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手表年鉴2012 9787538177831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进口手表年鉴2012 9787538177831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锺泳麟 著
图书标签:
  • 手表
  • 进口手表
  • 年鉴
  • 2012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钟表
  • 计时
  • 奢侈品
  • 收藏
  • 行业资讯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77831
商品编码:3019741388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进口手表年鉴2012

定价:198.00元

作者:锺泳麟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38177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进口手表年鉴2012》封面故事为浮动式陀飞轮三问腕表:9402MC型工作坊精制机芯。荣获“日内瓦优质印记”的卡地亚9402MC塑工作坊精制机芯、搭载两项负盛名的高级复杂功能:三问报时功能和浮动式陀飞轮,只需轻按侧边按钮,三问装置便会启动表盘上的两个音锤、分别按指针显示的小时、刻钟和分钟报时,此报时功能由设于6时位置的惯性飞轮调节,该飞轮每分钟旋转近1000次。表盘上无法看到陀飞轮架桥,从而营造出“C”字形浮动式陀飞轮好似悬浮于腕表中的奇妙效果。

  钛金属表壳,抛光表冠,镶嵌一颗凸圆形蓝宝石,卡地亚9402MC型工作坊精制手动上链机械机芯,搭载三问报时功能以及浮动式陀飞轮,镌刻“日内瓦优质印记”(45枚红宝石轴承,447个零件,摆轮振频:21,600次/小时,双发条盒,动力储存:约50小时),三问报时装置搭载惯性飞轮、表盘正面可欣赏到音锤和音簧,“C”字形浮动式陀飞轮框架。

