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應西化的“傲慢與偏見”,爬梳“八二憲法”如何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革,一部紮根在中國大地上的憲法研究著作,探討中國憲法製度如何展開。
王紹光、黃宗智、汪暉、蘇力等多位學者一緻推薦
【本書賣點】
1.王紹光、黃宗智、汪暉、蘇力等多位學者一緻推薦,“雅理中國”係列003號圖書;
2.從宏大曆史事件到特寫鏡頭下的個體決斷,呈現一幅多層次的立體的中國憲法史畫捲。每一部憲法的背後,都有一篇史詩。本書點、綫、麵結閤,既有大曆史的跌宕書寫,也有對人物的細節刻畫,打開瞭憲法研究必要的曆史縱深;
3.有著深刻的“問題意識”,始終紮根在中國大地。通過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曆史及批判性分析對比美國憲法,本書試圖迴答:“八二憲法”,作為改革開放曆史時期的國傢根本法,它在文本上確認並規定瞭什麼,追根溯源,社會主義製度,作為憲法第一條所言稱的根本製度,到底規定瞭什麼?作為一部法律,“八二憲法”又是如何實施的?;
4.迴應西化的“傲慢與偏見”。對西方的經驗和理論,作者反對“接軌心態”,反對不加區彆的拿來主義,中國憲法學者可以藉用外來的概念工具去理解中國的理論和實際,有勇氣、能力與想象力去探究我們自己的憲法;
5.一堂生動的“憲法課”。本書的憲法敘事並不枯燥,而是以曆史和規範文本為基礎,從具體的人、事齣發,追根溯源,爬梳“八二憲法”如何容納時代的大變革;並且,書中呈現的“憲法觀”,有趣生動,引人深思,值得廣大法學人士閱讀。
【圖書簡介】
一部紮根在中國大地上的憲法研究著作,探討中國憲法製度如何展開。書中討論的“憲法”,不是一個簡單的文本或某種西方的普世理論,而是站在中國憲法(尤其是“八二憲法”)的自身實踐基礎上,展現中國憲法和製度的自身邏輯與發展道路。
全書輯集瞭作者2010年以來的9篇作品,記錄下一位青年學者10年來的學術探索。作者有著深刻的“問題意識”,在梳理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曆史基礎之上,不僅探討瞭中國憲法研究中的概念、範疇、方法和理論,還通過批判性分析對比美國憲法,試圖打破西方理論的普世神話和話語霸權,進一步提齣立足於中國實際的研究方法。同時,圍繞中國憲法的實際框架,具體分析和研究瞭中國國傢治理體係的閤理性及其積極意義。
【名傢推薦】
站在政治的高度,跳齣法條談憲製,這本書樹立瞭一個典範。
——王紹光,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這是一本帶有較濃厚的“曆史感”和“真實感”的書。這裏,“憲法”絕對不是個簡單的文本或某種普世理論,而是一個形成和演變過程,其中包括曆史人物的抉擇和其曆史情景,也包含政治和司法實際,更包含變與不變。在這樣的視角下,憲法和憲法學成為一個變動中的、多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既有矛盾又有抱閤,既有碎片也有整體。作者使用瞭生動的文字和實例,使得全書可讀性較高。
——黃宗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係教授(榮休)、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
如何發現中國問題,如何形成適閤中國曆史條件和時代變遷的概念、範疇、方法和理論,幾乎是所有知識領域麵臨的挑戰。不但需要反思簡單的移植和搬用,而且需要對傳統範疇和外來概念同時置於具體情境中加以審視,纔能形成有說服力的理論。沿著蘇力、強世功等對中國憲製的探索思路,田雷在中國政法領域的研究提供瞭又一個富有生機的範例。
——汪暉,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不是關注概念層麵的應然,而是從經驗層麵關注當代中國的一些憲法實踐,田雷教授的研究非但拓展瞭憲法研究,也齣色例證瞭社會科學的憲法研究進路。
——蘇力,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編輯推薦】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新中國憲法史一路磕磕絆絆,終於在以“八二憲法”為開端的改革階段穩固下來,本書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範疇,探討在改革開放的風雲變幻中,憲法製度如何深刻地影響中國社會曆史變革和製度創新,揭示憲法在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上的演進。
本書裝幀設計夾帶“私貨”,重慶為西南地區“法學重鎮”,又和作者的求學、工作經曆息息相關,故封麵以重慶的攝影作品為主設計。攝影師是美國國傢地理、星球研究員簽約作者,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國傢地理》《這裏是中國》。
##理論已經看不下去瞭,古德諾、微山湖、香港基本法三篇還是很不錯的
評分##英國哲學傢麥金泰爾說,每個人的生活故事總是內嵌於那些共同體的故事之中,從這些共同體中,“我獲得瞭我的所是”。可以說,田雷老師這些文章中所體現的憲法研究,起點與終點都錨定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中,關注的是中國的憲製實踐,發展的是中國的憲法學說。而這,正是我國憲法學者應有的立場和追求。
評分##四星給第一篇文章。我不同意他的基本立場,論證是乏力的。
評分##繞圈打轉轉,論證都是自否,但不然呢
評分##看完愈發覺得,lucas brang那篇對中國保守主義的政治憲法學的批判是準確的,現實是不是2.0版本的sonderweg,就讓曆史去迴答吧。
評分##力透紙背,細讀很多段落都有種文采抑製不住往書本外飛的那種好。尤其是對憲法時間的論述,最好,也與書名最契閤。“過去舒展為現在,現在延伸至未來,而對於我們觀察者來說,則看到未來不斷過渡至現在,現在有凝結成過去——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捲軸上,構成瞭一種‘非牛頓流體’”。
評分承襲歐陸傳統,區分作為權力工具之法與構成權力之法,也即constitution和constitutional law的區彆,強調憲法或公法的政治性維度,試圖糾正司法視角的偏頗。若能在思想史縱深上考察實證主義與司法視角如何興起並主導我們對公法特彆是憲法的理解,論證的力度將會更強。同時如果能從構成性角度思考國傢權力的來源,結閤哲學相關資源,對問題的推進會更好;此外,如果可以從功能主義角度切入,分析事實性所提供的規範性,其實對於彌閤憲法研究中規範主義和功能主義的差異具有積極意義。
評分##憲法的中國道路探索,作者反復指齣瞭“憲法司法化”的拿來主義謬誤。比較言論自由那篇頗受啓發,同學們對憲法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有趣。
評分##論述準確,思維清澈。憲製文化在當下討論中的缺失是本書的潛在語境,而美國憲法和憲製的曆史與現實則是鏡子。一些觀點是比較清晰的:憲法是不斷的政治鬥爭的産物,有著自身的曆史和現實;現代憲法的命運是憲法的成文化、司法化、賓語化;需要重新發現憲法(中國的“八二憲法”);警惕憲法理論的道德化;中國憲法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將來時;中國憲製模式中存在差序格局(微山湖一文是為精彩的解讀);中國憲製的模式是集權的簡約治理。有一些不解之處:政治鬥爭的內部和外部邊界何在,為什麼從中國憲製的曆史和現實推導齣瞭需要培育權威,憲法的去道德化的時間觀如何思考開始問題,如何在憲法框架內展開道德意義上的“鬥爭”、批判和選擇(林肯肯定瞭憲法對奴隸製的[暫時]規定,但的確又在現實中指齣瞭奴隸製的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