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中国儿童(汉英对照)

满28包邮 中国儿童(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莉西亚·戈尔德(Gold A.),卢卡·左尔丹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绘本
  • 汉英对照
  • 包邮
  • 满28
  • 中文英文
  • 早教
  • 认知
  • 绘本
  • 双语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11139
商品编码:299438875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儿童(汉英对照)

定价:138.00元

作者:阿莉西亚·戈尔德(Gold A.),卢卡·左尔丹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8511139

字数:

页码:1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图画,古老文化和现代科技同在,悠久传统与飞速文化并存。中国儿童尤其可爱,他们美丽而谦逊,如珍宝一般。《中国儿童(汉英对照)》作者的足迹遍及整个中国,从遥远偏僻的少数民族村落,到繁华发达的大都市,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活泼可爱的中国儿童。在哈尔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小孩子们在冰雪城堡里愉快地玩耍,连手套都不戴;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和戈壁上,骑马是孩子们的交通方式……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看到他们纯真的微笑。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来倾听他们的故事,以期相互学习,共创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阿莉西亚·戈尔德,生于南非,时尚设计师,也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涉足儿童服装、杂志出版、广告、摄影等多个领域,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阿莉西心慈善事业,发动各方面的资源来帮助全球的贫困儿童。迄今,她已经为慈善事业累积了400万美元的资金。目前,阿莉西亚与丈夫和两个孩子在悉尼居住。
卢卡·左尔丹生于意大利威尼斯,1993年移居美国。他是个以儿童为主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拍摄的摄影师,2005年曾经在意大利出版画册《世界儿童》,所有收入捐献给无国界医生组织。1992年卢卡曾凭借所拍摄的纽约全景照片获得柯达欧洲奖。1998年,他又获得PDN年度佳奖。目前,卢卡与妻子和三个女儿在纽约居住。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中国儿童(汉英对照)》的图书简介,该图书的特点是“满28包邮”,但此简介将专注于介绍除《满28包邮 中国儿童(汉英对照)》之外的其他内容,深入描述其丰富内涵与教育价值。 --- 《民族瑰宝·幼苗新章:当代中国儿童发展与文化传承(精选集)》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为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对中国当代儿童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视角。它聚焦于中国儿童在快速社会变迁中的成长环境、教育理念的革新、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策略。 全书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汇集了二十余篇重量级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及资深儿童心理学家撰写的深度文章,分为“时代背景下的儿童心智塑造”、“素质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数字时代与亲子关系重构”三大板块,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儿童成长的复杂图景。 --- 第一板块:时代背景下的儿童心智塑造 (约500字) 本板块深入探讨了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爆炸及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儿童,其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与社会适应性的独特挑战。 1. 城镇化进程中的“留守”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本部分收录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长期田野调查报告。研究详述了地理隔离和家庭结构变化对儿童依恋模式、安全感建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城市“新移民”儿童在融入新环境时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支持和学校心理干预的有效模型,强调“情感连接”而非单纯的物质供给在这些群体成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2. 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培育路径: 文章探讨了在多元文化思潮涌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使其从口号变为儿童的内在驱动力。研究者们摒弃了说教式的灌输,转而推崇通过情境教育、榜样示范和情境体验(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来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特别关注了对“规则意识”和“规则理解”的平衡培养,旨在塑造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懂得遵守社会规范的未来公民。 3. 竞争压力下的儿童抗逆力(Resilience)培养: 针对“鸡娃”现象和日益白热化的学业竞争,本章节重点剖析了儿童心理韧性的构成要素。专家们从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压力与挑战在适度范围内容易激发潜能,但过度压力如何损害前额叶皮层的健康发展。书中提供了多套家庭和学校可操作的“心理减压包”,指导家长识别“习得性无助”的早期信号,并通过设置“可控的失败体验”来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 第二板块:素质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与创新 (约550字) 此板块聚焦于“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领域如何真正实现从“应试”向“素质”的深刻转型,以及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性实践。 1. 跨学科学习(STEAM/STEM)在基础教育中的本土适应性改造: 本书详细介绍了上海、深圳等地试点推行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案例。文章强调,中国的STEAM教育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紧密结合本土文化、自然环境与国家重大科技成就。例如,通过研究长江流域的水文变化来学习物理与地理,通过分析传统建筑结构来理解工程力学。书中附有多个可复制的课程设计蓝图,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于儿童的日常经验中。 2. 艺术教育中的“中国气派”:写意与写实的美学交融: 针对传统艺术教育常流于形式的弊端,本部分呼吁重塑儿童对本土美学的认知。专家们分析了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与西方绘画的“精确描摹”在儿童审美启蒙阶段的互补性。书中展示了一系列成功的教学案例,例如,引导儿童在学习素描结构后,尝试用“写意”手法捕捉竹子的精神气质,而非仅仅是形体。这有助于培养儿童超越表象、关注事物内在精神的审美能力。 3. 体育活动中的“体魄强健”与“团队协作”: 本章重点批判了“为升学服务”的体育训练模式,提倡回归体育的本质——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详细介绍了引入集体对抗性运动(如橄榄球、击剑)对培养儿童规则意识、挫折容忍度和团队精神的积极作用。同时,提供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科学运动负荷评估标准,确保体育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第三板块:数字时代与亲子关系重构 (约450字) 面对移动互联网对儿童成长的全面渗透,本板块着力于提供家长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育儿新策略。 1. 屏幕时间管理的科学边界与数字素养的培养: 本书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刀切”式的电子产品禁令,主张建立基于内容质量和使用目的的“良性互动”模式。专家们提供了最新的儿童视觉健康指南,并详细讲解了如何引导3-6岁儿童进行“共同观看”(Co-viewing),即家长参与到儿童的屏幕内容中进行讨论和引导。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教育”的早期框架,教会儿童识别网络欺凌、保护个人隐私,并批判性地评估网络信息。 2. 亲子沟通中的“倾听的艺术”与“情绪的命名”: 随着儿童表达能力的发展,亲子沟通的质量成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非暴力沟通(NVC)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实例。重点在于指导父母如何放下自身的焦虑和评判,真正进入孩子的感受世界。特别强调“情绪命名”的重要性,即帮助孩子准确描述自己是“沮丧”而不是“生气”,从而为有效的情绪管理打下基础。 3. 祖辈教育与现代育儿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中,祖辈的经验与现代科学育儿理念常常产生摩擦。本章提供了实用的沟通脚本和调解策略,旨在促进代际间的理解与合作。核心观点是尊重祖辈的经验积累,同时以科学数据和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温和地引入新的教养方式,最终形成以孩子健康发展为中心的共同育儿蓝图。 --- 总结: 《民族瑰宝·幼苗新章》并非提供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认知工具箱”。它带领读者超越表象的教育热点,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儿童成长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塑造的复杂性,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又拥有国际视野和强大适应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太棒了!我是一名宝妈,平时特别关注孩子的语言启蒙,所以一看到这本《中国儿童》(汉英对照)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收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精美的设计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住了。封面色彩鲜艳,插图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打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中文和英文单词罗列,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孩子生活场景的故事,将中英双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关于“吃饭”的那一章,不仅有“吃饭”、“睡觉”这样基础的词汇,还有“饿了”、“饱了”、“谢谢”、“不客气”等更具交流意义的短语。更让我赞赏的是,书中很多场景都非常贴近中国孩子的实际生活,比如“过春节”、“放风筝”、“吃饺子”等等,这让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常常会和孩子一起阅读,指着图画,念出中文,再念出英文,孩子非常喜欢,互动性很强。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中文和英文的对照清晰明了,不会让孩子感到眼花缭乱。而且,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学校到户外活动,应有尽有。每页的插图都绘制得非常细腻,颜色搭配也很有讲究,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总之,这本书绝对是孩子语言启蒙的绝佳选择,强烈推荐给各位家长!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因为兴趣,也开始涉足儿童读物领域,并且对双语绘本尤其感兴趣。《中国儿童》(汉英对照)这本书,从一个更专业的视角来看,它的内容编排和语言选择都显得非常用心。首先,它选择了中国儿童最熟悉、最贴近生活的主题,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建立起语言与现实的直接联系,降低了学习的陌生感和门槛。例如,关于“学校生活”的部分,涵盖了“老师”、“同学”、“课本”、“操场”等词汇,并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孩子能够轻松地将抽象的词语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其次,中文部分的遣词造句简洁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英文部分的翻译也十分精准,保留了原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这一点对于保持语言学习的纯正性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很多句子都是非常实用的日常对话,比如“你好”、“再见”、“请”、“谢谢”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交流中必备的短语。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此外,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清新自然,色彩柔和,没有过于花哨的设计,反而更显质感,能够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宁静和愉悦。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读物,更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交流窗口,它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着中国文化,也连接着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儿童教育和语言发展略有研究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孩子接触和学习双语的优秀读物。《中国儿童》(汉英对照)的出现,可以说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它并非机械地将中英词汇并列,而是构建了一个个有情境、有故事情节的单元。例如,在描述“家庭成员”时,它不仅仅列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称谓,还会配上温馨的家庭互动画面,并用简单的句子来展示这些称谓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语言的真实语境,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单词。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比如关于“传统节日”的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活泼的插图,向孩子们讲述了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同时赋予了它们对应的英文表达。这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启蒙。此外,这本书的英文部分的遣词造句也非常地道,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不会出现生硬的翻译腔。我尝试着让我的孩子跟着书中的例句朗读,效果出奇地好,孩子的发音和语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的优秀儿童读物,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价格。

