作者收集抄錄,有的加寫“補記”或“備考”。但未編完即因病中止,1938年齣版《魯迅全集》是由許廣平編定印入。這次抽去譯文《高尚生活》、《無禮與非禮》、《察拉圖斯忒拉的序言》三篇和《 附記》(已錄入《華蓋集?忽然想到》注文);《咬嚼之餘》、《咬嚼未始“乏味”》、《“田園思想”》三篇的“備考”和《編完寫起》一則已移置《集外集》的有關文章之後;《 序言》已移入《譯文序跋集》;《教授雜詠》的第四首係這次補入;若乾詩文則按寫作時間的先後,在順序上作瞭調整,若乾詩題據作者書錄的題款重新核定。
##3.5,此一集子所收的文章即所謂拾遺補闕是也,論中國書外國書、蘇俄文藝、木刻畫、幫忙與幫閑、女師大事件等問題在其他文集中已多有闡述,且闡述得更好,此集聊作補充。最喜歡的是大先生論孫中山和勃洛剋,無論是說中山先生的“他終於全都是革命”,“隻要這先前未曾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就是他的紀念”,還是說波洛剋的“他嚮前,所以嚮革命突進瞭,然而反顧,於是受傷”,又何嘗不可以將之視為對大先生自身的映射,那個永遠的一直的革命者,在彷徨中前行的先驅,正是魯迅本人,“我以我血薦軒轅”。
評分 評分##【藏書閣打卡】因為收錄的是分散在不同年份的文章,看到一些舊事覺得很親切。隻提幾篇印象深刻的:《對於〈新潮〉一部分的意見》講“現在偏要發議論,而且講科學,講科學而仍發議論”,先生一直如此實踐,也評價《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期待的是“鬧齣幾個新的創作傢來”。《中山先生逝世後一周年》評價孫中山“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傢。無論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無論後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於全都是革命。”我以為這樣的話,完全可以原文給魯迅先生自己,那是靈魂上的同類。這篇文章裏對“革命藝術”的判定也令人贊同不已。
評分##《北平箋譜》是我買不起的周邊。 本書是集外文,算是《集外集》之續。書名係由魯迅擬定,他生前編瞭一部分即因病中止,後由許廣平編定,收入1938年版《魯迅全集》。 1925年1月魯迅答復《京報副刊》關於“青年必讀書”的啓事,其中有一句“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當時引起不少詰責...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