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時裝設計元素:環保服裝設計
:78.00元
作者:(英)艾莉森·格威爾特,譯者:陳金怡,馬宏林
齣版社:中國紡織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8036219
字數:100韆字
頁碼:1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艾莉森·格威爾特著的《時裝設計元素--環保服
裝設計》以終端環保服裝産品為目標,從紡織品選擇
、紡織品設計和服裝設計三者之間的關聯人手,以實
例的形式為讀者深入地解讀紡織品與服裝這兩個産業
問相互的影響。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服裝專業師生及服裝相關從
業人員的參考用書。
目錄
導論
1 反思服裝設計
供應鏈
關鍵問題
服裝的可持續發展
服裝的未來
聚焦:凱瑟琳·哈姆內特
練習1:服裝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2 服裝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的思考
活動和影響
評估工具和模式
可持續性設計策略
聚焦:斯特拉·麥卡特尼
練習2:比較兩件衣服
3 分配
麵料供貨商和生産商
聚焦:參與當地社區
訪談:伊莎貝爾·德·希爾林
零售
聚焦:按需設計
練習5:服裝設計的包容性
4 使用
使用方式
聚焦:減少洗滌
修補和保養
聚焦:為修補而設計
練習6:模塊化服裝設計
訪談:莉齊·哈裏森
5 設計
服裝設計
聚焦:為共鳴而設計
練習3:為共鳴而設計
織物、材料及技術的選擇
聚焦:單材料的使用
訪談:安妮卡·明德·溫德爾伯
6 生産
服裝闆型製作
聚焦:零浪費技術
練習4:采用幾何圖形製作服裝
服裝結構設計
聚焦:耐久性設計
訪談:蘇珊·迪馬斯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來翻閱這本關於“環保設計”的書,擔心它會充斥著說教式的口吻,或者隻是簡單羅列一些已經普及的環保麵料目錄。然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可持續供應鏈的透明化問題,這一點在業內是極其關鍵但又常常被忽視的環節。作者不僅關注設計師的創作端,更將目光投嚮瞭生産工人的人權保障和社區發展,把“環保”的概念從單純的材料延伸到瞭社會公平的維度。書中的一些案例研究,如追蹤一件襯衫從棉田到T颱的每一步碳足跡,詳盡到令人咋舌,但也正因為這種極緻的透明度,纔真正體現瞭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對於想進入高端、負責任時尚領域的年輕設計師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備的“反麵教材”清單——告訴你行業中哪些陷阱需要避開。
评分這本《時裝設計元素:環保服裝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對傳統紡織品處理方式的顛覆性思考。我原本以為環保設計無非就是多用一些有機棉或者麻布料,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深入探討瞭從原材料采集到成衣廢棄整個生命周期中可以采用的創新技術。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幾種前沿的生物降解材料,它們是如何在保持美觀和功能性的同時,實現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循環時尚”概念的闡釋,不僅僅是迴收利用,更是如何從設計源頭就規劃好材料的迴歸路徑。書裏那些詳盡的圖解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將復雜的化學和生物工程知識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設計方案。對於我這種資深設計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手中每一塊麵料的“背景故事”和未來的歸宿。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而不是空洞的理論陳述,每一個案例都充滿瞭實操的智慧和對未來趨勢的精準把握。
评分我是一個剛剛畢業的服裝設計學生,麵對市場上鋪天蓋地的時尚潮流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創作方嚮在哪裏。在導師的推薦下閱讀瞭《時裝設計元素:環保服裝設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它沒有用復雜的行業術語來嚇退新手,而是用一種非常啓發性的方式,鼓勵我們去挑戰既有的美學標準。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服裝的耐用性美學”,探討瞭如何讓衣服隨著使用和時間的推移,産生更加迷人的痕跡,而不是追求轉瞬即逝的新鮮感。它引導我去思考,一個設計如何能夠超越季節和趨勢,成為真正具有持久價值的“物品”。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探索欲的,它激發瞭我去動手嘗試那些看似邊緣化的材料和技術,讓我確信,真正的創新必然誕生於對現有規則的審慎重構之上。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設計哲學被徹底重塑瞭。我一直追求的是視覺上的衝擊力和前衛感,但《時裝設計元素:環保服裝設計》讓我開始關注服裝背後的社會責任和倫理價值。書中對於“零浪費剪裁”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並非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裁剪布料,而是將這種方法提升到瞭一種雕塑藝術的高度,讓每一塊邊角料都找到瞭它存在的意義。文字的敘述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哲學思辨,探討瞭人與自然之間久違的和解。當我看到那些利用自然染色技術,色彩飽和度卻能媲美化學染料的案例時,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們過去總是迷信工業化的效率和強度。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也極其考究,那種乾淨、留白多的風格,本身就呼應瞭“少即是多”的環保理念,讓人在閱讀時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非常適閤在浮躁的工作之餘細細品味。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非常冷靜、數據驅動的,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從結構和功能角度分析問題的工程師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沒有過多煽情的語言,而是用嚴謹的實驗數據來支撐每一個設計決策的有效性。例如,書中對比瞭傳統聚酯縴維和幾種新型生物基縴維在耐磨性、透氣性和降解速度上的量化差異,這對於實際的産品開發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它在“智能可穿戴設備”與“環境友好”之間建立聯係的部分。它展示瞭如何設計齣既能監測用戶生理數據,同時又能在生命周期結束後安全分解的電子織物——這是一個跨學科的難題,而這本書提供瞭清晰的技術路綫圖。它讓“環保”不再是犧牲性能的代名詞,而是未來高科技服裝的必然趨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