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女友说——恋爱是个技术活儿
定价:29.80元
作者:《女友》杂志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8076379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女性杂志领军代表、时尚情感生活杂志《女友》再度出击,集结《女友家园》和女友网中票选人气文章,恋爱技巧与两的再一次集合与呈现。
☆囊括上千位热恋男女的一手案例和中国热门婚恋网站的调查发现,亦有情感达人麻辣观点、心理学专家深度剖析和中肯建议,辛鲜麻辣,有看头、有趣味、有爱、更有用。
☆影视红星董洁、麻辣情医陈幻、新生代畅销书作家谷淑娟、知名两性作家张曼娟、任田、走走、钟无艳、朱茜菲、王文华联袂倾情推荐。
想要恋爱的心情,是女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不会改变的。本书集结了覆盖全国33省市,月总发行量高达242万的时尚情感生活杂志《女友·家园》中读者喜爱的文章,集合了上千位热恋男女的一手案例和中国热门婚恋网站的调查发现,亦有情感达人麻辣观点、心理学专家深度剖析和中肯建议,有看头、有趣味、有爱、更有用。书中提到的这些急迫的问题,你有没有?—— 我为什么遇不到好男人? 相亲时男人看什么? 相亲怎样算成功?男人眼中的“丑女”什么样? 女人的身高,男人有多在意? 约会多久,男人会想发生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总是“被暧昧”? 失爱期,怎么活?…… 如果曾经或正在面临书中提及的这些问题,那么这会是一本适合你的书,书中给出的实用提案,将让你的恋爱更浪漫、更优质、更高效——不做Loser,谈一场高技术恋爱 做海绵女,每一个男人都不要浪费 相亲潜规则,背熟再出门 恋爱中,闺蜜都是毒草 母亲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女人 父亲决定我们爱上什么样的男人 熟女的性修养法则……
内容提要
有一件事情,是女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不会改变的。 那就是想要恋爱的心情。虽然已经年岁不轻,虽然对于爱情的需求可能越来越实际,但是想要心动、浪漫、被追求、被呵护的念头,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一本*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恋爱指南,更是一本能够帮助全天下所有想要收获爱情的女人的秘籍,书中所提及的问题是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接足地气,如——好男人都到哪里去了?怎样才能找到属于你的好男人?如何相亲才能成功?如何才能谈一场高技术的恋爱? ……本书不分年龄界限,是所有想要拥有美好爱情的女人都能看的书,透析截然不同的两性心理,揭穿男女关系中的种种真相,让你的恋爱技能华丽升级,在不动声色中果断占取恋爱主动权,轻轻松松谈一场浪漫十足的高品质恋爱。
目录
序言 想要恋爱的心情,是女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不会改变的
章 找个好男人来恋爱
1 好男人都哪里去了
2 你真的会爱上好男人吗
3 备战爱情——寻找属于你的好男人
4 失爱期,怎么活
5 写在你再爱之前
6 单身时,心态决定一切
第二章 为自己准备一份相亲白皮书
1 相亲眼,男人看什么
2 什么是男人眼中的“丑女”
3 如果你不够上相
4 身高是否是问题
5 月薪8000,女性魅力下降?
6 女子爱财,事出有因
第三章 相亲,现在就出发
1 你的“靓”点在哪里
2 地点,语言,肢体,相亲大有潜规则
3 问题不要问
4 相亲的有效话题
5 何谓成功的相亲
6 现在相亲晚不晚
7 宅女同样有出路
8 相亲达人的实战经验
第四章 恋爱是个技术活儿
1 恋爱中,闺蜜有时是毒草
2 不做Loser,请谈一场高技术恋爱
3 情感有戒律,恋爱得升级
4 智取爱人心,“伪白兔“又何妨
5 后天养成好命女
6 气场女王修炼课
7 每一个男人都不要浪费
8 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9 胆色女人的恋爱时代
10 聪明告白,主动幸福!
11 如何面对你们的前情旧史
12 凶猛“前任”出没,小心提防!
13 好女也吃“回头草”
14 实战,找到属于你的爱情杀手锏
第五章 幸运女必读的爱情心理学
1 幸福,来源于父母的情感DNA
2 摆脱情路上的习惯性失败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你有么
4 被暧昧?那是你的错
5 不靠谱的“灵魂伴侣”
6 爱上一个“幻想”的情人
7 “麦秸火”式的爱情
8 别问为什么
9 搞定你的心理焦虑
10 男人更要安全感
第六章 不同男人不同婚
1 确定你的婚姻“增值力”
2 男人太嫁不得?
3 婚姻并非高级定制
4“天仙配”也有致命伤!
