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安德烈·巴赞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上卷
摄影影像本体论
完美电影的神话
电影语言的进化
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剪辑方式的演化
蒙太奇手法的优势与缺陷
为不纯粹的电影辩护
戏剧和电影 (一)
戏剧与电影(二)
《乡村牧师日记》与罗伯特·布列松的风格
查理·卓别林
电影与探险
绘画与电影
下卷
一种关于真实的美学:新现实主义
《大地在波动》
《偷自行车的人》
德·西卡:场面调度者
《风烛泪》:一部杰作
《卡比莉亚之夜》:新现实主义的尽头
为罗西里尼辩护
凡尔杜先生的神话
《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
《舞台春秋》之伟大
西部片,或者,典型的美国电影
西部片的演变
海报女郎的昆虫学类比研究
《不法之徒》
为《电影中的情色》一书作注
让·迦本的宿命
《风烛泪》:一部杰作
《卡比莉亚之夜》:新现实主义的尽头
伪情节剧
表象的真实性
彼岸的世界
叙事方式的革命
四目相对的瞬间
为罗西里尼辩护
凡尔杜先生的神话
《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
《舞台春秋》之伟大
西部片,或者,典型的美国电影
西部片的演变
海报女郎的昆虫学类比研究
定义与形态学
海报女郎的蜕变
海报女郎背后的哲学
海报女郎与电影
《不法之徒》
为《电影中的情色》一书作注
让·迦本的宿命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收录的文章确定是以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那么可从其间一窥20世纪的电影发展脉络,比如电影与摄影和绘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电影语言的进化到底是观念现行还是技术先行?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不是对电影的背叛?如今看来已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仍然亟待解决,巴赞逐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巴赞所作的电影评论则体现出卓越的见识和丰厚的学识,诸如他认为《乡村牧师日记》小说文本的文学性和电影的影像功能在新的碰撞中无形拓宽了电影边界,《偷自行车的人》如何在摒弃剧情性后依然达到了统一完整的美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等评论,奠定了堪称电影研究典范的基石。巴赞是极其审慎的,在多次把电影与其它事物并置对比时,指出目的是为了形象理解,承认做法不够谨严,并不自恃权威对某一现象或者浪潮加以否定或肯定,他看重的是当事实改变之后电影会走向何方。

评分

##不知道巴赞的原文是怎样的,但中文翻译简直驴唇不对马嘴,绕来绕去。而且就内容来说,也有很多错误,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并不是80分钟一镜到底,中间其实是转换了几次镜头的。对于几个导演的评论更是废话连篇,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评分

##巴赞的伟大并不仅仅是提出了影像本体论以及热赞场面调度,他的超前性还体现在“神话理论““情色分析”上(虽然阿甘本、桑塔格写得更好)。作为表现主义、蒙太奇批判的基础,“整体性真实”的提出(景深镜头只是一个方面)还纳入了对现代小说镜像化客观描述如何从抽象含义提取真实性的重新思考。这就非常骇然了,后面大篇幅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评述为“不纯粹的电影”辩护也是建立在这个逻辑之上。最喜欢《乡村牧师日记》和《凡尔杜先生》两篇论文,完全可以称之为文本分析的典范,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手册派的源泉。

评分

##本书可以看成是巴赞的论文从中既可以看出巴赞本身对于电影深刻的理解,也透露出在互联网还未诞生的上个世纪电影学者对于电影研究的侧重点和热情。(好像也从侧面看出了我并不适合研究电影理论)

评分

##二读。依然有初读时的惊喜,巴赞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电影中人文主义的坚守,怎么读都读不尽。这个版本把以往版本中缺少有关卓别林的几篇文章加了进去(更全的被收录在单行本《巴赞论卓别林》中),但同时也删掉了好几篇影评,包括《于洛先生与时间》、《德意志零年》、《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等。翻译部分相比于崔君衍的晦涩,李浚帆的新译本明显流畅易懂许多,准确度尚可,但在人名翻译上实在莫名其妙(比如把Plateau[普拉托]翻译成柏拉图),而崔本除了有些学究气外,准确性是在此本之上的。所以初读建议读此版,易理解;二读再读崔本,细致地对巴赞的论点加深印象(且崔本的注释更多更全些)

评分

##比商务印书馆的好读

评分

##英文版两卷本

评分

##电影是什么?它应该是生活的渐近线。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既展现生活,又是现实的幻象。 如果你能如“庖丁解牛”般分析一部电影,从剧本、表演到镜头语言,这真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吗?会不会像《三体》中那些物理学家一样因为太过了解“真相”而与普通人看到不同的世界、宇宙样貌呢?有兴奋,有震惊,甚或失望,但更多是了解一种艺术后的无限乐趣。 为了更好阅读此书,需提前观看的电影如下:卓别林电影 《游戏规则》法国 1939年 《关山飞渡》美国 1939年 《公民凯恩》美国 1941年 《战火》意大利 1946年 《大地在波动》意大利 1948年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 1948年 《乡村牧师日记》法国 1951年 《风烛泪》意大利 1952年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意大利 1952年

评分

##电影是什么?它应该是生活的渐近线。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既展现生活,又是现实的幻象。 如果你能如“庖丁解牛”般分析一部电影,从剧本、表演到镜头语言,这真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吗?会不会像《三体》中那些物理学家一样因为太过了解“真相”而与普通人看到不同的世界、宇宙样貌呢?有兴奋,有震惊,甚或失望,但更多是了解一种艺术后的无限乐趣。 为了更好阅读此书,需提前观看的电影如下:卓别林电影 《游戏规则》法国 1939年 《关山飞渡》美国 1939年 《公民凯恩》美国 1941年 《战火》意大利 1946年 《大地在波动》意大利 1948年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 1948年 《乡村牧师日记》法国 1951年 《风烛泪》意大利 1952年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意大利 1952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