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七辑9787543972605

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七辑97875439726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抗战史料
  • 万淞沪抗战
  • 史学研究
  • 历史档案
  • 续编
  • 第七辑
  • 中华书局
  • 正版图书
  • 抗日战争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2605
商品编码:29941428620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七辑

定价:98.00元

作者: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39726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浩瀚史海中的点滴微光:聚焦抗战大后方与民间记忆的史料探寻 本套丛书聚焦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常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侧面——大后方社会生活的艰辛维持、知识分子群体的坚守与挣扎,以及底层民众在国家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我们试图通过搜集、整理和出版那些长期沉睡于档案深处、散佚于民间记忆边缘的珍贵文献,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抗战图景,从而补充和深化对这场民族史诗的理解。 本辑选材广泛,涵盖了从战时经济的微观调控到文化战线的砥砺前行等多个维度,力求呈现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脉络的复杂性与多向性。 第一部分:大后方社会的民生与治理的侧记 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但生活仍需继续。本部分收录的文献主要围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陪都及其他大后方城市(如成都、昆明、桂林)的社会治理实践与普通民众的日常挣扎展开。 一、战时物资的流通与管控: 战争极大地考验了后方的经济承载能力。我们精选了大量关于战略物资(如粮食、棉花、燃料)的调拨记录、黑市活动的取缔文件以及地方政府的物资配给票证样本。这些材料清晰地展示了物资短缺如何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之中,以及政府在通货膨胀与投机倒把面前所采取的种种尝试与困境。例如,关于盐业专卖制度在战时如何维持运营,以及西南地区因交通中断导致的物价飞涨记录,都为研究战时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个案支撑。 二、城市人口的迁徙与安置: 战争爆发后,沿海城市的精英阶层、技术人员和大量难民涌入相对安全的内陆城市,这对后方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本辑收录了部分省市政府关于难民接收、临时住所安排、医疗防疫措施的内部报告。通过这些报告,可以窥见地方官员在资源极度匮乏下,维持社会秩序所付出的努力与妥协。其中,关于学生和文化人士的安置方案,尤为引人深思,反映了后方对人力资源的珍视。 三、地方自治与民间互助组织: 在中央权力有限或受制于交通阻碍的地区,地方性的互助组织和士绅力量在维持社区稳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收集了一些地方乡绅关于组织义勇队、兴办公益义学、以及设立临时救济站的文告。这些材料表明,抗战的胜利不仅依赖于军队的正面抵抗,更依赖于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自组织力量。 第二部分:文化教育的坚守与流亡者的心路 “文章报国”是大后方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信念。本部分聚焦于教育机构的艰难迁徙、学术研究的延续,以及进步文化思潮的交锋与融合。 一、高等教育的“西迁”与“内迁”: 详尽记录了部分重要大学(如西南联大之外的院校)在战火中如何拆分设备、徒步或用简陋的交通工具向西部山区迁移的过程。我们刊载了部分教师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授课的日记片段,以及学生们如何在简陋的教室中完成毕业论文的记录。这些文献生动地描绘了教育薪火相传的感人场景,也揭示了战时教育质量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进步文化团体与文学创作: 战时,文学和艺术成为鼓舞人心、揭露日军暴行的重要武器。本辑收录了部分在重庆、桂林等地秘密或公开出版的进步文艺刊物的早期手稿或油印本。重点关注了“战时文学”中对底层士兵、农妇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文化抵抗”主题的深入探讨。此外,还包括一些文化人士在流亡途中互相砥砺、坚持创作的通信往来。 三、学术研究的断裂与重构: 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在动荡中努力抢救文物、整理田野资料的记录占据了重要篇幅。例如,一些考古学家在敌占区沦陷前夕,抢救性发掘特定遗址的报告,这些记录对于后世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三部分:社会记忆与口述史料的碎片整理 本部分是本辑最具探索性的内容,我们尝试收录一些经过初步整理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民间记忆文献。 一、地方士绅的战争账目与见闻录: 整理了少数地方富户或乡绅保留下来的、详细记载战争期间(特别是1938年至1941年间)地方安全形势、捐献物资、以及与地方军政人员互动的私人账簿或笔记。这些材料往往能提供比官方文件更为直接、甚至略带私怨的观察视角。 二、普通民众的“烽火日记”选粹: 节选了一些普通职员、教师、小商贩留下的日记,内容多集中于空袭警报下的生活细节、亲人离散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焦虑与期盼。这些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当时社会心理结构变迁最直接的证据。 三、对少数民族地区抗战记忆的初步搜集: 鉴于大后方地理空间的广阔性,本辑也收录了一些关于西南边陲地区(如云南、贵州山区)民众如何协助抗战、提供后勤保障的零星记载,以期弥补对“大后方”整体概念认知的不足。 本辑以其驳杂而真切的史料面貌,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抗战历史“非中心化”视角的新窗口,深入挖掘那些在宏大叙事下,由无数普通人共同支撑起的民族求生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可读性”上的成功平衡。我通常认为,越是严谨的史学著作,阅读起来就越是枯燥乏味,但这一辑的书稿,在处理大量一手史料的时候,却展现出了高超的文学功底。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冷静客观,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例如,书中穿插的几段对于沦陷区知识分子在绝境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叙述得既有史实支撑,又饱含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美感,让我几度停下来,默默回味那份宁死不屈的精神力量。这种将冰冷的文献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的能力,是很多历史作者所欠缺的。它让读者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人文洗礼,读完之后,不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精神上的震撼,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自己被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不同于许多二手资料的转述,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民众在抗战中的角色定位,有着极其细致的区分和描述。它没有将所有人都简化为“英雄”或“受害者”,而是细致刻画了普通人在生死抉择中的复杂人性。书中收录的几篇关于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初期建立的文献摘录,展现了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艰辛,其中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动员的细节,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基层政治生态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在巨大灾难中重塑自我、凝聚共识的深刻社会学观察,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

阅读过程中的最大感受是,作者构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叙事网络,远超我此前对那段历史的认知。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严谨,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挣扎和道德困境。我注意到,其中几章对于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极其精妙的剖析,很多地方的表述非常克制和审慎,没有简单地给出“好”与“坏”的标签,而是展现了历史的灰色地带。比如,关于某次战略撤退中,地方乡绅与军队的博弈,那段描述读起来简直像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惊悚小说,充满了权谋、妥协和无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有意无意忽略的“边缘声音”,无论是底层民众的视角,还是对军事决策失误的客观还原,都使得整体的历史观更加立体和丰满,是进行严肃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军事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更细致的战场部署和战术演变方面的资料,而这一辑的内容正好满足了我的胃口。书中对几次关键战役的描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通俗读物,它详细列举了参战部队的番号、兵力对比,甚至包括了火炮口径和弹药储备的对比数据。特别是对后勤线上的困难描写,让人对“以少胜多”背后的付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发现,作者引用了很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部的电报和会议记录,这些第一手材料极大地提升了论证的可信度。这些详实的资料,为我们推翻或修正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我正在尝试将书中的战术部署图与现代地图进行比对研究,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地理因素对战局的影响,这本书无疑是进行这种深度挖掘的最佳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复古范儿,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沧桑,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尤其喜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尘埃。从最初翻阅的几页来看,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梳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那些零散的档案、信件、日记片段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战争图景。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和真实的战争体验。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战役中前线士兵伙食的详细记录,那种朴素的描写,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能震撼人心。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其中关于后勤保障和民间支持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了,我相信这套丛书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更是在挖掘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对于真正想要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