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就是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院,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寺也被引入中国,成为供僧侣修行的重要所在。本书从石窟传入中国之始切入,对整个中国石窟寺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描述,详细梳理了中国石窟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推进的历程,细数各朝石窟开凿的由来和过程,石窟与当时政治、经济、人民日常生活的交织关系,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石窟为纬,展现历代石窟总体风貌,并细化至各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由来、开凿时间、主持者、地质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例如洛阳龙门石窟建在质地坚硬的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上,在它的表面雕刻精细纹饰与形象;大同云冈石窟建在较为松散的侏罗纪砂岩上,雕凿有一系列宏伟的大型洞窟;敦煌莫高窟在砾岩上抹泥层,再制作泥塑像或绘壁画。通过这部中国石窟发展简史,不但为读者呈现了迄今为止依然留存在中国大地上数不清的石窟寺的渊源和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珍贵的建筑、雕塑、绘画珍品,取之不尽的研究古代宗教、哲学、艺术及风俗的资料,让读者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来之不易,值得我们用心守护。
##还是蛮不错的,有点奇怪为啥没提一下龙山石窟,书里好像只讨论了佛教石窟而没有道教石窟。
评分##从时间维度梳理了石窟的发展和没落,还有造像风格的变化,有意思。
评分##考古学家常青熟稔各种散落全球各地的中国历代佛教艺术丰富资料,以全球史的视角切入从考古所见最早的印度石窟至中亚石窟、再至西域石窟和中原石窟、摩崖修建的历史沿革进行概述,指出中国所见最早的东汉时期的摩崖壁画均与中亚的贵霜王朝有密切关联性,用以论证中国石窟从东汉到十六国时期均受贵霜王朝深远影响。之后作者以朝代更迭先后顺序,以类型学为分型总结历代典型风格的共性特征、以及特色石窟的突出个性,从东汉至晚清详尽石窟建筑、艺术手法的发展流变。书末附录包括国内各省重要石窟的朝代、国家文物等级的统计表格,方便读者在阅读之后按图索骥去定位参观。
评分##按照年代顺序介绍了中国石窟建造与审美的发展史,穿插各种佛教经典与历史故事,对于我这个石窟旅游爱好者内容绝对足够充实。其实并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喜欢石窟佛教造像,但是那种神秘的介于神话和现实之间的趣味真的很吸引人。 ps:把这本书提到的石窟做了一个高德地图指南,旅游计划????。
评分##是挺简的。当个线条用还不错。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就有些不够用了。对于历史和一些造像的叙述间有可商处。
评分##由西到东,由南向北,以时间发展为脉络讲述了我国石窟开凿历史和发展路径(地域和时空间的融合、继承、扬弃等等),清晰易懂。看的电子版,有必要二刷纸质版。(原来除了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以外,国内还有这么多石窟!)
评分严格按时间为序简述历朝历代重要石窟,对于整体上把握和学习很有用,书后的主要石窟分布表和分布图非常有心。看后很想重走部分之前有点浮皮潦草的游历:)不过,如果要对具体某一个石窟深入了解还需借助其他更专精的书来弥补,毕竟大部分石窟的雕凿历经多个朝代,于是也就打散在了这本书的各处。
评分##作为入门了解是不错的,还可以根据后面的分布表进行路线规划。
评分严格按时间为序简述历朝历代重要石窟,对于整体上把握和学习很有用,书后的主要石窟分布表和分布图非常有心。看后很想重走部分之前有点浮皮潦草的游历:)不过,如果要对具体某一个石窟深入了解还需借助其他更专精的书来弥补,毕竟大部分石窟的雕凿历经多个朝代,于是也就打散在了这本书的各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