5 你所追求的魅力体系
6 潜质剩男缉拿方案
7 离异男是否可入手
8 “下嫁”如何不“下”
9 别让你的亲戚吓走金龟婿
10 跟明星学学擒夫术
11 搞定你的恋爱障碍,婚姻更甜蜜
第七章 要性福,更要幸福
1 性福,是一种吸引
2 豪放女还是乖女孩,请自己选择
3 女人爱“情调”,男人爱“调情”
4 床上的修养 5 熟女的性修养法则
作者介绍
《女友》杂志:*影响力的女性类刊物之一,在中国拥有近百万*消费力的女性读者群,曾两次被列入“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两次进入“全国读者喜爱的十家杂志”,荣膺中国期刊方阵高层次“双高期刊”,并于2002年、2004年连续两次获得“国家期刊奖”,目前发行覆盖全国33省市,月总发行量高达242万,并与与全国30多个省级卫视、50家地方电视台签署了长期合作战略。
文摘
序言
如果要我评价这本书在提供“实用工具”方面的表现,我会给出高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工具箱。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拆解了如何进行一次有效的“关系复盘”,它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提纲,要求双方轮流回答一系列引导性问题,从“这次互动中最让你感到被爱的是什么?”到“下次我们遇到类似冲突时,可以尝试的三种不同反应”。这种结构化的方法,对于那些习惯于逃避冲突或不知如何开启严肃对话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在一次小小的意见分歧中运用了书中的“三明治反馈法”,效果立竿见影。它把本来可能升级成冷战的局面,转变成了一次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其他教人“套路”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工具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实需求之上的,它们是用来加速理解的“加速器”,而不是用来掩盖真相的“滤镜”。我甚至将其中几页内容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台附近,时不时拿出来提醒自己注意那些细微的沟通陷阱。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自我认知”的强调,这点远超我预期的深度。很多情感书籍,往往把焦点完全放在“如何吸引对方”或者“如何挽回”上,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剖析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原生议题和心理防御机制。我发现自己过去总是在关系里扮演一个“过度迎合者”的角色,总担心一旦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就会被抛弃。书中有一节关于“边界感建立”的论述,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诊断书。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你要设立边界”,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害怕设立边界,以及当我们被侵犯时,我们内在的“受害者”情结是如何作祟的。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真实需求和恐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在看一本教人恋爱的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心理咨询。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表演”一个完美的伴侣,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内心稳定、能够接纳不完美自我的独立个体。这一点,我认为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成功恋爱”的定义——首先是赢得自己的尊重,然后才是别人的爱慕。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市面上关于情感、关于“怎么谈恋爱”的书籍多如牛毛,大部分无非是老生常谈,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套理论,读完除了增加几张纸的重量,对我的实际操作几乎没有任何帮助。我真正期待的是那种能带来“醍醐灌顶”感觉的洞察力,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起初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现代和简洁的,不像那些老派的心理学书籍那么严肃,反而有种轻松的阅读氛围。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了第一章,原本以为会是那种生硬的理论灌输,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很抓人。她似乎很擅长用生活化的场景来切入问题,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视角,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坐在你对面的咖啡馆里,用一种极其坦诚的语气跟你分享她观察到的那些微妙的互动模式。比如她提到在关系初期如何判断对方的“投入度”的细微信号,那一段的描述,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上一个失败的恋情中的几个关键时刻,当时我完全忽略了那些“红灯”,现在回头看,简直是一目了然。这种将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它让人觉得,原来所谓的“恋爱技巧”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对人性的精准捕捉。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最大冲击是它对我过去“恋爱观”的颠覆。我一直以为,好的爱情是那种“心有灵犀”、“不需要说话”的浪漫理想,是柴米油盐中的互相迁就。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现代且务实的角度告诉我,亲密关系是一门需要学习和投入精力的“技术活儿”,而这里的“技术”指的不是操纵,而是更高层次的情感智力。作者对于“吸引力”的阐释也极其到位,她强调真正的持久吸引力来源于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成长和独立性,而非短暂的外表或物质展示。它打破了“找对人就能幸福一生”的童话,将成功的恋爱定义为一种双方共同经营的、需要持续迭代和学习的“长期项目”。阅读过程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全面的情感体系升级,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等待命运安排的“恋爱新手”,变成了一个有意识、有策略地去构建自己理想亲密关系的“项目经理”。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心态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也最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变化莫测,可以说是阅读体验上的一大亮点。有时候,它会突然跳跃到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引用一些行为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来佐证某个观点,但立刻又会用一个极其幽默的段子或者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反套路”实例来中和掉那种严肃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沟通障碍”时的处理方式。她没有用“积极倾听”这类陈词滥调,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情绪翻译官”的概念。很多人在争吵时,只会针对表面的事件进行辩驳,而这本书引导读者去解码对方话语背后真正的情绪需求。比如,当伴侣抱怨“你从不关心我”时,真正想表达的可能不是事实陈述,而是“我感到被忽视和孤独”。这种从“说什么”到“想表达什么”的视角转换,极大地降低了我与人进行深度沟通时的心理压力。它没有提供一键修复矛盾的万能药,但却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故障排除指南”,让每一次对话都变成了一次增进理解的机会,而不是一场输赢之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