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诗意的时尚
定价:38.00元
作者:刘江,《韵意的时尚》杂志社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05972728
字数:
页码:1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石、白岩松、黄怒波、田沁鑫、熊晓鸽联袂推荐,世纪老人文怀沙振笔题词,中国时尚者的诗情意趣。
内容提要
时尚是深刻的美,因为她不仅关乎外在,而且关乎内在,关乎人的精神需求,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人类灵魂依归的路标。时尚是诗,诗是时尚,两者密不可分,融为一体。
目录
一
青感
希望你悄悄对我说
风有点热
窗
今夜,失眠的月光
雪境
折柳
问候花朵
举杯
对饮
让我拉住你的手
一握
不会拒绝
不知该怎样表达
你走来
并行
侧身而过
问候
一句话
钥匙
终于明白
夜,默读时的感受
逐浪
渡
三十岁
春,悄悄地
二
旅途采撷
长江诗绪
海上日出
八达岭随想
秦兵马俑
阿房宫遗址沉吟
灞桥别绪
微雨中的白堤
虎跑泉
玉泉观鱼
灵隐飞来峰
寒山寺寻钟
退思园
避风亭
水城
成山头
刘公岛
崂山狮子岩
石老人
栈桥遇雨
普救寺戏题
绵山断想u007f
三
四
【阿房宫遗址沉吟】
【灞桥别绪】
【微雨中的白堤】
【虎跑泉】
【玉泉观鱼】
【灵隐飞来峰】
作者介绍
刘江,《时尚》杂志社创办人/时尚传媒集团总裁/中国出版人
1993年初参与创办《时尚》杂志,开中国时尚类期刊之先河。18年来,深刻塑造了国人的时尚观念,推动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如今《时尚》已从一本杂志发展为拥有17本系列刊物,业务涉及广告、发行、图书出版、互联网等领域的传媒集团。
刘江不仅有着创业者的坚韧、睿智和果敢,还拥有诗人一般的浪漫情怀。他常说,中国的期刊人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像农夫一样的脚踏实地,像诗人一样拥有理想主义的精神。他本人就是这两个角色的践行者。无论是在当年下乡的田间地头,在教书育人、编辑采访的闲暇时间,还是在创业艰辛的时期,他都善用诗人的眼睛去发现、理解并记录下对人生和事业不一样的感悟。
文摘
序言
在分配诗才时,上天总有些偏心,他总是慷慨地让某些人具有这样的天赋,能将另一些人轻易错过的朝九晚五、市井寻常与山水之乐,经诗情的点化后,让同样的文字具有不同的生命力。
——王石
好的时尚,应当是通向未来的,而不是驻守于现实的跟随。就如同人人忙着写业绩的当下,刘江却在心里留出空间写诗。来来,会多一些诗意吗?
——白岩松
对于美洞穿式的透视,几经淬炼近乎明净的纯挚,刘江的诗总能带给你一片相许与。因为美而关爱,因为透明而斑斓,因为纯挚而丰富,或许是对生命时尚深刻的诠释。
——黄怒波
诗,是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精妙对白。诗人,是敏感、脆弱、优柔的主人公。
刘江的诗,和华丽、精妙的《时尚》相比,有着几近固执的简约和热烈的生命质感!
