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识茶篇 9787101063202

茶道入门——识茶篇 97871010632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荣章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茶叶
  • 入门
  • 品茶
  • 茶文化
  • 饮茶
  • 识茶
  • 中国茶
  • 生活方式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202
商品编码:300749484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道入门——识茶篇

定价:38.00元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010632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识茶”就是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本书从色、香、味、形、嫩度、品种、叶底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茶之间的差异,还将对茶的认识延伸到泡好的“茶汤”上,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欣赏所有的茶。

内容提要


在喝茶之前我们希望对茶有个七八分的了解,既包括类型方面的了解,也包括质量方面的了解。本书从色、香、味、形、嫩度、品种、叶底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茶之间的差异,还将对茶的认识延伸到泡好的“茶汤”上,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欣赏所有的茶。
本书适台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茶文化相关科系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是茶叶、茶道爱好者学习泡茶品茗之使用书籍。

目录


章 识茶的意义
一、识茶包含哪些内涵
二、识茶目的
(一)识茶目的之一——制造好茶
(二)识茶目的之二——增强品茗能力
三、识茶是“茶道”艺术性的核心
第二章 识茶与品茗
一、识茶与品茗的差异
二、从不同角度,翻来覆去地诠释一种茶
三、尊重茶的个性
第三章 影响“识荼”正确性的因素
一、茶汤的浓度
二、泡茶的用水
三、泡茶的水温
四、泡茶的方法
五、冲泡器的质地
六、识茶者的健康状况
七、识茶者的饮食习惯
八、识茶者的专业能力
九、识茶者的官能鉴定能力
十、识茶者判断事物的客观性
第四章 识茶的途径
一、属于茶叶风格的部分
(一)色,从汤色的不同来解读茶叶
(二)香,从香型的种类来解读茶叶
(三)味,从味道的差异来解读茶叶
(四)形,从揉捻的轻重来解读茶叶
(五)嫩度,从茶青成熟度来解读茶叶
(六)品种,从茶树品种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七)环境,从茶树生长环境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八)时间,从成品茶的年龄来解读茶叶
(九)叶底,从泡开之茶叶印证各项事实
二、属于茶叶质量的部分
(一)地理环境
(二)采摘部位
(三)采制季节
(四)制茶气候
(五)采摘时辰
(六)树龄
(七)施肥情形与病虫害防治
(八)制茶技术
(九)后熟的处理
(十)枝叶连理的影响
(十一)储存的条件
第五章 茶叶分类名称的形成
一、因发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二、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分
三、因市场需要而分
四、因采制季节之不同而分
五、因“制成品”之不同而分
六、因“成品茶”形态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 茶叶产品名称之由来
一、因产地而得名
二、因茶树品种而得名
三、因茶汤颜色而得名
四、因典故而得名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大类别的认识与小类别的欣赏
一、大类别中的小类别
二、茶的不定性
三、茶叶欣赏的自由创作空间
第八章 茶“商品标示”的方式
一、“规格茶”的做法
二、“标示茶”的做法
第九章 浴火重生,谈茶的生命
一、从泡茶、品饮看茶之美
二、“茶”的生命礼赞
第十章 古人“识茶”

作者介绍


蔡荣章,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兼茶文化系系主任。于1983年创设泡茶师检定制度、1990年创设国际无我茶会。并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至今。主要著作有《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无我茶会180条