目录


卡地亚

伯爵

精工

雷达

美度

宝珀

沛纳海

浪琴

万宝龙

爱彼

万国

江诗丹顿

百达翡丽

朗格

名士

柏莱士

宝玑

百年灵

宝格丽

波尔表

瑞宝

宝齐莱

香奈儿

尚美

萧邦

君皇

昆仑

迪菲伦

迪奥

依波路

飞亚达

芝柏

格拉苏蒂

高珀富斯

汉米尔顿

海瑞温斯顿

爱马仕

宇舶

积家

雅克德罗

尚维沙

尊皇

艾美

摩凡陀

NOMOS

蕾蒙威

欧米茄

帕玛强尼

RICHARD MILLE

罗杰杜彼

劳力士

豪雅

天梭

帝舵

雅典

梵克雅宝

真力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世界钟表史话:从日晷到数字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索人类计时艺术的辉煌演变史。我们不关注某一特定年份的进口手表目录,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更深邃的钟表文明画卷,从远古的观测天象到现代精密仪器的诞生,细致描摹技术、文化与社会思潮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与掌控。 第一部分:时间的黎明——古代与中世纪的计时探索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对时间的感知是模糊而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本部分将从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日晷和圭表——说起。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埃及、巴比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太阳的阴影精确确定白昼的长度和节气。这种对“地方时”的依赖,深刻地影响了早期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 随后,我们将进入对“人工时间”的追求。水流的稳定是早期工程师们能找到的最可靠的自然力量之一。水钟(Clepsydra)的发明是一项工程学的壮举。我们将详述古希腊机械师泰西比乌斯(Ktesibios)对水钟的改进,以及罗马人如何将其应用于公共场所。同时,书中也将穿插介绍中国古代精巧的漏刻,尤其是宋代苏颂等人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它不仅仅是一个报时装置,更是一座集天文观测、演示和报时功能于一体的复杂机械综合体,代表了中世纪机械制造的顶峰成就。 在宗教生活的驱动下,中世纪的钟声成为欧洲社会日常的节拍器。本部分会详细描述修道院对时间精确性的需求如何推动了机械钟的初步发展。早期的机械钟,结构粗犷但意义深远,它们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用机械的、可复制的方式来模拟宇宙的规律。 第二部分:机械的觉醒——钟表的黄金时代(14世纪至18世纪) 文艺复兴的曙光带来了对科学和技术的空前热情,这直接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钟表。本书将重点剖析摆轮和游丝系统的革命性突破。欧洲工匠们如何从早期的“束带擒纵”逐渐过渡到更精确的“摆轮擒纵”,这是一个充满失败与尝试的漫长过程。 17世纪,随着伽利略对摆运动的发现和惠更斯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时钟,计时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将详细解析惠更斯摆钟的设计原理,以及它如何使“秒”成为一个可被精确测量的单位,从而改变了物理学实验的基础。 紧接着,时钟的便携化成为下一个挑战。摆轮取代钟摆,弹簧取代重锤,这使得怀表的诞生成为可能。我们不会仅限于介绍某个特定品牌的成功,而是聚焦于推动这一变革的技术细节:如何解决发条的等时性问题(即在动力衰减时保持振幅稳定),以及如何解决温度变化对手表精度的影响。锁定的重要里程碑是擒纵机构的改进,从最初的摩擦擒纵到后来的锚形擒纵(Lever Escapement),每一次微小的改进都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使得怀表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第三部分:航海的胜利与工业化的洪流 18世纪,远洋航行对确定经度的迫切需求,引发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钟表竞赛”。本部分将详述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与官方学院的漫长抗争。他的H1到H4系列航海计时器(Marine Chronometers)是工程学与制图学的结晶。我们不仅会分析H4的结构,更会探讨它如何通过极端的抗震、抗磁和温度补偿设计,成功地在海上保持了惊人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了困扰航海界数百年的难题,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和军事格局。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钟表制造带来了标准化和规模化。我们将探讨批量生产(Interchangeable Parts)的概念如何从枪械制造领域被引入钟表业,尤其是美国钟表制造商如何利用流水线和标准化零件,将昂贵的手工艺品转变为普通中产阶级也能负担的日常用品。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社会阶层对时间享有权的扩散。 第四部分:现代钟表的精工细作与未来展望 进入20世纪,制表业进入了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本部分将涵盖机械表发展的巅峰成就,如自动上链机制的完善、硅质游丝在抗磁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复杂功能(Complications)的艺术化回归。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在石英革命的冲击下,机械制表业如何选择了一条“反潮流”的道路——强调手工技艺、复杂结构的美感和历史传承,而非单纯追求极限的计时精度。 与此同时,石英表的出现及其对传统制表业的颠覆性影响将得到深入分析。这种由电子驱动、基于晶体振荡原理的新技术,如何以其无与伦比的精度和低廉的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引发了1970年代的“石英危机”。 最后,本书将展望当今钟表业的趋势:智能穿戴设备对传统手表的冲击与融合。我们探讨的是,当时间信息唾手可得时,一块实体手表(无论是机械还是石英)的价值究竟何在?它是否已从一个纯粹的计时工具,彻底转变为承载个人品味、工艺鉴赏和历史连接的“微型雕塑”?本书力求在技术演进和文化价值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钟表文明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太高了,我读得非常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字典”。每次拿起它,都能发现之前忽略的某个小注脚或者某个型号的特定批次区别。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产地手表的地域性特征描述,比如德国表的严谨功能主义和意大利表对设计的激情碰撞,这些文化的对比分析,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研究手表的人准备的,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一个业余爱好者蜕变成半个行家。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张通往钟表世界更深层次的邀请函。

评分

我对这本年鉴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品牌文化和技术传承的挖掘深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手表型号和价格那么简单,而是真正触及了制表业的灵魂。比如,关于某瑞士老牌如何坚守古老的手工打磨工艺,以及另一家德国品牌如何将现代精密制造融入传统设计美学,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论述。我记得有一篇文章详细对比了不同擒纵系统的工作原理,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即便是对手表内部结构了解不多的入门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这种对“为什么”而非仅仅“是什么”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对于我这种追求腕表背后故事的人来说,这本年鉴就像是一部浓缩的钟表发展史,让人在欣赏物质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间的艺术和匠人的执着。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色彩还原度都堪称一流。那些复杂表盘上的微小细节,比如玑镂纹、太阳放射纹,在高清的印刷下依然清晰可见,光影的过渡非常自然,几乎能感受到金属的冰冷质感。我常常在周末泡一杯咖啡,就这么对着图片细细品味那些复杂功能的设计,特别是那些天文日历和万年历的布局,光是欣赏那种精密排布的文字和窗口,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当然,作为一本2012年的年鉴,信息更新必然跟不上当下潮流的瞬息万变,但对我来说,这种“定格历史”的价值反而更加突出,它记录了一个特定时间点上全球进口手表的图景,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评分

这本《进口手表年鉴2012》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格外有档次,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一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绝对是精品。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正值对机械表产生浓厚兴趣的阶段,随便翻开几页,那清晰的黑白照片和详尽的参数表格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那种花里胡哨的时尚杂志,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工具书,每一款手表的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从机芯的构造到表壳的材质,再到历史背景,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限量版或已经停产的经典款式的介绍,简直是如获至宝,很多信息是你在网上零散搜索都难以拼凑完整的。编辑在排版上非常用心,留白得当,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即使是面对密密麻麻的技术术语,也能保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预期,尤其是在二手市场信息参考方面。当我考虑入手一块特定年份的二手表时,这本书里的参考价格和当时的官方零售价,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准线。虽然市场价格总是在变动,但它给出的那种“出厂时的定位”是衡量一块表是否被合理定价的关键锚点。我曾经用书里的数据,成功避免了一次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购买失误。另外,对于那些小众但工艺精湛的独立制表品牌,这本书的收录也相当全面,这在其他同类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似乎站在一个更专业、更中立的角度去评估产品,而不是单纯地推销当季新品,这一点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