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前15年北洋政府時代是民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製度都在這一時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變化也在這一時期發生 。本書從民初標誌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國創立之初的製度建構及運作,力圖對民國政治史上許多重大問題,進行探尋和廓清。比如,中國為什麼在如 此短的時間內就經曆瞭由“帝國”而“民國”等的嬗變?為什麼被描繪得最為黑暗、最無法律秩序的北洋時期卻成瞭近代中國法律製度建設頗具成效的時期?為什麼人們曆史記憶中軍閥肆虐的北伐前10餘年卻呈現齣中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教育較為自由多元的現象,作為“科學、民主”旗幟的新文化運動能在這一時期齣現?
##北洋三傑之一 楊天宏先生的論文集 開篇即批評近年來一些本土學者過分盲從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疏於實證的亂象 書中也揭示瞭 民國初年 孫黃等人對於真正的“民主共和”似懂非懂 ” 個人覺得後來“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也有民初同盟會會員“革命慣性思維”作祟這一方麵
評分##看瞭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章節。緒論強調政治史研究;代跋強調整體史研究,於我之心有戚戚焉。第一章非常具有雄辯性,駁斥瞭法學學者關於遜位詔書的研究,但遠遠不如桑兵的《旭日殘陽》一書研究得細緻。第二章把民初根本法的發展脈絡進行瞭大緻梳理。北洋政府撤廢治外法權的努力,也值得一看。本書最精彩的章節是政黨建製與民初政製走嚮。談章士釗民初政治思想的邏輯傢的政製建構邏輯也值得一看。全書是論文集的結閤,可惜的是,全書並未有一貫的係統,章節前後並不串聯,也無甚相關,以至於顯得較為淩亂。但這些論文可大緻反映民國前期法政發展的脈絡之一端。
評分##談退位詔書、民初政黨和袁世凱「去北洋化」努力的三篇讀起來不錯。大概認為,退位詔書隻是古代銜璧齣降的翻版,清點一下版籍、兵民而已;民國政黨政治之壞,起於「革命尚未成功」故而要反復革命;袁氏當國之始,一心想要當天下共主,並且建立法製和文官政治,北洋之離散解體這時就開始瞭。
評分##北洋三傑之一 楊天宏先生的論文集 開篇即批評近年來一些本土學者過分盲從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疏於實證的亂象 書中也揭示瞭 民國初年 孫黃等人對於真正的“民主共和”似懂非懂 ” 個人覺得後來“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也有民初同盟會會員“革命慣性思維”作祟這一方麵
評分##民國曆史研究的大傢如楊奎鬆、汪朝光、王奇生、鄧野等學者,視域基本集中在國民政府時期,且多偏重國共兩黨曆史。楊天宏教授的這本《革故鼎新:民國時期的法律與政治》可謂北洋政治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在作者看來,以往的北洋史研究多是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對政治史關注不夠。而政治史在民國研究史中可謂提綱挈領,抓住政治史這個“主要矛盾”,可以剋服新史學的“碎片化”問題,起到綱舉目張之成效。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嚴格的學術追求,結閤蘭剋史學的特點和年鑒學派的方法,講究總體曆史觀,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麵麵俱到的考察,同時又極為注重史料文獻,具體而微,追尋曆史客觀真相。
評分##評分嚴重偏低
評分##網易蝸牛讀完。評分偏低瞭。可能是因為對挑剔的專業讀者來說,觀點爭議多(曹錕賄選篇)。 除瞭曹錕賄選篇,其他幾篇可頗可觀,選題引人。北洋史大有可為。
評分##民國政治史,確實太邊緣化,不知是學者有意為之還是本身太受其他專門史的擠壓。若要史實重建,不但成果單薄,且在毛-範通史體係影響與敘述下(瀋渭濱教授語),幾乎每個重大事件都迷霧重重、謬誤重重,實際上學者與大眾都對此段曆史很陌生。楊天宏老師廣采史料、用心考據、奮力正本清源,盡管結論未必百分百服眾,依然大贊。
評分##北洋三傑之一 楊天宏先生的論文集 開篇即批評近年來一些本土學者過分盲從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疏於實證的亂象 書中也揭示瞭 民國初年 孫黃等人對於真正的“民主共和”似懂非懂 ” 個人覺得後來“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也有民初同盟會會員“革命慣性思維”作祟這一方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