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

教育的情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斯·范梅南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 001
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 015
孩子好奇的体验 / 023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 / 033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 “看到” / 041
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 / 049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 / 057
纪律的教育学意义 / 071
孩子对秘密的体验 / 079
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 “在”? / 091
气氛的作用 / 103
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 115
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 / 127
教学的情调 / 133
发展教育的机智 / 139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 151
后记 / 173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讨论教育敏感性的书——教育现象学,用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用好奇的双眼来观察孩子的一切。 孩子不是为了我们而活,而父母却是为了孩子而活,孩子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体验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父母和老师扮演者教育者的角色,其实是在像孩子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要孩子严格按照父母定下的步调前进,只是向他们展示生活的可能性,由他们去做选择。——再换言之,父母本身要足够的有趣,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才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其二是关于秘密的体验,秘密是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感,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撒谎”,是否也是他有了自己秘密的体验。孩子有了秘密,意味着他有了“独立”的意识,懂得关注孩子的秘密,知道什么时候该倾听什么时候不在意,是智慧的体现

评分

##这是一本讨论教育敏感性的书——教育现象学,用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用好奇的双眼来观察孩子的一切。 孩子不是为了我们而活,而父母却是为了孩子而活,孩子的降临给我们带来了——体验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父母和老师扮演者教育者的角色,其实是在像孩子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要孩子严格按照父母定下的步调前进,只是向他们展示生活的可能性,由他们去做选择。——再换言之,父母本身要足够的有趣,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才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其二是关于秘密的体验,秘密是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感,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撒谎”,是否也是他有了自己秘密的体验。孩子有了秘密,意味着他有了“独立”的意识,懂得关注孩子的秘密,知道什么时候该倾听什么时候不在意,是智慧的体现

评分

##中文版《教育的情调》连序言和后记仅仅182页,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范梅南和李树英两位教授联手,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对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包括孩子好奇的体验、对秘密的体验、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纪律的教育学意义、气氛的作用、教学的情调等等。而整本书的核心其实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一种融入身体的“体知”,一种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这是比教育的技术性更为重要的品质。看待儿童即是看待可能性,理解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保持自我生命的开放性,关注真实体验,形成反思力,便是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育学是有“情”的学问,暂时没有读到另一本书比它讲得更好更深。

评分

##教育现象学。教育机智,老师是天赋,也是反思,训练出来的。

评分

##对于这样「道理我已经说完了,具体怎么做你自己去摸索」的教育教学类书籍,真的失去阅读的耐心。

评分

##薄薄一册,看起来很好懂,但其实不易操作。这套理念不仅有着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有赖于一系列的社会语境,远非不言自明。简言之,要做到这些,最终意味着教育的民主化。

评分

##对于这样「道理我已经说完了,具体怎么做你自己去摸索」的教育教学类书籍,真的失去阅读的耐心。

评分

##任何着眼于实践的书都值得学习,这一本不除外,虽然翻译奇奇怪怪地用了“现象学”这种专有名词,给我的感觉就是本书将探讨教育方法论,然而并不是,这也就是我认为本书的缺陷。一个教育者关注现象是没错的,但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只着眼于“现象”那绝对是不够的(传达给别人这种,那不说误人子弟,也是无心失误),因为仅仅现象不足以撑起作者自己说的“教育机智”(你不能依靠人的悟性来解决问题,一定要给方法),摸着石头过河自然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勇气,但是已经有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理论这样的桥,你还要让读者摸着石头过河,未免矫情。考虑本书是1981年作品,评价未必不是事后诸葛亮,但是本书责编,你不考虑加一篇说明的序或者跋么?事物都是发展的,矛盾也是变化的,你不能只考虑捧臭脚(水军)的或者不怎么看书看什么书都妙哉的读者。

评分

##叙事研究的典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支撑起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抽象的道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