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没买到“限量精装版”,平装版也不错了。大半篇章在《二十一世纪》和那个啥杂志上看了。自然是很精彩的。所谓大师,就是回忆个人生平,每处都有学理的提升和抽象。这样的风格,在余先生的高足身上也有,总之是厉害极了。
评分##四星半。安徽真是人杰地灵!早年经历对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传统并对TG保持距离。拟入团前的心态很是坦诚。思维方式还是有些结构化,自己不强求他人认同这一点不错。50年代港台、汉学届学术情况、个人求学到治学的经历都袒露了出来,很好!每天下班地铁、公交杂余时间阅读完毕。
评分##余先生千古。找到了海外ebook,竖版繁体中文,传统中國的感觉。阅读没太大障碍。对于余写的关于他在大陆从小时候在乡下到后来迁移到沈阳北平上海看到的人和事,记忆很深。帮助我了解那段历史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以及余比较幸运也是真的如他本人所说,再大的选择上作对了选择,选择家人选择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余老在哪里,中國正统文化思想哲学就在哪里!读汉学要去美国高校读。其他不方便多说,豆瓣老大哥你懂的。
评分##在铜锣湾诚品翻了一下,精装本的四处错误还没改过来
评分写张光直先生那段太让人难过了,生不逢时&天不假年,可叹
评分##本以为手机看繁体竖排看不进去,没想到看了第一页就停不下来,读起来非常顺畅。余老也已经九十了,与钱穆那一代学人有直接联系的一代很快也会落幕了。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文学术传统,能够由余老这一批人保留在港台以及传播海外,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直言不讳的说,内地的人文学术领域49年之后就停滞了,可以看一下冯友兰费孝通等留在这边的大家,传世作品都是49年之前写出,之后,一切都不合时宜了。这本回忆录戛然而止,似乎还有后续。
评分##本以为手机看繁体竖排看不进去,没想到看了第一页就停不下来,读起来非常顺畅。余老也已经九十了,与钱穆那一代学人有直接联系的一代很快也会落幕了。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文学术传统,能够由余老这一批人保留在港台以及传播海外,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直言不讳的说,内地的人文学术领域49年之后就停滞了,可以看一下冯友兰费孝通等留在这边的大家,传世作品都是49年之前写出,之后,一切都不合时宜了。这本回忆录戛然而止,似乎还有后续。
评分##本以为手机看繁体竖排看不进去,没想到看了第一页就停不下来,读起来非常顺畅。余老也已经九十了,与钱穆那一代学人有直接联系的一代很快也会落幕了。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文学术传统,能够由余老这一批人保留在港台以及传播海外,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直言不讳的说,内地的人文学术领域49年之后就停滞了,可以看一下冯友兰费孝通等留在这边的大家,传世作品都是49年之前写出,之后,一切都不合时宜了。这本回忆录戛然而止,似乎还有后续。
评分##对作者书中所述人生中三次最为重要决断与转折时刻感慨良多,一次是返港省亲,返程时在广州转车,意外误了北上的火车,在车站等车期间经历了一番内心的“天人交战”,认为回北京有百非而无一事,最后毅然决然决定放弃回燕京大学而折返香港,作者自称这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永不能忘”;第二次是在新亚读书时因缘际会获得了哈佛燕京社的访学机会;第三次是在哈佛访学期间又偶然获得了师从杨联升转攻博士学位。人生中真是有太多偶然,在这些偶然中如何抉择,则取决于决断的能力,以及思想之格局。从求学的角度来讲,余的经历充分地说明了“名师指路”的意义,可是碰到一个好老师,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偶然。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本科毕业后缺乏决断在一个糟糕的地方所学非人,前前后后白白荒废了五六年光阴,真是莫大的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