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道入門——識茶篇
定價:38.00元
作者:蔡榮章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010632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識茶”就是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瞭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瞭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瞭“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裏麵。本書從色、香、味、形、嫩度、品種、葉底等方麵詳細地解讀瞭茶之間的差異,還將對茶的認識延伸到泡好的“茶湯”上,有助於我們比較全麵地認識和欣賞所有的茶。
內容提要
在喝茶之前我們希望對茶有個七八分的瞭解,既包括類型方麵的瞭解,也包括質量方麵的瞭解。本書從色、香、味、形、嫩度、品種、葉底等方麵詳細地解讀瞭茶之間的差異,還將對茶的認識延伸到泡好的“茶湯”上,有助於我們比較全麵地認識和欣賞所有的茶。
本書適颱高等院校以及高職高專院校茶文化相關科係作為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也是茶葉、茶道愛好者學習泡茶品茗之使用書籍。
目錄
章 識茶的意義
一、識茶包含哪些內涵
二、識茶目的
(一)識茶目的之一——製造好茶
(二)識茶目的之二——增強品茗能力
三、識茶是“茶道”藝術性的核心
第二章 識茶與品茗
一、識茶與品茗的差異
二、從不同角度,翻來覆去地詮釋一種茶
三、尊重茶的個性
第三章 影響“識荼”正確性的因素
一、茶湯的濃度
二、泡茶的用水
三、泡茶的水溫
四、泡茶的方法
五、衝泡器的質地
六、識茶者的健康狀況
七、識茶者的飲食習慣
八、識茶者的專業能力
九、識茶者的官能鑒定能力
十、識茶者判斷事物的客觀性
第四章 識茶的途徑
一、屬於茶葉風格的部分
(一)色,從湯色的不同來解讀茶葉
(二)香,從香型的種類來解讀茶葉
(三)味,從味道的差異來解讀茶葉
(四)形,從揉撚的輕重來解讀茶葉
(五)嫩度,從茶青成熟度來解讀茶葉
(六)品種,從茶樹品種之不同來解讀茶葉
(七)環境,從茶樹生長環境之不同來解讀茶葉
(八)時間,從成品茶的年齡來解讀茶葉
(九)葉底,從泡開之茶葉印證各項事實
二、屬於茶葉質量的部分
(一)地理環境
(二)采摘部位
(三)采製季節
(四)製茶氣候
(五)采摘時辰
(六)樹齡
(七)施肥情形與病蟲害防治
(八)製茶技術
(九)後熟的處理
(十)枝葉連理的影響
(十一)儲存的條件
第五章 茶葉分類名稱的形成
一、因發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二、因成茶色澤之不同而分
三、因市場需要而分
四、因采製季節之不同而分
五、因“製成品”之不同而分
六、因“成品茶”形態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 茶葉産品名稱之由來
一、因産地而得名
二、因茶樹品種而得名
三、因茶湯顔色而得名
四、因典故而得名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大類彆的認識與小類彆的欣賞
一、大類彆中的小類彆
二、茶的不定性
三、茶葉欣賞的自由創作空間
第八章 茶“商品標示”的方式
一、“規格茶”的做法
二、“標示茶”的做法
第九章 浴火重生,談茶的生命
一、從泡茶、品飲看茶之美
二、“茶”的生命禮贊
第十章 古人“識茶”
作者介紹
蔡榮章,颱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福建漳浦天福茶學院教授兼茶文化係係主任。於1983年創設泡茶師檢定製度、1990年創設國際無我茶會。並從1980年起主編《茶藝》月刊至今。主要著作有《茶道教室——中國茶學入門九堂課》、《無我茶會180條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的某個章節,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去實踐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基礎知識,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實操的指導性。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像我這樣完全沒有茶道背景的人也能輕鬆理解。比如,在講解如何辨彆新茶和陳茶的香氣特徵時,作者用瞭非常生動的比喻,比如新茶的“鮮爽如初綻的花朵”,陳茶的“溫潤似窖藏的果脯”,這種描述一下子就抓住瞭讀者的感官,讓人在腦海中迅速構建齣清晰的味覺和嗅覺印象。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滲透著一種對茶的敬畏和熱愛,這種情感是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但它確實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流露瞭齣來,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精神層麵的熏陶。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遠比簡單羅列事實要有效得多,它引導讀者去主動思考和感受,而不是被動接受。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學術的嚴謹”和“閱讀的愉悅”,而且做得相當成功。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一些復雜的製茶原理時,會不自覺地采用一種舒緩的、近乎講述故事的口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性內容變得引人入勝。這種敘事感讓閱讀體驗非常放鬆,不會讓人感到壓力。例如,介紹某種傳統製茶技藝時,作者仿佛帶領讀者親臨現場,感受著火候的掌握和時間的流逝,這種沉浸式的文字描繪,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留存率。它成功地避免瞭那種教科書式的刻闆和冰冷,注入瞭人文的溫度。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高超,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吸收瞭大量的專業知識,而整個過程都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這對於建立對茶道學習的持久興趣非常重要。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在細節考究方麵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很多我以前在其他資料中忽略或者一筆帶過的信息,在這裏都得到瞭深入的挖掘和闡釋。舉個例子,書中對不同産區、不同季節采摘的同一品種茶葉,在微氣候影響下可能産生的細微差異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這種精細度讓人嘆服。對於像我這樣追求準確性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的態度是選擇一本入門教材的關鍵標準之一。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查證和驗證這些信息,而不是簡單地引用二手資料。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比自己以往的經驗,發現自己過去對某些茶的認知可能過於籠統瞭,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精準的“刻度尺”來衡量和區分它們。這種對“真”的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手冊,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參考入門讀物,讓人願意反復研讀,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和理解深化。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那種略帶紋理的觸感,很適閤反復翻閱。我尤其喜歡它在插圖方麵的處理,那些茶具和茶葉的描繪栩栩如生,即便是初次接觸茶道的人,也能通過這些精美的圖片對各種茶的形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比如,書中對不同發酵程度的烏龍茶葉在乾燥狀態下的形態對比,簡直就是一本微縮的視覺教科書。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編者對傳統美學的尊重,裝幀設計上並沒有過度追求現代的浮誇,而是采用瞭一種內斂而雅緻的風格,讓人一接觸到這本書,心境就能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這對於學習“道”的入門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曾嘗試過一些其他茶學書籍,它們的圖片常常是模糊不清或者色彩失真,但這一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色彩還原度極高,細節之處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感覺像是直接對著實物在觀察學習。對於我這種習慣通過視覺輔助記憶的讀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視覺呈現,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真正做到瞭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邏輯性極強,從宏觀的茶文化曆史背景,到微觀的茶葉基礎知識分類,過渡得非常自然流暢,完全沒有那種章節之間生硬的跳躍感。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在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處理,每一個新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前一個概念的基礎之上,使得整個學習過程像搭積木一樣,穩固而有層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六大茶類”的劃分和解析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並列羅列,而是通過對比和溯源的方式,解釋瞭為什麼會形成這些不同的工藝和風味,這對於理解“為什麼”遠比記住“是什麼”更有價值。這種結構設計非常適閤需要係統性構建知識體係的新手。我嘗試對照著書中的分類圖錶,自行歸納和整理記憶,發現這種結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思維導圖,它幫助我高效地將大量的茶葉名稱和特點進行瞭有效的組織和記憶,避免瞭初學時那種信息過載的混亂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