文摘




序言



《品茗问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茶文化意境》 作者: 王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80200XXXX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茶叶基础知识的导览,亦非详述茶具的演变史。它深入探究的是一个更为宏大且富含人文情怀的领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茶道精神的交融与共生,特别是后者如何作为一种审美哲学和生活方式,在前者特定的空间序列中被演绎和物化。 一、 园林空间:茶道的“容器”与“舞台”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美学,为茶事的发生提供了最理想的物质载体。本书细致分析了园林中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亭、榭、轩、舫——是如何为不同的茶会提供氛围和功能的。 亭(Ting): 亭作为独立的、开放的结构,常用于非正式或临时的茶饮。我们考察了“曲水流觞”式的茶会,在特定季节(如夏日的避暑,秋日的赏叶)中,亭子的朝向、通风设计如何直接影响品茗者的心境。例如,对苏州网师园“撷秀亭”的分析,揭示了其与周边水景的互动,如何营造出“一啜涤尘虑,半瓯养清心”的意境。 榭与轩(Xie and Xuan): 这类半开放或内向的建筑,更适合于需要相对专注和仪式感的茶会。书中重点剖析了轩室内部的陈设与光影处理。茶席的布置如何顺应轩窗的开合,利用自然光线的角度变化,来突出茶汤的色泽和茶具的质感。我们探讨了“障景”与“借景”的园林手法在茶事中的应用,即如何通过窗棂的分割,将园林景观裁剪成一幅幅流动的、可供品味的“茶画”。 舫(Fang): 水上建筑“舫”代表了茶道对动感的追求。在静谧的水面上,舫体微摇,配合着船桨轻划的声音,为品茗者带来一种“漂浮”于世外的超脱感。本书通过对杭州西湖边舫式茶楼遗迹的考证,阐释了这种空间如何强化“清心寡欲”的禅宗意境。 二、 意境营造:茶事中的“造境”与“悟道” 茶道的核心在于“意境”。在园林中,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本书跳脱出对单一感官的描述,着重于听觉、嗅觉、触觉与视觉的综合作用。 听觉的审美: 园林中的水声(瀑布、溪流、滴漏)与自然声(风动竹林、鸟鸣)是茶会背景音乐的天然组成部分。我们探讨了古人如何选择最适宜品茗的“声景”。例如,过于喧哗的水声被视为对“静”的破坏,而细微的“潺潺”声则被视为“动中之静”。 造物的哲学: 园林中的假山石、苔藓、枯木,与茶道中对“拙朴”的追求不谋而合。本书探讨了文人雅士如何利用园林中的“怪石”作为茶席的点缀,以体现对自然原始形态的尊重,以及对“无为”境界的向往。这与茶道中对茶具朴素质地的偏爱是一致的。 时令的转换: 园林四季景色更迭,茶会的基调也随之变化。春日以“赏花”为主的清茶淡会,重在“新”与“活”;秋日则转向“赏菊”与“温饮”,重在“沉”与“厚”。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季节,园林植物的凋零与盛放如何反哺于饮茶的心态调整。 三、 雅集与文人交往:茶会中的社交礼仪与文化传承 园林中的茶会,往往是古代士大夫进行学术交流、诗词唱和的场所。本书将茶事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 礼序的简化: 相较于朝堂的繁复礼节,园林茶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流空间。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无序,而是遵循一套基于“雅”的内在规范。书中通过梳理历代文人笔记,重现了茶会上“主人择客”、“点茶成席”、“投壶续茗”等环节中体现出的微妙礼仪。 以茶悟诗: 茶是媒介,诗是目的。我们分析了“以茶助兴,以诗达意”的模式。茶的清冽如何激发文思,诗的韵味又如何提升饮茶的层次。这种互动,实质上是对“道”的共同体悟。 总结 《品茗问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茶文化意境》是一部侧重于空间美学、哲学思辨和文化互动的著作。它将古典园林视为一个巨大的、活态的“茶室”,通过对场所、时间、感官和人际交往的系统研究,揭示了茶文化在中国传统生活艺术中的深层结构与独特魅力。它邀请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亭台楼阁,去聆听每一滴茶汤背后所蕴含的千年文人雅趣。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实践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基础知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操的指导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像我这样完全没有茶道背景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在讲解如何辨别新茶和陈茶的香气特征时,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新茶的“鲜爽如初绽的花朵”,陈茶的“温润似窖藏的果脯”,这种描述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感官,让人在脑海中迅速构建出清晰的味觉和嗅觉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渗透着一种对茶的敬畏和热爱,这种情感是文字难以完全传达的,但它确实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流露了出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熏陶。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远比简单罗列事实要有效得多,它引导读者去主动思考和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细节考究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很多我以前在其他资料中忽略或者一笔带过的信息,在这里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举个例子,书中对不同产区、不同季节采摘的同一品种茶叶,在微气候影响下可能产生的细微差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种精细度让人叹服。对于像我这样追求准确性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态度是选择一本入门教材的关键标准之一。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查证和验证这些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引用二手资料。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比自己以往的经验,发现自己过去对某些茶的认知可能过于笼统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精准的“刻度尺”来衡量和区分它们。这种对“真”的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参考入门读物,让人愿意反复研读,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理解深化。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的严谨”和“阅读的愉悦”,而且做得相当成功。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制茶原理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一种舒缓的、近乎讲述故事的口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性内容变得引人入胜。这种叙事感让阅读体验非常放松,不会让人感到压力。例如,介绍某种传统制茶技艺时,作者仿佛带领读者亲临现场,感受着火候的掌握和时间的流逝,这种沉浸式的文字描绘,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留存率。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和冰冷,注入了人文的温度。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常高超,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而整个过程都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对于建立对茶道学习的持久兴趣非常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很适合反复翻阅。我尤其喜欢它在插图方面的处理,那些茶具和茶叶的描绘栩栩如生,即便是初次接触茶道的人,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片对各种茶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比如,书中对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叶在干燥状态下的形态对比,简直就是一本微缩的视觉教科书。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传统美学的尊重,装帧设计上并没有过度追求现代的浮夸,而是采用了一种内敛而雅致的风格,让人一接触到这本书,心境就能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这对于学习“道”的入门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曾尝试过一些其他茶学书籍,它们的图片常常是模糊不清或者色彩失真,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像是直接对着实物在观察学习。对于我这种习惯通过视觉辅助记忆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茶文化历史背景,到微观的茶叶基础知识分类,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完全没有那种章节之间生硬的跳跃感。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处理,每一个新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之上,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像搭积木一样,稳固而有层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六大茶类”的划分和解析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并列罗列,而是通过对比和溯源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会形成这些不同的工艺和风味,这对于理解“为什么”远比记住“是什么”更有价值。这种结构设计非常适合需要系统性构建知识体系的新手。我尝试对照着书中的分类图表,自行归纳和整理记忆,发现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思维导图,它帮助我高效地将大量的茶叶名称和特点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记忆,避免了初学时那种信息过载的混乱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