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 》
【书 号】9787535461292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丛 书 名】好妈妈好孩子家教系列
【作 者】洪兰著,尹建莉主编
【开 本】16
【出版日期】2012-11-01
【页 码】244
【尺 寸】238*168*20mm
【重 量】501g
【定 价】¥70.00元
【目录】
序言两个书名,两个教育发现朱旭东
前言生命中美的馈赠尹建莉
章保卫纯真童年
1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2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3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4“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5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6反自然的往往是有问题的
关于胎教
关于母乳喂养
关于月嫂
关于纸尿裤
关于婴儿车
关于幼儿说话
第二章净化育儿观念
1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2“有本事”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孩子
3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4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5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6说说“钱”这个事儿
第三章回归自然养育
1启蒙教育要做的两件事
2“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3“寄宿制”是个坏制
4幼儿园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5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6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
7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赢在教育细节
1潜台词是重要的台词
2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3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4只要办法对,四两拨千斤
父母装瞌睡,孩子真瞌睡
发放三两“权力”,收获半斤“懂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
暗中设圈套,明处消劣习
空出一面墙,挤走电视症
巧用心理战,便秘去无踪
“看道理”,胜过“讲道理”
家长不生气,孩子不惹事
反串“小监工”,干活有热情
5走出心理沼泽——小春的故事
第五章完善家长自身
1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2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3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4唠叨是把小刀子
5如何培养好习惯
6求完美是不完美的做法
第六章绕开宣传陷阱
1关于“自闭症”这件事
2美国心理学史上的幺蛾子
后记
简单的路径,抵达丰富的可能王月鹏
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章 懂大脑才懂教育
分辨“伪科学”
一句忽悠我们一百年的讹言
“右脑开发”是谎言
半是先天半后天
聪明不等于成功
连轴转的机器磨损快
育儿真经四字诀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生辰、相貌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个性、能力来自先天还是后天?
电视不是孩子的好伙伴
暴力卡通造就暴力小子
电视是个坏保姆
运动是个宝,健身更健脑
运动为何能提高学习成绩
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放牛班”的孩子怎么教?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追求样样通,往往样样松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
考不好的孩子也有长处
一样的父母为何教育出两样的孩子?
第二章 懂规矩才懂学习
提早入学害处多
儿时抢一步,长大误一生
学前强迫孩子认字有后患
糖果不要攒到长大再吃
好奇好问的孩子有出息
孩子的世界不应有标准答案
鼓励孩子提问题
大目标从小事情做起
土地有休耕,学习有松紧
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假期如何过划算
时间管理,从小培养
了解“记忆力”这个怪东西
记忆偏爱“有用”信息
情绪和动机影响记忆
“做梦”也是一种学习
学外语,有技巧
孩子该多大开始学外语?
学外语不用上培训班
写作能力靠培养
批改作文要示范
作文无话可说怎么办?
说得好才能写得好
人才胜出在中文水平
语文是学好一切的基础
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英语
阅读兴趣从小培养
阅读,先要“悦读”
“悦读”三大法宝
第三章 懂内心才懂相处
子关系好,教育才有效
温暖的教育--讲故事
如何减少母子冲突?
“快乐时间”与“管教时间”7:1
好妈妈要会读心术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耍宝”是自卑的面具
让孩子遇事敢跟你说
为何母对孩子的影响大
智商和情商高低主要取决于母
需要做全职妈妈吗?
如何看待孩子玩网游
网游是天使还是魔鬼?
网游可增强孩子的空间能力和推理能力
网游会拓展孩子的注意力广度
玩游戏可练习拿捏人际关系
恰到好处才是真爱
过度保护会降低孩子的适应能力
教孩子应对危险而不是逃避危险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是教出来的
好家教可以控制荷尔蒙的冲击
教育的三大法宝
言传不如身教
生活处处有教育的好机会
逛街也是教育的好时光
选什么书给孩子读很重要
婴儿也有沟通需要
孩子的智力与三岁前父母的沟通相关
父参与照顾婴儿意义大
对婴儿要有“肌肤之”
要不要惩罚孩子?
“鞭刑”会抽出好孩子吗?
暴力教育埋下自杀隐患
惩罚孩子有妙招
第四章 懂生命才懂人生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轻生只因天地窄
做义工是生命教育的良方
培养孩子的沟通力
让孩子学会表达
吵架也是一种沟通
金钱买不到的教育
给孩子钱不是好奖励
钱和快乐不成正比
比钱更有效的奖励是什么?
阅读让孩子全面成长
童话有什么用?
阅读帮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阅读可防治孩子“多动症”
艺术教给孩子为人之道
艺术是生命中的一根手杖
舞蹈和音乐给生命力量
“成功学”就在生活中
给孩子点“权力”
负负不等于正
教会孩子“不放弃”
送孩子一张成功通行证
多元智慧:天生我材必有用
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教育让人生有了奇迹
洪兰
台湾教育家,洪兰著作常年雄踞宝岛家教畅销书榜名。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本书主编兼总策划。
我的教育方法,能从洪兰教授那里得到科学验证。
海峡两岸教育专家
携手解析成长要素
内容简介】
目前预售的是即将出版的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著作,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本书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这套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教育”这个概念的深刻解读。我之前一直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就是让孩子学会各种技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情感的滋养、品格的塑造、意志力的培养,甚至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理念,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却忽略了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基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深刻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榜样”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书。它让我反思自己的育儿观,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发现,原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适用于当下,也能够帮助我应对孩子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套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翻了几页就深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做一个好妈妈,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真的需要智慧和方法。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他们都是新手父母,经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不知道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又快乐的孩子。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痛点,“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这让我觉得很有共鸣,也充满了希望。父母的努力,确实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如何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育,而不是生硬的“说教”。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少走弯路。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教育观念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我希望这套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个清晰、系统、并且实操性强的指导框架,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育儿的挑战。我也关注到其中提到了“男女孩教育”,这让我觉得很贴心,因为我家里既有儿子也有女儿,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和特点确实是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孩子天性”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总是试图按照自己的设想去“雕刻”孩子,却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天赋。这本书让我明白,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才是最聪明的做法。“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这句话并非否定天赋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了后天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天赋,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天赋。而是要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引导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本书中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天赋的案例,这让我受益匪浅。我也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和倾听,去了解我的孩子,去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被珍视,从而更加自信和快乐地成长。
评分这套书真的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教育的认知。我曾经以为,教育就是一个“控制”和“管理”的过程,需要父母制定严格的规则,然后监督孩子去执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更是一个“引领”和“赋能”的过程。它不是要把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书中提到的“爱与自由”的平衡,让我觉得非常棒。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也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去独立。这种边界感,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让孩子懂得规则,也学会担当。我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也能够让孩子在积极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孩子原来可以如此“轻松”而又“有效”。我一直以为,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很累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时刻保持警惕,生怕做错什么。但尹建莉老师的文字,却带着一种温和的力量,她并没有提倡严厉的管教,也没有鼓励过度溺爱,而是强调了理解、尊重和陪伴的重要性。她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点滴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创造力以及良好的品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沟通”的部分,原来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并不是他们故意捣乱,而是我们父母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它教会我如何看到孩子的优点,如何发掘他们的潜能,如何在犯错中引导他们成长。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有益,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我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容易发脾气,而是更加平和地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