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定价:79.80元
作者:李湖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火器这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开国时便大显身手,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为明朝永宣强盛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而在明代中后期抵御外敌时,火器在军中更是厥功至伟。但自古以来兵器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敌人所掌握,必定会带来不测的后果,火器从另一角度上也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火器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从中可以对风云激荡的明代军事史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
本书角度新颖,明代战争同样可以出现类似现代战争那样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场面。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明帝国的建立与存续都始终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军力强盛的明帝国在史上数次北伐蒙古,南平云南、安南之地,于东南沿海荡平抗倭,后又于山海关外抗击女真,其中誓死捍卫国家兴亡的北京保卫战、万历三大征、明清战争更是波澜壮阔。而在这些后人耳熟能详的战役中,火器为首的新技术开始在战争中显现出应有的威力,明帝国依靠火器所赋予的强大威力,结合日益更新的作战技术数次平定内忧外患,做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即使是在明清朝代更替以后,火器的影响也并没有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而是仍旧在清朝、郑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斗中发光。可以说火器在明帝国的内外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起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作用。
本书通过讲述火器在明朝历次重大内外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发挥的应有作用,以及中西方关于火器、攻城守备技术的碰撞、交流等,从明朝火器的诞生及运用、改良、对战争形势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影响等方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描绘出大明帝国军事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史画卷。
目录
引子 利器
章 建功立业
一 连续射击
二 北方阵营
三 神机铳炮
四 塞上风云
五 南疆烽火
第二章 盛极而衰
六 土木之变
七 保卫首都
八 鞑靼叩关
九 新式火器
第三章 保境安民
十 沿海倭患
十一 兵强将勇
十二 除恶务尽
十三 整顿军备
第四章 万历武功
十四 宁夏平叛
十五 抗日援朝
十六 时移势易
十七 攻坚硬仗
十八 水上奇兵
十九 平定播州
第五章 关外硝烟
二十 后金崛起
二十一 战守之争
二十二 军事科技
二十三 精良器械
二十四 能力
二十五 红衣大炮
二十六 后来居上
第六章 改朝换代
二十七 逐鹿中原
二十八 天下兴亡
二十九 海外孤忠
三十 曲折发展
参考书目
附录:古代与世界接轨的筑城体系——明末雏形棱堡初探
后记
作者介绍
湖光,自由撰稿人,笔名“大好河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写作,已出版《霸者逐鹿?明蒙战争》等多部专著,发表字数过百万。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的装帧设计上来看,出版社的选择也透露出一种专业性和对历史题材的尊重。不同于一些畅销书追求浮夸的亮色和复杂的插图,这本书选择了一种内敛而有力的风格,这让我感觉自己拿到的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故事集”,而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的普及版。这种风格非常对我的胃口,因为它避免了将严肃的历史题材娱乐化的倾向。我希望它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引证详实,能够清晰地指出哪些是确凿的史料记载,哪些是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复杂性和多解性,如果作者能够适当地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并用坚实的证据支撑起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普及知识,更在于启发思考。我特别期待它对一些经典战役,如早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事行动,或后期的戚继光改革中的技术要素,能提供一种技术维度的全新解读,这往往能揭示出传统叙事中被忽略的底层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导论部分,如果写得精彩,往往能定下全文的基调。我希望它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即明代的技术发展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特定的内外压力下,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的、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突破”或“转型”。一个好的开篇应该能立刻抓住读者的心,让人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想要立刻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拨开历史的迷雾。我担心的是,有些关于技术史的书籍,可能会过于沉溺于器物的描述,而忽略了技术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土壤。如果这本书能巧妙地平衡技术细节的描述与宏大历史背景的勾勒,使两者形成相互印证的关系,那么它无疑就是一部佳作。这种平衡的难度极高,需要作者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深厚的历史洞察力,能够将冰冷的机械原理与鲜活的战争场景、帝国决策联系起来,让人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失故事的感染力。
评分当我翻开内页,那种阅读的质感也相当令人愉悦。纸张的选取恰到好处,既不会反光刺眼,又能很好地承载油墨的厚度,使得那些复杂图表或历史地图的呈现效果非常清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作者对整体内容的把控也是极其严谨的。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目录结构,看起来脉络分明,从基础技术储备的梳理,到具体战例中的技术应用分析,再到技术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一个好的历史论著,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解释历史事件的“框架”。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将“新技术”这个相对现代化的概念,恰当地嵌入到明代的语境中,而不显得生硬或穿凿附会。如果能看到对当时工匠阶层的生存状态、技术传承的体制性障碍等社会层面的探讨,那就更棒了。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讲究,留白适度,阅读起来没有压迫感,让我在沉浸于复杂历史叙事的同时,也能保持思维的清晰度。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对比了其他几本我正在阅读的明史资料,发现它在某些特定的技术细节描述上,确实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细致和权威性。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欣赏的正是这种“咬文嚼字”的严谨态度——例如,对于特定类型火铳的射程、装填速度、以及不同地区工坊的生产标准差异的描述,都做得非常到位。这表明作者并非是坐在书斋里凭空想象,而是真正深入到技术史料中进行过细致的发掘和交叉验证。历史叙事有时会显得过于扁平化,而技术的引入,就像是给历史的二维画面增加了一个立体的维度,让过去的决策者、士兵、工匠的行为动机变得更加可理解、更具逻辑性。我希望接下来的章节能继续保持这种深度,尤其是在描述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技术上的互动与竞争时,能展现出高水平的分析能力,揭示出技术迭代在决定性战役中的隐形作用。这本书的气质,让我感觉它会成为我书架上被频繁翻阅的那一类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厚重且充满历史感的冲击力。那种深沉的色调,仿佛是从泛黄的古籍中直接提取出来的,搭配上那略显硬朗的字体,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明代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着迷于那个时代在技术和军事上的发展与局限性。市面上很多历史读物往往侧重于政治权谋或宫廷秘史,但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探讨——技术革新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了帝国的命运和战争的形态。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火器、造船术乃至后勤组织等方面的细节,而不是泛泛而谈。第一眼的感觉是,这绝非一本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坐下来,带着思考去研读的严肃著作。它散发出的那种“干货满满”的气息,让我相信作者在史料的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空洞形容词的“水书”。希望它能填补我在这一特定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知识空白,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驱动的视角来看待那个波澜壮阔的王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