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高統治者到官僚隊伍,再到商人和底層民眾,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著一股衰敗相,烏雲暗沉,山雨欲來。本書就1900年的大清事跡“切其一片”,一片雖薄雖小,但通過對切片的病理分析,意義卻未見得輕而淺。清政府對危機的發生起瞭什麼作用,危機産生後又是如何處理的?鴉片戰爭60年後,社會階層的變化對此又有什麼影響?在這場驚濤駭浪中,官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簡言之,本書將視角投射在清政府對危機的判斷和管控、新的社會階層對社會進程的影響、中高級官員對時局的判斷和應對之上。
------------------------
◎著名近代史學者雷頤先生新近著作。
◎1900年這場巨大的悲劇,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拉開瞭 20 世紀中國的序幕。義和團成員、中國民眾、大臣官員、清政府及整個中華民族,付齣瞭巨大的代價,這是近代中國無法忽視的一段特殊曆史。
◎本書以獨特的切片視角,取1900年前後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與人物,通過具體事跡、個人命運,剖析晚清政治與社會之病理:質樸民眾的愛國熱情被用作工具,以聖主為自己做閤法性辯護的官場特色,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一再誤國,臣子為“聖明天子”做替罪羊……上上個庚子年的病癥依然值得認真迴顧與深思。
##文如其名,切片,將1900年切其一片,連帶前後須筋,窺一斑而知全豹。己亥庚子辛醜,這幾個耳熟能詳的年號連起來,總能喚起中國人慘痛的集體情緒。書中所述對我這種曆史小白而言,讀起來確乎有種殘酷的快感,不過正如切片一詞所示,本書更多的是對史實的客觀呈現,而少瞭些對曆史的主觀評述,因此也略顯不夠深入,其實還是很想要看到作者本人對這風雲變幻的幾年的個人觀點的,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對於清王朝末期的種種屈辱,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未免太過矯情,隻保持情緒上的憤怒也有失偏頗,但這樣一個步步皆錯滿盤皆輸狂妄自大又懦弱自卑的腐朽王朝,對文化對人心對精神的腐蝕是前所未有的,1911年的結局,早在1900年之前就已經注定。
評分##對我思考近現代史連貫性有幫助,還有正好本書後記就是《曆史三調》的前言,接下來確實該讀柯文瞭
評分##作為庚子時期的通俗入門書算是不錯,對晚清官場的風氣、慈禧縱容義和團的動機、義和團為何發源於魯西北、東南互保背後的晚清地方勢力崛起等都有所論述。美中不足可能在於視角仍局限在清廷內部,缺少當時國際社會對此事的反應-報道和記憶塑造,另外可能是篇幅所限,對諸多論點和事件止於蜻蜓點水或付諸於“反帝”主流敘事,略顯蒼白無力
評分##得到聽書: 從教案到庚子國變,清政府始終陷在一個怪圈裏。它既沒有實力驅逐外國侵略者,又總是挑動民間樸素的愛國熱情,嚮列強挑釁;而一旦惹下瞭處理不瞭的事端,它又不得不嚮自己的國民露齣殘酷的嘴臉,巴望著靠鎮壓民怨來平息洋人的怒火。由於新舊兩派的權力鬥爭,數十年間,清政府內部在涉及洋人的問題上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這使得它的政策總是朝令夕改,前後矛盾。從民間看來,官府一會兒號召大傢反抗洋人,自己卻縮在後麵沒什麼動作,一會兒又在洋人麵前卑躬屈膝,反倒把屠刀砍嚮瞭自己的老百姓。這樣一個政府,當然是不堪信任的。就這樣,清政府的閤法性,在一起起教案中不斷磨損,直到庚子國變,終於無力迴天。
評分##很多地方沒說明白,也缺少細節,比如為什麼列強支持光緒,為什麼朝廷重用陳國瑞。解釋又無力,總是總結說清政府不行,對人物的分析評價還摻雜瞭些沒有證據的猜想
評分##近代史的通俗寫作,雷頤先生非常擅長。除瞭李鴻章與義和團部分之外,本書中最讓人迴味的還是天津教案的颱前幕後。
評分##作者通過對曆史片段裏社會各階層的“病理”分析,讓讀者對這段曆史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一年時間雖短,但視角豐富:清政府、慈禧、大臣、軍閥、紳商、農民、義和團……社會各個階層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如何應對,又發生瞭什麼變化,引發瞭哪些新的矛盾?晚清社會結構的復雜變化,在這一年中可見一斑。
評分##2021讀完的第3本書
評分##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孫中山對1900年發生的事有兩個基本的洞察:第一,“皇權的威信掃地以盡”;第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中國切片》的作者認為,假如將1900年作為一枚中國曆史的切片,那麼孫中山的這兩句話,就是對這枚切片最準確的病理報告。教案往往是小規模的國變,而庚子國變就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教案。無論是義和團還是八國聯軍,都是被一股暗流推上瞭曆史的舞颱,這股暗流就是清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由於新舊兩派的權力鬥爭,數十年間,清政府內部在涉及洋人的問題上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這使得它的政策總是朝令夕改,前後矛盾。今後在看待曆史問題時,如果你能找到這樣的變量,看齣什麼東西名存實亡,什麼東西雖死猶生,那或許就是《中國切片》這本書帶給你的一點點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