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丝·埃姆斯、弗兰西斯·伊尔克、西德尼·贝克编写的这本《你的10-12岁孩子》是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是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是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是**阶梯教养圣经,两代父母,是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 该书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你的10-12岁孩子》介绍孩子10-12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怎 样在孩子10-12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10-12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为父母讲解10-12岁孩子的管教方式;让父母了解10-12岁孩子的心智能力 ;告诉父母培养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等。
《你的10-12岁孩子》由路易丝·埃姆斯、弗兰西斯·伊尔克、西德尼 ·贝克编写。
路易丝·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塞尔儿童发展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美国两代年轻父母。
**部分 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
第一章 导读——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
1.采访环境与对象
2.采访详谈
3.数据分析
第二章 成长是核心
第三章 个性特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演绎
第二部分 10—12岁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状况
第四章 你的10岁孩子
1.成熟状况:10岁的他呈现近乎**的状态
2.成熟特征: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3.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自主性增强
4.情绪:乐观、积极、阳光
5.自我意识的成长:有目标,但未有深层次的考虑
6.人际关系:亲情、友情其乐融融
7.活动与兴趣爱好:忙于各种玩耍
8.学校生活:喜欢上学,喜欢受到他人关注
9.道德意识:恪守原则
第五章 你的11岁孩子
1.成熟状况: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
2.成熟特性: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4.情绪: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
5.自我意识的成长: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6.人际关系:心口不一
7.活动与兴趣爱好: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8.学校生活: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
9.道德意识:独立意识增强
第六章 你的12岁孩子
1.成熟状况: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
2.成熟特性: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
3.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让大人省心不少
4.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
5.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6.人际关系: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
7.活动与兴趣爱好: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
8.学校生活:热情过度
9.道德意识: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长趋势以及各年龄区间的各项成长梯度
第七章 10-12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个头和体重增长迅速,异性关系萌动
第八章 10-12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
第九章 10-12岁孩子的情绪起伏剧烈,渗入生活
第十章 10-12岁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意识:追求“独立”
第十一章 10-12岁孩子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的成长
第十二章 10-12岁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真实反映行为能力和心理成长水平
第十三章 10-12岁孩子的学校生活对成长影响重大
第十四章 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不必过分苛求**
附录一 资料与数据的来源
附录二 数据表格
作为一个在职父母,每天的时间都像被拆分成无数个碎片,疲惫感总是如影随形。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会是一本讲大道理、提各种高难度要求的育儿指南。然而,它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书里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在你耳边分享她的经验和心得。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陪伴”的解读,不是那种形式上的“陪在身边”,而是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去倾听、去理解、去回应。书中举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起做晚餐时,孩子提出的奇思妙想,父母如何接住孩子的“球”,而不是敷衍了事。这些细节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能一点点积累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我曾一度担心自己因为工作而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即使再忙,也总能找到缝隙去连接,去创造有意义的亲子时光。书中还讲到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不是那种“你要坚强”的空洞鼓励,而是教我们如何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在经历失败后,还能重新站起来。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的焦虑,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充满爱的可能。
评分我一直觉得,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独立思考。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直接教授“教育技巧”,而是通过描绘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孩子在这个时期会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有时甚至会为了融入群体而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明智的选择。作者并没有指责孩子,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渴望被接纳的心情,并教我们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观。这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是不是有时太过于强调“对错”,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书中也提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是那种强加的任务,而是通过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尤其喜欢书里分享的那些关于“放手”的段落,教我们如何一步步放开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独立,而不是过度保护,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它教会我如何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成长,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近期读到过的最触动我心的一本书了,虽然我的孩子已经过了那个你说的小学高年级阶段,但翻开这本书,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曾经的困惑、焦虑、惊喜,仿佛都找到了归宿。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做”,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姐姐,娓娓道来她自己的育儿点滴,那些细微的观察,那些不经意的感悟,都让我茅塞顿开。我记得书中讲到孩子在学校里遇到的小冲突,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那种因为小事而产生的小摩擦,大人可能觉得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作者没有立刻去“解决”问题,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是敏感、是自尊心受挫,还是缺乏沟通技巧?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处理类似情况的方式,是不是太过急躁,或者过于理性,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情感需求。书中也提到了关于兴趣培养的部分,不是那种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如何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引导,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我尤其喜欢书里分享的那些小故事,有的是孩子的童言童语,有的是父母的无奈与欣慰,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温暖得让人感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不少包袱,不再那么焦虑,而是对孩子的成长多了一份耐心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好像重新认识了那个曾经让我手足无措的自己,也和过去那个我达成了一种和解。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之前总觉得,孩子就是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我,则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育儿更像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敏感、好奇、以及偶尔的脆弱。她并没有用标签化的语言去定义孩子,而是鼓励我们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允许孩子犯错”的讨论,它让我摆脱了对“完美”的执念,开始理解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书中分享的很多小技巧,比如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用故事来化解孩子的焦虑,都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我发现,当我真正尝试去理解孩子,去蹲下身子和他们平视时,他们会给予我意想不到的回应。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是更加注重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情感的连接。它给了我勇气去放手,去信任,去相信我的孩子,也相信我自己,能够在育儿的道路上,与孩子一起,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真的非常有洞察力,她似乎能看透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担忧和困惑。我之前读过很多育儿书,里面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方法,听起来头头是道,但真正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不完美”的育儿瞬间,反而蕴含着最深刻的教育智慧。比如,书中讲到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变得更加叛逆,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挑战父母的权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寻求独立的过程,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模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应该立刻去指责,而是先去倾听,去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是过于急于求成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育儿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给了我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意识到,育儿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段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