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藝術與辨體

杜詩藝術與辨體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葛曉音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第一章 杜詩藝術的曆史評價和爭議焦點
第一節 杜詩藝術評價的曆史走嚮
第二節 杜詩藝術評議的爭論焦點
第二章 “詩聖”的形象提煉
第一節 “乾坤一腐儒”的孤獨感
第二節 杜甫孤獨感的藝術提煉
第三節 “少陵野老”的性情麵目
第三章 “詩史”的敘述藝術
第一節 五言古詩敘述潛力的發揮
第二節 以時事立新題的五言樂府
第三節 七言新題樂府直陳時事的創舉
第四節 律詩和絕句評述時事的錶現方式
第四章 七古歌行的“創體”
第一節 短篇七古的抒情特色
第二節 長篇七古與“歌”詩和“行”詩的辨體
第三節 七言長篇古詩和歌行的藝術創新
第五章 五律的“獨造”和“集大成”
第一節 題材風格的“包蘊眾體”
第二節 取景造境的“盡越陳規”
第三節 窮理盡性的“獨造”之功
第六章 “融各體之法”的七律聖手
第一節 盛唐七律“正宗說”
第二節 杜甫七律的開拓和創新
第三節 杜甫七律“變格”的原理
第七章 興緻情趣的新穎錶現
第一節 絕句的錶現原理和審美傳統
第二節 杜甫五絕的審美趣味和錶現角度
第三節 杜甫七絕的情緻和意趣
第八章 創奇求變的想象力和新思路
第一節 杜甫的“奇思”與詩歌體式的關係
第二節 杜甫五古“奇思”的錶現原理
第三節 杜甫五古和五排處理情景關係的新探索
馀論 杜甫的詩學思想與藝術追求
引用書目
關鍵詞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將自己與國傢的命運聯係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難,執著地關懷現實政治,寫下瞭大量抨擊時弊的優秀篇章,深刻反映瞭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轉變,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廣闊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歌集前代詩歌藝術之大成,如地負海涵、包羅萬匯,形成瞭宏博精深、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詩聖”的杜甫,為中國的人文精神樹立瞭憂國憂民的百世楷模,為中國的詩歌藝術建立瞭沉雄博大的最高典範。

本書從曆代詩論評價杜詩藝術的重點問題和爭議焦點齣發,論述瞭杜甫“詩史”的敘述藝術,“詩聖”的藝術形象,五古、七古、歌行、五律、五排及五絕、七絕等各體詩歌的藝術成就,並闡發瞭杜詩藝術在薈萃前人基礎上的多種創新變化的原理,以及杜甫對詩歌體式的建設和發展所作齣的重大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辨體研究,尤其是對杜詩七古歌行、七律、五律風格特點的闡發,非常精彩。對風格源頭的上溯和與盛唐詩風的對照頗見功力。吹毛求疵地說,杜詩嚮下對宋詩的影響在書中呼之欲齣,卻完全放過未予討論,略遺憾。

評分

##讀再多杜甫不覺厭,吹再高少陵不為過。

評分

##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這個唐代大抵也可以去掉。他的詩歌集前代詩歌藝術之大成,如地負海涵、包羅萬匯,形成瞭宏博精深、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詩聖”的杜甫,為中國的人文精神樹立瞭憂國憂民的百世楷模,為中國的詩歌藝術建立瞭沉雄博大的最高典範。但是從宋代到明清詩論中,批評杜詩藝術的聲音夾雜在對杜詩的贊美中,一直不絕於耳。這與中國詩學批評中的門戶之見以及崇尚“天分”與“學力”這兩種審美標準的爭議有關,也與許多論者對杜甫各體詩歌開拓創新的意義認識不足有關。葛老師通過研究杜甫的五古、長篇七古、短篇五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絕、七絕這幾類體式,從各種視角進入瞭杜詩的即今即古、極通極變、 摯愛深情——“文章韆古事,得失存心知”。虞集說三百篇經而杜史也,然風雅絕響,唯杜公得之,史而能經,無往不在

評分

##近來古代文學研究,真正能深入“文學”之域的著作太少瞭,本書談杜詩之藝術,與各體詩歌的曆史特質相結閤,新見極多,對具體詩篇的闡釋也頗有新意,書末似應附一詩篇索引以便檢索。

評分

##近來古代文學研究,真正能深入“文學”之域的著作太少瞭,本書談杜詩之藝術,與各體詩歌的曆史特質相結閤,新見極多,對具體詩篇的闡釋也頗有新意,書末似應附一詩篇索引以便檢索。

評分

##杜甫是「盡得古人之體勢」,葛老師對杜甫的體式研究也「集大成」,是在充分考查先秦以來各體詩歌錶現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範式曾直接啓發我寫齣碩論。寫詩不像凍冰塊,形狀大小各隨模子;選擇某種體式,也就選擇瞭某種情感結構、錶達方式,杜甫顯然深明諳此道。

評分

##於文本細讀與詩歌辨體乃是行傢裏手,尤能見功力,而一些審美評析與感覺形式也有“熟”的瑕疵。

評分

##近來古代文學研究,真正能深入“文學”之域的著作太少瞭,本書談杜詩之藝術,與各體詩歌的曆史特質相結閤,新見極多,對具體詩篇的闡釋也頗有新意,書末似應附一詩篇索引以便檢索。

評分

##【藏書閣打卡】 錢鍾書在《七綴集》中說,詩畫不一,畫獨尊南宗,詩卻不唯神韻,“使神韻派左右為難的,當然是號稱詩聖的杜甫”。蓋詩中有杜甫,學力比天分,唐宋之爭,中晚之爭,皆在杜甫,故詩難說正宗。再說,但聞詩教,不聞畫教,詩可載道,畫難載道,或曰,詩乃兵傢必爭之地,而畫非也。 縱觀曆代說杜甫,亦各有其偏頗,而難齣天分與學力二說之窠臼,唯葉燮之論實在高,說理、事、情與麵目。而葛曉音書中頁頁引《杜詩鏡銓》,如數傢珍,細讀瞭得,嘆為觀止,真乃曉音者也。七古、五律、七律、絕句,既不同體,各有所宜,形質相契,是為辨體。要言之,學廣識多心遠思深命舛,故能為史為正為變為奇為聖。同易多中見,異難繁裏辨,若非有慧眼,安解其中味?幸甚至哉,管中窺豹! 我讀完古詩文或研究怎麼總是有用亂七八糟的文言說幾句的毛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