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文獻-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1 9787506571456

新四軍.文獻-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1 9787506571456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著
圖書標籤:
  • 新四軍
  • 抗日戰爭
  • 軍事史料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
  • 戰爭史
  • 紅色曆史
  • 解放戰爭
  • 八路軍
  • 抗戰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9787506571456
商品編碼:30162762238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1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新四軍.文獻-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1 作者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定價 63.00元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 9787506571456 齣版日期 2015-12-01
字數 頁碼 320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新四軍·文獻(1)》按照新四軍的發展階段,以時為經、以事為緯,編為5個分冊。考慮到新四軍曆史資料的完整性,選用瞭部分抗日戰爭勝利後部隊編組的文獻,關於軍事行動的文獻,到1946年1月華豐受降止。選用的文獻,以電報為主,另有少量的報刊文章;大多數由中央檔案館提供,少數由解放軍檔案館、南京軍區檔案館以及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縣檔案館提供。《新四軍·文獻(1)》為1937年至1940年有關新四軍組建和挺進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文獻。

   作者簡介

   目錄
中國黨中央委員會告全黨同誌書
(1937年4月15日)
中央為公布國共閤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中央關於南方各遊擊區域工作的指示
(1937年8月1日)
、關於同何應欽談判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改編緻
中央電(1937年8月17日)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布告
(1937年8月20日)
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
(1937年8月25日)
陳毅關於紅軍遊擊隊談判事緻國民黨大庾縣縣長彭育英信
(1937年9月3日)
高敬亭、何耀榜關於鄂豫皖邊情況緻中央信
(1937年9月9日)
張聞天、毛關於各邊區在統戰中應注意的問題緻秦邦憲等電
(1937年9月14日)
毛關於高敬亭部在談判中應注意的問題緻林伯渠電
(1937年9月15日)
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關於三個月和談工作情況的報告
(1937年9月17日)
張聞天、毛關於著董必武派人與項英、陳毅聯絡緻林伯渠電
(1937年9月28日)
中央書記處關於南方各遊擊隊集中改編方針緻張雲逸等電
(1937年10月1日)
秦邦憲關於紅軍遊擊隊改編諸問題緻項英、陳毅信
(1937年10月1日)
秦邦憲轉項英與江西省當局談判情況緻毛、張聞天電
(1937年10月1日)
張聞天、毛關於速電項英來中央緻秦邦憲、電
(1937年10月2日)
張聞天、毛關於速派人傳達黨對南方遊擊隊的方針緻
張文彬電(1937年10月3日)一
潘漢年關於請示是否同意葉挺為新四軍軍長緻毛、張聞天電
(1937年10月5日)
董必武關於高敬亭、傅鞦濤兩部改編等問題緻毛、張聞天電
(1937年10月6日)
秦邦憲、、董必武對南方遊擊隊集中改編的建議
(1937年10月8日)
秦邦憲、轉項英關於改編遊擊隊事緻中央電
(1937年10月13日)
董必武關於南方各遊擊隊是否均歸新四軍建製緻毛、
張聞天電(1937年10月14日)
毛關於高敬亭部在談判中應堅持獨立林伯渠電
(1937年10月15日)
張聞天、毛關於葉挺指揮閩粵邊遊擊隊諸問題緻潘漢年等電
(1937年10月15日)
毛同意南方遊擊隊集中改編緻秦邦憲等電
(1937年10月18日)
……
後記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新四軍文獻-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1 9787506571456》內容的圖書簡介,著重於其他曆史時期或不同主題的軍事史料,並力求詳實、自然: --- 《烽火連天:中華民國時期軍事製度變遷與地方武裝研究(1912-1949)》 導言:共和初創與軍閥割據下的軍事肌理重塑 本書聚焦於自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建立伊始,至抗日戰爭勝利並最終走嚮內戰終結的近四十年間,中國軍事體係所經曆的復雜而劇烈的轉型過程。這一時期,中央政權幾經更迭,從北洋政府的鬆散建構,到國民政府的統一嘗試,再到地方實力派的崛起與盤踞,國傢軍事力量的建構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重塑之中。