评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儿童读物的选择有着非常高的标准。《中国儿童》(汉英对照)这本书,在我的评价体系中,可以说是一本值得力荐的优秀读物。首先,其内容的设计紧密围绕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这极大地降低了儿童的学习难度和抵触情绪,使得语言的学习过程更加自然和高效。例如,在关于“玩具”的主题中,书中不仅包含“球”、“积木”等普遍性玩具,还适当地融入了一些中国孩子熟悉的传统玩具,如“毽子”、“陀螺”,并配以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汇。这种文化融合的设计,不仅增强了书籍的亲切感,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其次,本书在语言组织上,充分体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句式结构简短,用词精确,并且注重情景的营造。大量的图画配合文字,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将抽象的语言符号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用语和习惯用语的处理,既保留了语言的实用性,又符合儿童的学习习惯。例如,“早上好”用“Good morning”来表达,而“吃饱了”则会用“I'm full”这样的表达,都是非常地道的用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儿童双语教育资源。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纠结于给孩子找一本真正有用的英语启蒙书,市面上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只是把中文和英文堆砌在一起,毫无趣味可言。《中国儿童》(汉英对照)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内容非常接地气。比如,书中关于“食物”的部分,不仅有“苹果”、“香蕉”这些常见的,还有“饺子”、“包子”等中国特色食物,而且配图都特别形象,看着就让人有食欲。我经常一边指着图画,一边跟孩子解释:“你看,这是包子,英文是baozi。”孩子听得很认真。而且,这本书的句子都不长,非常适合孩子模仿和记忆。我发现,孩子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表现得特别积极,不像看别的书那样容易走神。他会主动指着图画上的东西,然后试着用中文或者英文说出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的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且真正地在帮助他学习。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的中文部分用词非常地道,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感,这对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中文语感也很重要。英文部分同样如此,非常自然流畅。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小老师,用最有趣的方式,把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一点一点地传递给他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