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天生会数学
定价:49.90元
作者: 格雷格·纳尔逊(Greg. Nelson);申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213063657
字数: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运用蒙台梭利的理念,从游戏中激发孩子天性中的数学思维。
条理清晰,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小游戏;目标明确,每一章都会在开头清晰地定义这一章要培养孩子对哪些数学知识的掌握。
特别适合早教中心的教师、有时间陪伴孩子却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玩游戏的家长以及希望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家长。
孩子从2岁半就可以开始玩本书中提到的游戏,这些游戏也适合所有学龄前的孩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提要
孩子是天生的数学家,但是他们会不会爱上数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也取决于他们天生的数学思维能否被激发。本书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层面的高质量的训练方法,帮助孩子走上学习数学的正确道路。
《孩子天生会数学》一书共有86个具体实用、方便操作的小游戏,通过玩这些游戏,孩子能熟练掌握10以内的数字,并逐渐熟悉10以上的数字。这种层层递进的游戏能帮助孩子反复强化数学基础知识。
《孩子天生会数学》一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国家的数学游戏,帮助父母和孩子拓展视野。
目录
作者介绍
格雷格·纳尔逊,华盛顿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布里奇波特州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
曾担任西雅图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师。
蒙台梭利教育课程带头人,多个数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孙路弘,从初中起就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成为中国首届奥数竞赛获奖者。
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5年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教。不仅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把图书当作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工具。
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分享数学教育心得,运用微信进行跨国际沟通,教授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学生,在将数学中的方法论运用到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
文摘
第2章 日常物品中的数学:区别数量与数字
孩子天生不会计算数量。他们早期对数量的感觉来自视觉刺激,并形成什么是多、什么是少的直觉。其实,这种直觉经常被假象所糊弄,东西较大或者排列不一样都会影响他们对多与少的直觉。例如,如果你让一个物品移动,孩子通常会觉得数量变化了。就算你让他数过一遍,他也同意数出来的数字没有变化,但他内心仍然坚信这件物品的数量变了。根据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早年的基础性研究,在智力发育的早期阶段孩子不能理解物质守恒。
在这个阶段,应该给孩子更多机会来探索周围的物品,比较不同的数量,而不是立刻学习数数。教师要引导孩子在物品之间进行数量的相对性比较,比如,你可以与孩子展开如下交谈:
“你觉得哪堆多?”
“你解释一下为什么那堆少呢?”
“你觉得我手里的多,我觉得其实一样多,我们找个方法比较一下,好吗?”
通过大量的实物对比,并核实物品的数量和在大量交谈中谈到多少的概念以及物品总量的变化,孩子才开始渐渐意识到视觉印象不对,数量是可以计算的,也是可以数出来的,并且是可以形成认知的。
在孩子学习数学的早期阶段,我们应该多给予支持,提供更多自己计数的经验,帮助他区别计数和数量之间的不同,并能够较准确地数数。大人要带孩子完成下列任务:
学会数字的发音。
掌握数字的顺序。
当计数一个数量的时候,要能够说出对应的数字(数量与数字的对应性)。
每次开始数数的任务时必须先数一次,而且就数一次。
在数数过程中按照顺序说出来的后一个数字就代表了这个物品的数量(基数原则)。
孩子天生是缺乏这个技能的,就算是暂时学到了,他们通常也不会主动去使用,或者无法认识到这个技能在未来成人世界中的重要性。早期的实践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错误,并终会固化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
对孩子在计数上的错误不必过度在意。只要大人坚持按照既定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数数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可以继续说:“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让我来数一下,1,2,3……”同时用手指缓慢地指着物品,并刻意表现出这个物品已经被计数了一次。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让孩子模仿你的数数动作。早教课堂上,大家一起数数比较自然。围坐一圈轮流数数,孩子会立刻意识到不能跟随前面孩子的数,而要自己说出新的数,这就比让孩子自己去数要好多了。孩子需要非常多的体验,而不是单调地计数,他们需要大人手把手带领,或者和其他的孩子一起。本章提供了类似的实践活动。
一旦孩子可以稳定地数数,而且能够对比着物品进行数数时,就可以考虑进展到下一个阶段了。孩子对于小于5或者6的量是有视觉本能的,人类的这种视觉本能有一个术语叫瞬间计数,就是指可以在瞬间(250毫秒)内识别物品的量(比如4个勺子)——没有一个一个地去数数就知道这是4个。当物品总数较少的时候,孩子通常会认为数量是一样的,即使肉眼能够看出来其实不一样。就算他们能够一个一个地数很多,他们的计量通常不会超过5或者6。本章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帮助孩子比较,并计量较少的数量。
本章内,要带孩子完成一些活动来解决如下几个常见问题:
数数过程中的常见错误(错误的数字,错误的顺序,没有一个一个地数,没有注意到数过的物品,不会区别数过的和没有数过的物品,不知道数完后应该停止等)。
就算是数过以后,还是对物品的量没有感觉。
当被问到有多少的时候,他们会习惯性地再数一遍,而不是脱口而出。
当数量超过4或者5的时候,他们的数数过程就不顺畅了。
在判断数量是多少的时候,他们仅仅依靠视觉感知。
数量匹配
材料与规划
10个相同、不易破碎、带盖子的坛子。
准备一些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物品,比如棉花球、扣子、石子、弹球、回形针、模型车、豆子或者米粒等。
将1到5个如上的物品放入每个坛子中,确保两个坛子中有相同数量的物品,但是坛子中的物品是不同的。比如,一个坛子中可以放2个棉花球,另外一个坛子中放2颗扣子。
基础活动
1将包括相同数量物品的两个坛子找出来放到一起。
2要求孩子按照坛子中物品数量从少到多的次序将坛子重新排列。
扩展与延伸
设置两个空的坛子,告诉孩子这是“没有”的意思,引入零的概念。
安排两个孩子一组,让一个孩子随意选一个坛子,另一个孩子找到包含相同数量物品的另外一个坛子。
事先指定一个坛子,然后问小朋友,谁能够找到一个坛子,其中的物品比我指的这个坛子里的物品要少。
不断变换坛子中的物品,考虑增加与季节有关的物品。如果孩子可以从1数到5,那么给他们数字卡,让他们将卡放在对应物品数量的坛子旁边。
该学到的概念和技能
物品不同,但是并不影响数量的相同。孩子在早期无法区别物品与其数量之间的差异。对他们来说,6个豆子与6个车模没有任何相同点。这里的游戏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不同物品之间数量上会相同的概念。
一样的物品,可能其数量并不一样(比如,一个坛子中有2支蜡笔与一个坛子中有5支蜡笔是不能对等的)。
物品的体积改变并不影响其数量。即使有2个棉花球的坛子里棉花球所占的体积也比有4个扣子的坛子里扣子所占的体积大,但棉花球在数量上却是少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数量多少与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通过视觉来感知数量。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够判断4个球比3个球多,这种能力叫瞬间计数。