不同於聚焦於某一特定武裝力量(如新四軍)的深入研究,本書的視野更為宏大和係統,旨在剖析在“共和”外殼下,中國軍事實體是如何在中央集權、地方自治、派係利益和外部乾預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其獨特的組織結構、人事任命、財政供給乃至意識形態基礎的。 第一部分:北洋時代的軍事碎片化與“新軍”的遺産(1912-1928)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清末“新軍”製度瓦解後,軍事權力如何在袁世凱的中央控製下,迅速嚮地方軍事首領手中轉移的曆史軌跡。我們細緻梳理瞭直係、皖係、奉係等主要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權力基礎及其對中央政府的滲透。重點研究瞭這一時期“武力統一”思想的驅動下,中央頒布的曆次“整軍”、“裁兵”法令的實際執行效果,以及這些法令如何加劇瞭地方軍閥的軍備競賽。 特彆關注瞭區域性地方武裝(如川係、桂係早期的發展)的財政獨立性——它們如何通過壟斷地方稅收、發行軍票乃至鴉片貿易等非正規手段來維持龐大的私人武裝,這構成瞭對中央權威最直接的挑戰。此外,還包含瞭對這一時期軍事教育體係的初步考察,如保定軍校、各地軍官研究班的興衰,以及這些機構在培養軍政人纔與地方勢力結閤方麵所扮演的雙重角色。 第二部分:國民革命與軍事現代化的早期探索(1924-1937) 隨著孫中山“三大政策”的確立和黃埔軍校的建立,國民黨開始嘗試以黨建軍的模式,打破舊式軍閥的藩籬。本捲詳盡分析瞭國民革命軍的編製改革、軍事學說的引進與本土化過程。我們將重點剖析國民政府初期對於軍事工業的布局——兵工廠的選址、技術人員的引進,以及在財政極為睏難的情況下,如何試圖建立一個由中央掌握的、具有一定現代化水準的常備軍體係。 本書專門開闢章節,研究瞭“黨軍”與“實力軍”(如部分粵係、東北軍的改編)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北伐戰爭及隨後的中原大戰中,中央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整閤更多是政治妥協的産物,而非徹底的軍事徵服。我們通過對軍事撥款記錄、軍長調防命令的分析,揭示瞭中央對地方軍事資源的控製力是如何在“統一”的口號下,不斷被稀釋和地方化的。 第三部分:抗戰前夜的“精簡整訓”與地方軍事力量的固化(1933-1937) 在麵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加劇的背景下,國民政府推行瞭宋子文、何應欽主導的一係列軍事改革計劃,即著名的“模範軍”建設和“十年之計劃”。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一階段“整軍”運動的實質。它並非單純的軍事技術提升,更是中央試圖削弱西南、西北等實力派軍事集團、加強對德式裝備和顧問依賴的政治操作。 通過對德械師的詳細建製分析及其與傳統雜牌部隊在待遇、裝備、作戰效能上的巨大差異,我們揭示瞭軍事現代化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産生的結構性不平等。與此同時,我們對紅軍長徵後的戰略轉移與地方反“剿”力量(如地方保安團、地方軍閥的私人武裝)的復雜互動進行瞭梳理,指齣在局部衝突中,中央軍、地方軍、地方自治武裝之間往往存在著比對日作戰更頻繁的利益衝突與閤作。 第四部分:抗戰後期的軍事資源分配與地方軍事真空的形成(1938-1945)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軍與地方部隊的界限在“改編”的名義下變得模糊,但軍事資源的分配不均卻達到瞭頂峰。本書基於戰時財政和物資調撥的原始記錄,構建瞭戰區內不同級彆部隊(第一戰區、第二戰區、地方自衛武裝等)的物資獲取指數。 我們將重點分析戰時地方軍事領導人(如各省主席兼任的軍事職務)如何利用戰時經濟管製權力,逐步建立起對本地糧食、鹽稅、勞動力和兵員的控製權,從而在事實上形成瞭半割據的軍事經濟體係。這種體係的形成,為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初期地方勢力擁有強大動員能力埋下瞭伏筆。 結論:軍事製度的未竟之業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道,中華民國時期軍事製度的演變,是一部持續的“中央化失敗史”。從清末的新軍到北洋軍閥,再到國民政府的黨軍嘗試,每一次試圖建立統一、高效、效忠中央的現代軍事力量的努力,都最終被地方性的、私人化的、基於地緣政治和傢族利益的軍事結構所侵蝕和瓦解。對這一時期軍事製度的細緻考察,是理解後續國共軍事對抗的深層動因與中國現代國傢建構睏境的關鍵切入點。 本書特色: 跨越性視角: 區彆於側重某一戰役或某一派係的研究,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自民初至抗戰結束的軍事製度變遷。 史料紮實: 充分利用瞭軍事檔案、財政收支報告、戰時通訊及國民政府曆年頒布的軍事行政法規等一手資料。 關注權力結構: 不僅分析軍事力量的強弱,更側重於分析軍事資源(人員、財政、裝備)的分配邏輯如何反映和固化瞭政治權力結構。 ---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它所呈現的史料,展現瞭那個時代復雜的人性與睏境。在那些冰冷的文書和電報背後,你能感受到指揮官們在極端壓力下做齣的艱難抉擇,那些決策往往不是完美的,而是基於有限情報和巨大風險下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比如,關於後勤補給的記錄,那些對藥品、彈藥短缺的哀鳴,讓我想象齣前綫戰士們是如何在缺衣少食的條件下堅持作戰的,這份韌勁和犧牲精神,比任何贊美之詞都更有力量。它沒有刻意渲染悲壯,但悲壯感卻自然而然地從那些枯燥的數字和報告中滲透齣來。這種“不言自威”的曆史呈現方式,反而更容易觸動人心深處,讓人對革命先輩們所經曆的磨難産生一種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是由少數幾個光環籠罩的英雄書寫的,而是無數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用自己的血肉和智慧共同鑄就的。

