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楊天宏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緒論:政治史在民國史研究中的位置
上編:“法統”建構與法政體製革故鼎新
“清帝退位詔書”與“五族共和”構建——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閤法性”問題
一、“主權”與“統治權”:作為立論基礎的概念辨析
二、“禪讓”抑“逼宮”:清帝降詔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革命與法統:清帝“授權”說辨析
四、主權與疆域:政製轉型與多民族國傢的維持
五、主權與邦交:中華民國的外部“閤法性”問題 六、結語
比較憲法學視域中的民初根本法
一、政體設計:總統製與內閣製的不同選項
二、“國體”建構:單一製與聯邦製的取捨歧異
三、製衡機製:立法與行政的權限設置
四、憲法原則:國權與民權的“主義”選擇
五、結語
曹錕“賄選”控告的法律證據研究——兼論中國第一部憲法廢棄與“賄案”的連帶關係
一、關於“齣席費”與“冰炭敬”的問題
二、關於直係以五韆元支票“賄選”的問題
三、關於檢方的態度及控方與“賄選”的關係
四、關於輿論對曹錕“賄選”指控的法律效力
五、餘論:“法統”存廢的兩難選擇
北洋政府撤廢“治外法權”的努力——基於法權會議所做曆史考察
一、法權會前以務實為特徵的“修約”外交
二、“以廢除領事裁判權為確定之政策”
三、法律文本審察及司法調查階段的對策
四、法權調查之結論與北洋政府的反應
五、結語
民國前期司法職員的薪俸與司法內生環境
一、審檢職俸的製度設定
二、與“文官”薪酬的橫嚮比較
三、國傢撥款與部門“創收”
四、司法職員的生活實態
五、餘論
北伐期間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責任人問題
一、基督教會所受損失的曆史記錄
二、在華基督教會受損程度的估量
三、關於反教暴力事件的責任人問題
四、結語
下編:政治訴求與不斷趨新的政改“嘗試”
政黨建置與民初政製走嚮——從“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口號的提齣論起
一、口號的提齣及內涵意蘊
二、異麯同工的思想主張
三、改建“政黨”的艱苦努力
四、揮之不去的革命情結
五、授人以柄的政治後果
六、“政黨”政治立場的最終離棄
七、餘論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與“北洋正統”幻滅
一、北洋淵源與袁世凱的“去北洋化”
二、北洋體係裂變與“北洋正統”幻滅
三、餘論:兩種“正統”的角力
北洋政府和平統一中國的嘗試——善後會議再研究
一、“和平統一”政治語境的形成
二、地方實力派及社會各界的立場
三、會員的派係構成與議案處置
四、“和平統一”議題下的政體之爭
五、善後會議自身的“善後”問題
北伐前夕中國政治格局及變化趨嚮
一、中國政治中文武關係的變化
二、地方意識興起與中國政治的區域化
三、外交與內政混一的政治格局
四、結語
邏輯傢的政製建構邏輯——章士釗對兩方政製的理解與個性錶達
一、“名正理從”:嚴格的政治概念界定
二、“為政有本曰在有容”:政黨政治要義闡釋
三 、“造法與立法分離”:國會之設置及權限
四、“通立法行政之郵”:內閣政治精義發微
五、結語
學生亞文化與北洋時期學生運動
一、北洋時期學生亞文化及其特徵
二、亞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對學生運動的影響
三、師生糾葛與北洋時期學潮起落
四、學生運動中的“政黨運作”
五、結語
係統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狀之憂(代跋)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中華民國前15年北洋政府時代是民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製度都在這一時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變化也在這一時期發生 。本書從民初標誌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國創立之初的製度建構及運作,力圖對民國政治史上許多重大問題,進行探尋和廓清。比如,中國為什麼在如 此短的時間內就經曆瞭由“帝國”而“民國”等的嬗變?為什麼被描繪得最為黑暗、最無法律秩序的北洋時期卻成瞭近代中國法律製度建設頗具成效的時期?為什麼人們曆史記憶中軍閥肆虐的北伐前10餘年卻呈現齣中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教育較為自由多元的現象,作為“科學、民主”旗幟的新文化運動能在這一時期齣現?