我想赞美,诗人笔下的自然,人性,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优雅。
诗人的笔,是他心灵的主人公,自信、骄矜、智性、自省。
刘江的新诗集《诗意的时尚》,有大意蕴。
——田沁鑫
诗意,是早晨的风,午后的一抹流云诗意,是落日熔金的薄暮,深夜里几点寒星诗意,又是盐,没有它,生活就没了滋味而时尚,也因诗意,而清逸,出尘……
——熊晓鸽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采用传统的“上装、下装、配饰”的分类法,而是围绕“情绪”和“场景”来组织内容的。例如,有一个章节是关于“都市通勤中的内心庇护所”,探讨的不是如何穿得更专业,而是如何在严谨的职业装束中,通过一小块内衬的丝巾、或者一只低调的皮质手环,来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松弛感和诗意。这种由内而外的穿搭哲学,对我这种经常在工作和生活间切换角色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对于材质的描述,简直到了“通感”的地步,她写羊绒的柔软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贴合皮肤的温度,写粗花呢的硬挺时,又能感受到它对抗风霜的坚韧。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时尚”这个原本可能显得有些肤浅的词汇,被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时尚,是我们在特定时空下,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宣告。它引导我不再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潮流热点,而是去建立一套基于个人气质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富有生命力的个人风格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调,配上烫金的细密花纹,拿在手里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大段的文字之间留白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非常舒缓,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呼吸。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色彩搭配和面料纹理的图解,不是那种生硬的教学图,而是融入了大量生活场景的实景照片,那种光影的捕捉,简直能让人闻到阳光下亚麻布料特有的清香。比如有一章专门讲“旧时光的呢喃”,配的插图是一件有着微微起球的羊毛大衣,那种温暖和历史感一下子就通过图像传递出来了,让人不禁想去寻找衣橱里类似的旧物,重新审视它们的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时尚”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度对话的指南,它引导你放慢脚步,去感受材质的温度,去理解设计背后的情感寄托。那种诗意并非空泛的辞藻堆砌,而是根植于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对材质本性的尊重,读完后,感觉对日常穿搭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盲目追逐潮流,而是追求一种与自我灵魂契合的“慢美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时间感”的把握。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从急促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置入一种更宏大、更悠长的历史维度中去审视“穿着”这件事。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传承”的概念,不是指祖传衣物,而是指那些经典款式的设计语言如何跨越数十年,依然保持其核心魅力,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我们珍视的、希望可以陪伴更久的单品。作者探讨了“物哀”的美学在服饰中的体现,比如皮革的自然包浆,或者一件毛衣在穿着多年后,其纤维结构与身体产生的“共振”。这种对物品生命周期的尊重,让阅读过程变得既沉重又充满希望——沉重于我们对自然的索取,希望于我们学会如何珍惜和延续。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消费”时尚的书,而是一本指导你如何“生活”在时尚之中的书。读完后,我立刻开始整理我的衣柜,不再是为了“更新换代”,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那些真正有故事、有温度的衣物,让它们继续在未来的岁月中,书写它们自身的诗篇。
评分初读此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快速掌握当前流行趋势的速成宝典,毕竟书名里带着“时尚”二字,总让人联想到T台和街拍。然而,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与其说是在描述服装,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心境的流转。书中大量篇幅是用散文诗的笔调来探讨“季节的更迭如何影响我们的衣橱选择”。比如,她描述秋日里第一片落叶飘零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要拥抱大地色系,那份对自然的顺应感,被描绘得如此富有哲理和感染力。我特别喜欢她对“不完美的美学”的推崇,那些关于手工缝线的微微错位、牛仔布料自然磨损的痕迹,都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故事性。这让习惯了工业流水线完美标准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衣柜里那些被我忽视的小瑕疵,它们不再是缺陷,而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是独一无二的勋章。这本书的节奏感很强,时而如同清晨薄雾般缥缈,时而又像午后阳光下坚实的木地板般沉稳,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反而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次漫长而愉快的下午茶交谈,她不急于给出答案,只是在你耳边轻轻诉说那些关于美和存在的低语。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时,对“诗意”这个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与“时尚”结合在一起,可能会流于矫揉造作。但读完这本书的几部分内容后,我的偏见完全被打破了。作者成功地将欧洲古典艺术中的光影概念,融入到了现代服装的立体剪裁分析中。比如她分析一件A字裙的裙摆如何随着步伐产生动态的弧度,对比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笔下女性衣褶的微妙变化,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里没有出现任何“你应该买什么”的直接指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启发性的反问句,比如“你的衣橱,是否反映了你内心深处对宁静的渴望?”这种提问,迫使读者必须停下来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审美取向。它的语言是极其克制的,即使是描述那些华丽的材质,也总是用一种近乎禅意的简洁来收尾,避免了过度渲染。这种“留白”的写作技巧,使得读者有空间去填充自己的想象和感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提炼出最贴合自身的那份“诗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