评分

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文獻的匯編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極大地填補瞭某些特定領域史料的公開空白。我過去在查閱零散的口述史料時,經常會遇到信息碎片化和相互矛盾的問題,而這套書像是一個強大的中樞係統,將過去散落各處的關鍵信息點進行瞭整閤、梳理和結構化。它的貢獻不在於提齣新的理論,而在於為所有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可信賴的基石。有瞭這樣的基礎材料庫,研究者就可以更專注於分析和解釋,而不是將大量時間投入到基礎史料的搜集和辨僞上。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對不同軍事單位之間的協同和摩擦都有所記載,這為我們理解抗戰時期復雜統一戰綫下的軍事協作模式,提供瞭第一手的參考資料。總而言之,對於任何想進行嚴肅的、基於一手資料的抗日戰爭軍事史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是繞不開的案頭必備工具,其價值體現在其深度、廣度和可靠性上,是名副其實的“史料金礦”。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封麵,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搭配著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帶迴到瞭那個莊嚴肅穆的曆史年代。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講究,不是那種光滑亮白的現代紙張,而是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仿佛觸摸到瞭舊檔案的質感。側邊封口處的切口處理得乾淨利落,顯示齣齣版方對細節的把控。我特彆留意瞭內頁的排版,雖然是曆史文獻匯編,但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調整非常人性化,即便是需要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度疲勞。而且,很多重要的曆史圖片和地圖,他們都用瞭高質量的印刷技術,即便是黑白照片,層次感依然分明,那些老照片上的硝煙和人物的神情,仿佛都能透過紙麵傳遞過來。裝訂上,我感覺它很結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頁,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整體來看,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曆史文物復製品,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者對那段曆史的敬畏之情。這種對實體書的用心,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讓人更願意沉下心來,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張圖。

评分

這套書的索引和附錄部分,簡直是史學愛好者的福音,處理得比我預期的要詳盡百倍。我尤其欣賞它對人名和地名的處理。一般的書籍可能隻提供一個簡單的名字列錶,但這裏的附錄,對於關鍵人物,比如重要的高級將領和政工乾部,都附帶瞭簡短的履曆和在特定事件中的角色定位,非常便於快速定位。更彆提那些詳細的地圖冊瞭,這些地圖不是那種簡單的綫條勾勒,而是復刻瞭當時的測繪風格,甚至能看齣兵力部署的箭頭和標記都是手繪的痕跡,這對於研究區域作戰範圍和戰術機動性來說,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視覺資料。我甚至發現瞭一個小細節,在一些關鍵的地理名詞旁邊,它用腳注標注瞭該地在不同時期(例如抗戰初期與抗戰後期)的稱謂變化,體現瞭編者對曆史語境變化的敏感度。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在查找資料時事半功倍,避免瞭因為術語或地名不統一而産生的理解偏差。可以說,這本書的輔助材料部分,其價值幾乎與主體文獻本身是等重的。

评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來梳理這本書的脈絡,它給我的感覺是極其嚴謹和係統化的。不同於一般通俗曆史讀物那種帶有強烈敘事傾嚮的寫作手法,這套書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纂的軍事行動時間軸,冷靜地羅列著史實、命令和戰役報告。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在史料的選取上非常注重互證性,往往一個事件的描述,會引用來自不同單位、甚至是對立陣營的數份原始記錄進行交叉比對,這極大地增強瞭資料的可信度。比如,關於某次反“掃蕩”的防禦部署,它不是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將當時的電報原文、前綫指揮官的請示、以及後方物資調配的記錄並置,讓讀者自己去構建完整的戰役圖景。這種“去魅”的編纂方式,避免瞭臉譜化的英雄主義敘事,還原瞭戰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瞭解抗日戰爭軍事決策層麵的人來說,這種細緻入微、不帶感情色彩的史料堆砌,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要有價值得多。它強迫你從數據、從命令、從地理位置的變動中,去挖掘曆史的真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