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呼吸系统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定价:42.00元
作者:吴小军 等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2368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呼吸系统疾病和常见诊疗方法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参考书。部分(章)叙述了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并发症,如发热、咳嗽和咯血等的诊断与治疗。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十三章)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并发症,包括气管支气管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肺间质性疾病、肺部肿瘤、肺循环疾病、呼吸功能异常疾病、肺肉芽肿性疾病、通气调节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胸膜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第三部分(第十四章)介绍了肺脏综合征的并发症,如感冒综合征、不动纤毛综合征、副鼻窦炎一支气管扩张一内脏转位综合征、闭锁肺综合征、右肺中叶综合征、肺出血综合征、高通气综合征、肺上沟瘤综合征、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咳嗽一晕厥综合征以及类癌综合征等的诊断与治疗。第四部分(第十五章)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和操作并发症,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及栓塞术、内科胸腔镜、纵隔镜、胸膜腔穿刺术、经皮肺活检、氧疗、湿化和雾化等的治疗和预防。
本书可供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医师、护士及临床研究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整理一个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长期管理方案的临床案例,正好需要一本能够提供深入、系统化鉴别诊断思路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疾病名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不同疾病之间那些微妙的、容易混淆的临床表现差异上。比如,它对于早期肺癌的非特异性症状与普通支气管炎的区分,给出了非常详细的鉴别要点和辅助检查的优先级排序,这对我目前的案例分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方向。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并发症时所采用的逻辑链条,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问题,而是将呼吸系统疾病的演变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每一种并发症的发生都与其原发病的基础病理生理状态紧密相关。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复杂的临床决策过程变得清晰可循,不再是盲目地进行试错式治疗。这种系统化的思维导引,远比单纯的“是什么”更重要,它教会我如何“想”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精致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触感上,纸张的质地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厚实感,显然在制作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风格,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拥挤或费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轻易感到疲劳。而且,书中的图表和插图部分,无论是线条的清晰度还是色彩的还原度都做得非常到位,很多复杂的解剖结构或病理过程,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插图得以直观地展现,大大提升了理解的效率。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完全符合一本专业医学参考书应有的高水准,从书架上取下来,随手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与用心。这种用心不仅体现在视觉和触觉上,更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一本好的书,从外在的美学设计到内在的知识承载,都应该是一致的高标准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给我一种非常清醒、不带感情色彩的专业感,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的煽情或夸张描述。作者在阐述病理生理机制时,用词精准,逻辑严密,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能看到扎实的实验数据或大规模临床研究作为支撑。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作者深厚的专业底蕴,他似乎对每一个诊断和治疗路径的取舍都有着深刻的权衡。例如,在描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呼吸机设置时,不同容量和平台压的取舍,作者不仅解释了不同参数对肺损伤的影响,还巧妙地结合了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肺顺应性变化来进行实时调整的指导,这种精确到数字和曲线波动的描述,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论述的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初始预期,我原以为它会聚焦于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和哮喘,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罕见病和少见并发症的覆盖面广得惊人。特别是关于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肺间质病变,书中对不同类型抗体谱与影像学表现的关联性分析,细致到了每一个亚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流程设计得极具条理性,采用了流程图和决策树的形式,一步步引导读者排除可能性,直到锁定最有可能的病因。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训练,对于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高级的“诊断推理工具箱”,能有效帮助我们避免在复杂的临床表现面前产生思维惰性或遗漏关键线索。
评分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最看重的书籍内容是其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本书在内容更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它引用了近几年国际上关于呼吸系统感染控制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最新指南,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避免过度用药和耐药菌株的出现至关重要。在治疗方案的介绍上,它并没有固守传统的“金标准”,而是平衡了循证医学证据与国内现有的医疗资源可及性,提供了多层次的治疗选择,这一点非常贴合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操作需求。比如,在讨论重症肺炎的液体管理策略时,它不仅介绍了先进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同时也对容量复苏的简单床旁评估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步骤。这种兼顾前沿理论与临床可操作性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能够真正融入到日常的工作流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成为一本真正能“救急”的实用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