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上

在中国大地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索鲁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第一章 开往蒙古的列车 / 1
第二章 开往大同的内蒙古快线:24 次列车 / 64
第三章 开往北京的 90 次夜车 / 76
第四章 上海快线 / 106
第五章 开往广州的快车 / 145
第六章 开往呼和浩特和兰州的 324 次列车 / 167
第七章 铁公鸡 / 189
第八章 开往西安的 104 次列车 / 218
第九章 成都快线 / 233
第十章 驻足峨眉山:开往昆明的 209 次列车 / 250
第十一章 开往桂林的 80 次快车 / 267
第十二章 乘慢车去长沙和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 285
第十三章 北京快线:16 次列车 / 299
第十四章 开往哈尔滨的国际快线:17 次列车 / 311
第十五章 开往朗乡的慢车:295 次列车 / 325
第十六章 开往大连的火车:92 次列车 / 345
第十七章 开往烟台的“天湖号”游轮 / 365
第十八章 开往青岛的慢车:508 次列车 / 378
第十九章 开往上海的山东快线:234 次列车 / 389
第二十章 开往厦门的夜车:375 次列车 / 398
第二十一章 开往青海西宁的慢车:275 次列车 / 417
第二十二章 开往西藏的列车 / 437
译后记 / 479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用户评价

评分

##开往呼和浩特和兰州的324列车上,人人都在讨论普希金。

评分

多半又把那些敏感的东西删减了。。

评分

##「關於火車上乘客的行為,他說:『在這樣長達一天的旅途中,他們幾乎用垃圾塞滿了整節車廂。每個人都忙著弄髒自己的空間,幾小時之後,我對面坐著的人就在面前的小桌上堆滿了垃圾:鴨骨頭、魚刺、花生殼、餅乾包裝袋、瓜子殼、茶杯、小酒杯、熱水瓶、酒瓶、罐頭盒、痰、殘菜剩飯、桔子皮、蝦殼,還有兩塊用過的尿片。』 『看見一群衣冠楚楚的人離開剛被他們弄成一團糟的車廂,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评分

##「關於火車上乘客的行為,他說:『在這樣長達一天的旅途中,他們幾乎用垃圾塞滿了整節車廂。每個人都忙著弄髒自己的空間,幾小時之後,我對面坐著的人就在面前的小桌上堆滿了垃圾:鴨骨頭、魚刺、花生殼、餅乾包裝袋、瓜子殼、茶杯、小酒杯、熱水瓶、酒瓶、罐頭盒、痰、殘菜剩飯、桔子皮、蝦殼,還有兩塊用過的尿片。』 『看見一群衣冠楚楚的人離開剛被他們弄成一團糟的車廂,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评分

##我看的时候经常笑得嘎嘎嘎嘎的。何伟说他见过Paul,我问他真人是不是和书里一样mean,何伟说他真人其实很nice。我表示怀疑。(Leslie说她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觉得很不舒服,觉得Paul是racist!)很多写中国的外国作家在书里都是显得很温厚的。而Paul这种看不惯所有人的作家真是有趣,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坐火车的时候都会想象,已经八十岁的Paul如果在火车上观察到我,是不是会评价一句“安静得无聊”。这本书里有我出生那年的欧洲, 苏联(东欧,蒙古),北上广成都厦门青海青岛烟台拉萨……今昔对比让我非常唏嘘。

评分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没变。

评分

##作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远胜于许多国人,已经准备阅读他的其他几部作品了。

评分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没变。

评分

##绿皮火车怀有情结的我一路跟着保罗·索鲁的步伐停不下来地阅读。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那类旅行者,很难被西方人想象出来的景点和异域风情兴奋,更不是好骗的“老外”,而是像个冷酷的吸尘器一样,搜罗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敏锐、批判地洞察,批评了大城市在进程中的粗暴和丢失身份——嘈杂、分贝大、拥挤、肮脏、粗糙、活力、狂乱、美丽、恐怖。对乡野情有独钟,但作为中国读者我并不会被冒犯到,而是通过他的观察更加懂得了自己生活的土地及其背后的逻辑。他在中国的第二次旅行在1986年,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记忆的80年代,即便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也不能如此纪录片式地了解真相,抓住途旅中的瞬间,只有眼前的所见所感是最珍贵的。读完这本书我更想念绿皮火车了,便捷让我们的观察力衰退,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