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韵姿、胡蓉蓉著的《服装款式大系(男大衣风 衣款式图设计800例高等院校纺织服装类十三五部委 级规划教材)》与时俱进,选取了近年来市面上流行 的各类男装大衣风衣款式,其中包括柴斯特族礼服大 衣、阿尔斯特族防寒出行外套,巴尔玛肯族风雨外套 以及休闲外套等。也涵盖了巴斯尔时代晚期、摩登浪 漫主义时期、好莱坞风潮的立裁男装时期、宽松版型 的战后时期、“垮掉的一代”、优雅嬉皮时代、反叛 朋克、雅皮时期、POP时期、Dressing Down时期等各 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分别画出了款式图。
本书力求展现设计手法灵活,具有一定结构处理 变化技巧的服装款式。在款式构成变化的基础上,还 研究了服装的装饰规律、装饰与服装造型的关系以及 服装装饰的手法,使服装款式构成*趋于完善和充实 。书中大量的例图以及案例分析可帮助读者对内容的 理解。本书适宜用作企业从业人员的参考工具书,也 适合各类服装院校学生作为“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的 用书。
胡蓉蓉,201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教师。 曾担任湖南电视台《女性风景线》栏目组“世界小姐靖港十二金钗选美会”活动的服装设计师。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与服装设计作品。曾在NAPOLEON男装品牌公司担任设计师。
第一章 款式设计概述
第二章 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 款式图设计
大衣篇
风衣篇
第四章 款式局部细节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专业教材时,我总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时尚潮流瞬息万变。然而,《服装款式大系》在基础款式的呈现上,展现出一种超越时间的美感。它没有盲目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流行色”或“爆款元素”,而是扎扎实实地立足于“结构美学”。譬如,它对大衣的肩线处理,从传统的“正肩”到现在的“落肩”趋势,每一种变化都配有清晰的侧面或背面图,让你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肩型对整体廓形的影响。我个人对“结构解构”特别感兴趣,书里有几页专门展示了如何用简单的线条来概括一件复杂大衣的几何关系,这种提炼能力对于服装设计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只是教你“画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想”。当我尝试自己进行二次创作时,我发现只要抓住书中那些最核心的比例关系,即使更换面料和细节装饰,设计出来的作品依然具有扎实的版型基础。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理念,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打下了坚不可摧的设计地基。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套“规划教材”,它展现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意图,即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它收录的800例不仅仅是孤立的款式图片集合,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设计数据库,其中蕴含着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士外套”的集体理解。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外套设计,如英式的猎装元素、意式的休闲剪裁等,都有所涉猎,这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设计的视角。我们不再是局限于单一的审美范畴,而是可以从全球化的视野中汲取灵感。举个例子,在设计一款适合城市通勤的轻便大衣时,我可以直接对比书中收录的,将传统军装元素融入时尚设计的案例,从中学习如何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提升视觉上的精致度。这种多维度的参考价值,使得这本书在工作室和课堂上都具备极高的实用性。它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查阅的“设计辞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准,这一点必须点赞。要知道,在处理服装图样时,色彩的准确性和线条的清晰度是决定性的因素。我翻阅过不少其他出版的款式参考书,往往因为油墨不均或纸张过薄,导致深色面料的纹理模糊不清,或者细小的缝线细节丢失。但这本教材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摸起来有种哑光的高级感,即便是大面积的深色羊毛大衣图例,其光泽和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还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面料的“垂坠感”和“硬挺度”在图示中做了细微的区分。比如,同样是双排扣设计,用在轻薄的卡其布风衣上和用在厚重的毛呢大衣上,其前襟的“门襟”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差异在其他教材中常常被忽略。这种对材质特性的尊重,让这本书不仅是设计灵感的来源,更是对材料应用科学的科普。作为一个对细节有执念的读者,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那些“看不见”的工艺是如何通过“看得见”的线条被表达出来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这本厚厚的图册拿到手里,份量感十足,感觉里面藏着一个男士外套设计的宝库。光是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收录资料上的用心,那些密密麻麻的款式编号和分类,清晰地勾勒出从经典到前沿的演变路径。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图集,翻阅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不仅仅展示了“是什么”,更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为什么”。比如,某些特定年代的插肩袖设计,配上当年的面料趋势,一下子就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穿着习惯。对于我们这些刚入行的新手来说,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是看再多理论书也体会不到的。特别是对于风衣的结构解析部分,那些细微到扣眼距、驳头宽度、腰带环位置的标注,简直是强迫症福音,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制版工艺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组关于“功能性口袋演变”的插图,从最初的插手袋到复杂的贴袋、隐形拉链袋,仿佛在看一场小型的人体工程学和美学融合的展示秀。如果能在图例旁边稍微增加一些材质或工艺上的建议(比如适合用哪种衬里),那就更完美了,不过单就款式图的丰富度而言,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一点,在于它对“设计语言”的梳理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件好看的外套,却很难用专业的术语去描述它的“好看”在哪里。而这本书通过极其标准化的图例和标注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统一的“设计词汇表”。例如,关于“衣领”的描述,它细致区分了平驳领、戗驳领、青果领的几何角度变化,并解释了这些角度对脸型和体态的影响。这种清晰的语义对应,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师与版师、与工厂沟通的效率。以前我可能需要用很多口头描述来解释我想要的廓形,现在我只需要指出书中的某一例图,并强调某个参数的微调即可。这种沟通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生产周期的缩短和错误率的降低。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经验和直觉中的设计奥秘,用清晰、结构化、可量化的图谱形式呈现了出来,让服装设计从一门艺术,变得更像一门可以被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工程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