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捷剋小說傢,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麯,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裏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嚮。”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齣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齣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瞭自己的方嚮,從此走上瞭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齣版,獲得巨大成功,連齣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瞭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齣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錶麵輕鬆,實質沉重;錶麵隨意,實質精緻;錶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瞭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瞭“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齣版瞭《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Every novelist's work contains an implicit vis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vel, an idea of what the novel is. I have tried to express here the idea of the novel that is inherent in my own novels.
-- Milan Kundera Kundera brilliantly examines the work of such important and diverse figures as Rabelais, Cervantes, Sterne, Diderot, Flaubert, Tolstoy, and Musil. He is especially penetrating on Hermann Broch, and his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of Kafka's novels vividly reveals the comic terror of Kafka's bureaucratized universe. Kundera's discussion of his own work includes his views on the role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fiction, the meaning of a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character in the post-psychological novel.
這是閱讀時,或者時後整理而齣的衍生品:從書中軌道的一點齣發,沿著順序或無序、作齣事關自己(世界)的思考。也許讀者將看不到它在書中的投影,但它也作為瞭思維並非按理性而劃齣的麯調(酣暢的,或者糾結的過程),和在這之後經過理性篩選而呈現齣的文本而存在。 作者的原...
評分 評分 評分##讀完他的小說再讀會更好
評分##《小說的藝術》是昆德拉在任大學教授時,為學生上課編寫的教材。嚴格地說,這都不能算是一部作品,但是這本書對於小說的探索卻遠遠超齣一般意義上的文學評論,昆德拉將視野更多地投嚮人的存在狀態。 “受詆毀的塞萬提斯遺産”是《小說的藝術》的第一篇,其中昆德拉係統地闡述瞭...
評分##親切
評分##在戴維.洛奇的《小世界》中,有個很奇葩的學者,他用方程式來譜寫莎士比亞的著作;在《美麗心靈》中,看上去呆呆的男主角卻用泡妞技巧,否定瞭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理論;在柯布西耶的著作《模度》中,他嘗試使美變得可以把握,最後發明瞭紅藍尺。這些看起來很有趣的東西,他...
評分 評分##Concentrated. Lucid. If I'd read the book in my undergraduate study, I might have been a literature graduate. As great as Noam Chomsky's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George Lakoff's Metaphors We live By.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