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
定价:28.00元
作者:权雅之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08357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审视原罪,调侃欲望,坦荡啜饮伊甸园醇香
视角标新,观点立异,理性解读性心理迷茫。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调侃婚姻、家庭、恋爱和两的通俗性大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压抑、性禁锢一直为其主要特色之一,但近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性观念、方面出现反弹,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令人目不暇接,使更多的人在性的问题上面临困惑和迷茫。针对这些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现象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关注的性文化心理问题,本书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以理论阐述和实例相密切结合的手法,以生动、通俗、略带夸张的标题,以幽默、犀利、轻松易懂的语言,推出鲜明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心颤》在给读者以阅读快感的同时,可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目录
前言
章 性层面:千年心颤抖
1.1 为不绝于耳的千年一骂——“万恶淫为首”解密
1.2 古代外交场合的“性开化”
1.3 浴血抗战的“一夫一妻制”还能撑持多久?
1.4 别拿着贞节牌坊当先进文化
1.5 从宁死遮掩到疯狂暴露
第二章 性文化心理的社会季风
2.1 也不知黄段子撞了哪一位的腰
2.2 “”地下一层,“二爷”地下二层
2.3 虽然“耍流氓”已升级换代为“性骚扰”
2.4 都市里的“戏剧性”女人
2.5 她们,冲着沧落大胆往前走
2.6 婚外的心理轨迹
2.7 偶像为何驰骋于少男少女的情怀
2.8 “偶像的黄昏”的启迪
第三章 女生的张力
3.1 鞭子与糖果
3.2 哲学美女刘小样
3.3 为尼采一辩
3.4 红颜之怒
第四章 面对男性的女性心里
4.1 别动!还原!激情的性爱奶酪
4.2 依赖与驾驭——悖论漩涡
4.3 委屈:索取回报的焦躁
4.4 忌妒——阴暗的汗潜伏
第五章 面对女性的男性心理
5.1 绝不一劳永逸的“珠联壁合”
5.2 从“阴盛阳衰”到“气管炎”
5.3 谁敢当姑奶奶的“博士后”?
第六章 择偶——容易褊狭错位
6.1 性爱天平——几斤几两和讨价还价
6.2 命运,没有为绣球划定抛物线
6.3 一见钟情与鱼目混珠
6.4 择偶“安全感”的利弊之辨
第七章 恋爱——心理人格的角斗场
7.1 性爱心理角斗的新搏杀——保卫恋爱
7.2 惧怕爱情
7.3 阴差阳错与心理错位
7.4 恋爱——心理人格的角斗场
作者介绍
权雅之,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写作。听其讲课和心理咨询,信息量大,观念新颖,思想深邃,生动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在性科学、性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决策思维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著有《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等四部著述,有百万字以上文章诗作发表于各种媒体;在10多部
文摘
序言
这本《满28包邮 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的书名倒是挺抓人眼球的,虽然我没读过,但我对这类探讨人类深层心理和文化现象的著作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在性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禁忌的话题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挖掘和审视。现在的社会,对于性议题的讨论越来越开放,但真正能够触及到文化深层结构和个体心理微观层面的作品却不多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超越那些流于表面的两性关系探讨,去触碰那些隐藏在社会规范、宗教教义乃至集体无意识之下的驱动力。会不会有关于不同文明背景下性观念的对比分析?比如,东方含蓄的表达与西方直白的张扬之间,究竟哪些是本质差异,哪些只是表象的修饰?又或者,作者会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探讨“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当代情感生活中的投射与困境?如果能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解释荷尔蒙波动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和社会行为,那无疑会为这本书增添一抹理性的光辉。总而言之,一本好的心理透视作品,应该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既要展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也要揭示其背后的普遍规律,让人读完后能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更清晰、更少评判的认识。
评分我正在啃一本关于古代海洋法和航海贸易史的砖头书,内容是关于中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如何通过精密的法律和金融工具控制地中海贸易网络的。这本书的结构极其严谨,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法律条款或贸易路线展开,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文献和海事法庭记录。作者的叙事非常注重细节,比如早期保险契约上的风险分摊机制,或者不同港口对于货物检验标准的细微差别。整本书弥漫着一种商业逻辑的冷酷与高效,它揭示了看似浪漫的海洋探索背后,是怎样一套由契约、债务和权力构成的复杂金融机器在驱动。它讨论的是公共领域、商业伦理和国家间的权力博弈,完全是基于理性计算和物质利益的交换。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情感上的共鸣,而是一种对人类组织复杂性所产生的敬畏感——看啊,在还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规则体系,将遥远的地域整合进同一个经济体中的。这种对制度建构的深度剖析,与探讨个体私密心理体验的题材,无疑是处于光谱的两端。
评分翻开书架上随便一本我正在读的哲学随笔,它完全没有涉及任何与“性”沾边的词汇,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带给我的思想震荡。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古典哲学的大家,他的文字犹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力量。他探讨的更多是“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类在面对“虚无”时的本能反应。比如,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认为真正的自我认知,并非是对自己喜好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对自身局限性和必然性(即“限制”)的清醒接纳。我特别喜欢他处理辩证关系的方式,他从不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将对立的双方——比如自由与必然、意义与荒谬——并置于文本的中央,让读者自行在其中搏斗和领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纯粹的,它强迫你放下所有的既有偏见,用最原始的思考能力去面对宏大的命题。如果说性是生命力最原始的表达,那么这本书探讨的就是生命力最终要回归的那个形而上的归宿。读罢,我感到一种洗涤过后的宁静,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清晰的理性之光。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构建的学术专著,里面的论述严谨到令人发指。作者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历史地图对比,展示了工业革命后城市形态如何重塑了社群的互动模式和个体的心理地图。书中详述了“邻里关系”是如何从传统的血缘和地缘依附,逐渐解构为基于功能分区的、疏离的“陌生人社会”。例如,对于现代高层公寓的设计,作者批判性地指出了公共走廊和电梯间在心理上是如何成为“非空间”的——人们匆忙通过,却不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停留或交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客观,充斥着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专业术语,但正是这种冷静的分析,才更显出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博弈的残酷性。它探讨的是空间对人的塑造,是物理环境如何无声地规定了我们的行为边界。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宏大的、近乎冰冷的系统视角,它将个体置于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结构之中进行审视。这种宏观的视角,与探讨个体私密情感的题材,简直是两个极端。
评分手边放着一本描写二十世纪初欧洲前卫艺术运动的画册,厚重的铜版纸印刷着那些大胆、扭曲、充满张力的作品。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析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如何挑战了传统的视觉认知和写实原则。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艺术评论的激情与思辨,她着重分析了毕加索如何将三维物体分解重组成二维平面,并探讨这背后潜藏的对绝对真理的怀疑。更吸引我的是对达利作品的解读,书中详细阐述了“偏执狂批判法”——艺术家如何主动进入一种半梦半醒的、高度警觉的心理状态,从而捕捉到潜意识中那些荒诞不经的意象。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色彩和想象力,句子结构往往非常复杂,充满了从句和修饰语,营造出一种流动、甚至有些迷幻的阅读节奏。它关注的是艺术如何反叛既有的秩序,如何用一种近乎病态的敏锐去捕捉世界的破碎感。这种对美学和精神探索的专注,似乎与任何关于文化“透视”的实用性分析都相去甚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