要点提示
早教初期,孩子看待数数与了解数量需要不同的技能。如果一些物品看起来多,孩子就会认为那就是多。此时,不要提示孩子去数物品的个数。观察他们是否主动去清点个数。这样你可以发现孩子是否已经进入了计数教育的阶段,以及是否对数量有了好奇心。
启发孩子自己去发现,采用提示性用语,比如多、少、相同,你可以这样问:
“这些数量相同吗?”
“这堆是不是多一点呀?”
“哪堆少一点呢?”
大人常用的是这样的问话:“这些有多少呢?”“你能找到有3个的豆子堆吗?”这样的问话其实是过早地灌输了数字的概念,而孩子这个时候是没有数字概念的。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明亮、活泼的色彩搭配,加上“孩子天生会数学”这样充满吸引力的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孩子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擅长,而是因为我们接触数学的方式不对。我们常常用成人的逻辑和思维去要求孩子,却忽略了他们天真烂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地“唤醒”孩子与生俱来的数学感知能力。我希望它能够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巧妙地将数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乐趣。我想要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定义“天生会数学”的,它是否会介绍一些独特的教学理念或者实践方法?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成为一个更懂孩子、更懂数学的家长,引导孩子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之路。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为孩子寻找数学启蒙方法的家长,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能够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令人头疼的科目。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孩子天生会数学》这本书时,我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核心观点,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深信,数学并非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和探索。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帮助我引导孩子去识别和理解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数学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让我能够在家中就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数学趣味的学习环境。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我相信这个出版社的专业性,能够保证这本书的质量和内容。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家孩子建立良好数学思维的书籍,看了很多,但总觉得有些过于理论化,或者方法不太适合我家孩子的年龄段。当我在书店看到《孩子天生会数学》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潜能,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够以一种符合孩子天性的方式来呈现,他们一定能够轻松掌握。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去“激活”孩子与生俱来的数学能力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数学教学的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数学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更是关于模式、关于逻辑、关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让我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浙江人民出版社,这个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高质量的出版物而闻名,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更加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到《孩子天生会数学》这个书名,我immediately被吸引住了。作为一个一直努力想让孩子爱上数学的家长,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总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一直坚信,孩子们本身就具备着强大的学习能力,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一定也蕴藏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天生会数学”这一概念,它又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帮助家长去发掘和培养孩子的这种潜能?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让我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对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方法论,让我在引导孩子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多一些启发和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是一种很明亮的色彩搭配,再加上“孩子天生会数学”这样直击家长心扉的标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我一直觉得数学对于孩子来说,与其说是需要“教”,不如说是需要“引导”。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自己对数学的恐惧和排斥,反而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个枯燥乏味、难以企及的学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另一条路。它不仅仅是讲授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传达一种全新的数学观,一种相信孩子天生就具备探索数学奥秘潜能的理念。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家长打破与孩子之间的数学壁垒,让孩子在玩乐中、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发现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定义“天生会数学”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激发孩子的这种“天生”能力。是需要一些特殊的教具吗?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互动游戏?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指导,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地实践,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复杂的教学理论?我希望它能让我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耐心的数学启蒙者,而不是一个仅仅传递公式和概念的“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