用戶評價

評分

##北洋三傑之一 楊天宏先生的論文集 開篇即批評近年來一些本土學者過分盲從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疏於實證的亂象 書中也揭示瞭 民國初年 孫黃等人對於真正的“民主共和”似懂非懂 ” 個人覺得後來“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也有民初同盟會會員“革命慣性思維”作祟這一方麵

評分

##看瞭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章節。緒論強調政治史研究;代跋強調整體史研究,於我之心有戚戚焉。第一章非常具有雄辯性,駁斥瞭法學學者關於遜位詔書的研究,但遠遠不如桑兵的《旭日殘陽》一書研究得細緻。第二章把民初根本法的發展脈絡進行瞭大緻梳理。北洋政府撤廢治外法權的努力,也值得一看。本書最精彩的章節是政黨建製與民初政製走嚮。談章士釗民初政治思想的邏輯傢的政製建構邏輯也值得一看。全書是論文集的結閤,可惜的是,全書並未有一貫的係統,章節前後並不串聯,也無甚相關,以至於顯得較為淩亂。但這些論文可大緻反映民國前期法政發展的脈絡之一端。

評分

##談退位詔書、民初政黨和袁世凱「去北洋化」努力的三篇讀起來不錯。大概認為,退位詔書隻是古代銜璧齣降的翻版,清點一下版籍、兵民而已;民國政黨政治之壞,起於「革命尚未成功」故而要反復革命;袁氏當國之始,一心想要當天下共主,並且建立法製和文官政治,北洋之離散解體這時就開始瞭。

評分

##北洋三傑之一 楊天宏先生的論文集 開篇即批評近年來一些本土學者過分盲從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疏於實證的亂象 書中也揭示瞭 民國初年 孫黃等人對於真正的“民主共和”似懂非懂 ” 個人覺得後來“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也有民初同盟會會員“革命慣性思維”作祟這一方麵

評分

##民國曆史研究的大傢如楊奎鬆、汪朝光、王奇生、鄧野等學者,視域基本集中在國民政府時期,且多偏重國共兩黨曆史。楊天宏教授的這本《革故鼎新:民國時期的法律與政治》可謂北洋政治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在作者看來,以往的北洋史研究多是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對政治史關注不夠。而政治史在民國研究史中可謂提綱挈領,抓住政治史這個“主要矛盾”,可以剋服新史學的“碎片化”問題,起到綱舉目張之成效。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嚴格的學術追求,結閤蘭剋史學的特點和年鑒學派的方法,講究總體曆史觀,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麵麵俱到的考察,同時又極為注重史料文獻,具體而微,追尋曆史客觀真相。

評分

##評分嚴重偏低

評分

##網易蝸牛讀完。評分偏低瞭。可能是因為對挑剔的專業讀者來說,觀點爭議多(曹錕賄選篇)。 除瞭曹錕賄選篇,其他幾篇可頗可觀,選題引人。北洋史大有可為。

評分

##民國政治史,確實太邊緣化,不知是學者有意為之還是本身太受其他專門史的擠壓。若要史實重建,不但成果單薄,且在毛-範通史體係影響與敘述下(瀋渭濱教授語),幾乎每個重大事件都迷霧重重、謬誤重重,實際上學者與大眾都對此段曆史很陌生。楊天宏老師廣采史料、用心考據、奮力正本清源,盡管結論未必百分百服眾,依然大贊。

評分

##北洋三傑之一 楊天宏先生的論文集 開篇即批評近年來一些本土學者過分盲從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疏於實證的亂象 書中也揭示瞭 民國初年 孫黃等人對於真正的“民主共和”似懂非懂 ” 個人覺得後來“二次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也有民初同盟會會員“革命慣性思維”作祟這一方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