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時期開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廣為傳頌,著名歷史學家柯文(Paul A. Cohen)提出,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實與中國人一百多年來飽受國難、蒙受國恥有關。在本書中,他探賾鈎深,剖析了不同敘事方式中勾踐形像與內蘊之異變,由此而呈現了中國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風雲變幻,其獨到的視角,使人能從多角度理解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變化。
##选题很好,论述有些失望。又一次在严肃专著里看到引lzs,蒋的部分处处引用yts就离谱,对庐山的认知完全来自李锐,也不能苛责,毕竟这些人今天还很有市场。八十年代的部分缺少深入分析,太浮于表面。
评分##柯文说他最好的作品是《历史三调》,确实。因为各种原因,当代史的研究国外确实还是有隔膜。反思一下,我们对西方的研究,是不是也是太多的隔膜?
评分##对柯文来说,即便有《历史三调》珠玉在前,本书仍不失为大师佳作。 通过对“卧薪尝胆”在中国从历史转变为故事的历程梳理表明:随着历史的远去,“卧薪尝胆”逐步脱离“复仇”与“争霸”的原意,产生了从清末开始服务于知识分子对民族认同的构建,再到服务于ROC和PRC国家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以及在改革开放后重新顺从于“两岸一家”的民族主张和在市场经济及阶级固化下日渐畸变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苦难说辞的历史演化。暴力、争霸和君臣关系在官方的叙事中被剔除,却又在社会或者个人的认知中以“竞争”为掩饰得到复活。概言之,虽然侧重不同,但是国家和社会都以“教化和服从”为行动的宗旨。 柯文在更宏观的近代史背景上没有展开,使得论证缺乏一种思想史的深度,是本书的遗憾。但私以为愿意看柯文的人,大概也不缺这点储备吧。
评分##柯文在本书很好的体现了克罗齐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对近代百年的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的变体的分析与当时历史社会政治环境对读;晚清民国时期与国耻,前三十年两岸不同侧重,改开时期对政治的反思及当代对多种形式的挪用;虽然挪用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历史故事的核心在于对民众的教化与控制,但是可能在更广泛的亚文化群体中这可能又被挪用成反抗的形式,当然这不是柯文本书所书写的内容;文本与历史互动,文本的变迁反应的是历史变化与复杂。
评分##最后结论挺没劲的。不得不说我朝影射史学水平还是高啊。
评分##本书广泛追踪和考察了勾践故事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不同变体,呈现了故事文本与历史现实之间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 在一些视野尚不明朗的历史区间内,柯文在结论时能够保持克制和谨慎,对于一个西方“局外人”来说,实属难得。 结语部分对于故事为什么被讲述这一问题的认识蛮具启发性——故事作为口述传统的记忆载体,绝地求生的叙事主题和内核,以及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文化基础,这些因素都不断赋予了传奇故事新的生命力。
评分##《历史三调》更经典
评分##《历史三调》更经典
评分##柯文一贯的写法,探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传统的故事塑造着现代人的文化基因,但同时,故事文本也在不断为现代人所利用,配合着时代,传达出社会以及个人的需求。这样的过程是不被身处此文化中心的人所意识到的,只有“外来的”观察者才能发现和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