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宗教造型艺术
定价:58.00元
作者:岳钰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24103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中,英国的“工业革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与观念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市场与经济”。作为学者,马克思针对早期市场与经济的竞争必然会产生缺少“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概念,为了争夺市场与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它的直接结果是让世界从意识形态上分为了两大阵营,这就形成了冷战思维。
人类发展,衡量每个国家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就是由本国生产力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正是从这一点上突破,真正地让我们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也过上了好日子。
可那些曾经打着“救世主”旗号,掠夺别国资源,耀武扬威地干涉别政,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人,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对手及自己的困窘,用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基督教文明观念,巧妙地想当无所不能的“上帝”,企图用“单一”取代“多元”,而中东伊斯兰文明观念那“和它的宝剑”也坚持着自己的看法,而*主义者则走上了恐怖主义的道路,“9·11”就是实例,但这种反抗倒霉的是老百姓。
目录
导论
一、封建社会是“宗教造型艺术”产生的基石
二、“中华文化”——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型文化
三、传统的宗教造型艺术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四、与世界各种造型艺术相媲美的中国汉地佛教与道教造型艺术
佛教造型艺术这一外来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佛教造型艺术的“母亲”——古老的印度文明
二、早期佛教与佛教造型艺术.
中国汉地佛教造型艺术的形成与本土艺术的融入.
一、印度佛教东进过程中中国文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圆融.
二、舶来初期的佛教造型艺术特点与绘画色彩特征.
中国汉地佛教造型艺术公元1至10世纪的文化主流价值观.
一、佛教文化在亚洲各地区及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二、大、小乘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场所形式及偶像供奉.
三、中国汉地佛教中的壁画内容及表现形式
四、中国汉地佛教壁画内容的变化与代表性画家
五、中国汉地佛教造型艺术中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对今天的作用及意义
六、禅宗、禅宗绘画及“文人水墨画”
中国道教造型艺术及本土特征
一、道教——一个与其他宗教所不同的复合型文化
二、道教造型艺术与中国的形式美
三、在道教造型艺术中由杰出的人和作品所构成的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唐代宗教造型艺术》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我之前对佛教艺术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对佛陀形象的认知上。这本书则将视角拓展到整个唐代,涵盖了佛教、道教,甚至一些杂糅的外来宗教在造型艺术上的体现。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道教造像的章节,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但作者却挖掘出了不少珍贵资料,让我了解到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以及道教艺术在当时的发展状况,这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反像”等概念的解释,以及对不同造像龛式的结构、布局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对这些艺术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不再仅仅是“看”这些造像,而是开始“读”它们,去解读它们所传递的宗教观念、哲学思想以及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书中对于佛教造像中“褒衣博带”风格的成因分析,以及对中后期造像中“瘦削”趋势的探讨,都让我对艺术风格的变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仿佛看到,随着社会的变化、信仰的演进,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艺术欣赏性完美结合,让我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唐代宗教造型艺术》,毕竟“造型艺术”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担心会枯燥乏味。但读了几页后,我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盛唐的寺庙、石窟和宫殿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宗教造像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比如,书中详细比较了北方佛教造像的粗犷有力与南方造像的清秀婉约,以及早期唐代造像的印度笈多风格影响,到中期丰满圆润,再到晚期趋于写实和程式化的过程。这种层层递进的梳理,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唐代宗教艺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并最终达到顶峰。书中对宝相花、忍冬纹等装饰纹样的考究,对不同材质(金、铜、木、石)的雕塑工艺的介绍,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唐朝艺术大气磅礴,却没想到在这些细节之处,也蕴含着如此精湛的技艺和匠心独运的设计。读完之后,我对唐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也更加理解了“盛唐气象”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政治经济上,更深深地烙印在那些沉默却充满力量的造像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关于审美、信仰和历史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唐代宗教造型艺术》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自己对唐代艺术有所涉猎,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在梳理唐代宗教造型艺术发展脉络时,不仅仅局限于主流的佛教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甚至触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信仰和早期伊斯兰教、摩尼教在唐代的艺术遗存。这种包容性和前瞻性,让我看到了作者的深度研究和广阔视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唐代高僧如玄奘、鉴真等对佛教艺术传播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的论述,以及他们带来的异域艺术风格对唐代造像的影响。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造像细节上的微妙差异的辨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博物馆,细致地品味着每一件展品的独特性。特别是书中关于“反思”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论述,让我理解到,唐代宗教艺术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借鉴、融合、扬弃中形成的。我被书中对一些壁画和雕塑的细节解读深深吸引,比如对“反弹琵琶”的姿态、对力士形象的描绘,以及对菩萨形象从早期雍容华贵到后期慈悲为怀的转变,都让我感触良多。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唐代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开放心态和创造活力。
评分《唐代宗教造型艺术》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精神世界的载体。作者在书中对唐代宗教造型艺术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对器物、形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品所承载的宗教思想、哲学观念和时代精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作者通过对壁画中人物表情、动作的分析,对雕塑中姿态、神韵的揣摩,让我感受到了唐代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造型艺术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生死轮回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书中关于佛教“慈悲”精神如何在观音菩萨的造像中得到体现,道教“无为”思想如何在神仙形象中得到诠释,都让我对这些宗教教义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被书中对唐代社会文化背景的阐述深深吸引,让我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宗教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比如,唐代社会对佛教的普遍推崇,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都为唐代宗教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是如何与信仰、哲学、社会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唐代宗教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人文关怀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本《唐代宗教造型艺术》简直打开了我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想象!以前总觉得唐代就是盛世繁华,诗歌、书法、绘画那是顶呱呱,但对于它在宗教造型艺术上的成就,我一直没什么概念。这次读了这本书,才惊觉原来唐代不仅在世俗生活中创造了辉煌,在精神世界层面,他们同样留下了令人震撼的艺术遗产。从敦煌莫高窟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壁画佛像,到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那些雄伟庄严的造像,书里都用详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一一呈现。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这些艺术品,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风格演变、技术工艺,甚至还探讨了这些艺术品背后所承载的宗教信仰、社会背景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比如,书中对佛像的细节描绘,从眉毛的弯曲度、眼神的祥和,到衣袍的褶皱层次、身体的健硕与飘逸,都做了细致的剖析,让我仿佛能穿越千年,亲眼见证工匠们是如何将一块块石头、一匹匹帛“点石成金”,赋予它们生命和神韵。特别是书中关于佛教在唐代的发展脉络与艺术风格相互影响的论述,让我对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士庶对佛教的虔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当时社会思潮对艺术创作的巨大驱动力。这本书绝对是想要了解唐代文化深度、感受宗教艺术魅力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