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医学心理学
定价:32.00元
作者:林国君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05593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名:医学心理学
定价:32元
作者:林国君 编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0559391
字数:360000
页码:2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拿起《医学心理学》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和区分各种心理疾病,并了解其医学治疗方法的权威指南。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偏向于探索“情绪”和“行为”在我们的生理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没有提供复杂的医学术语或诊断编码,而是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心理状态如何悄悄影响我们的身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压力管理”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放松”,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压力源,以及个体对压力的感知和应对方式的差异。书中提供了一些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技巧,比如重新评估负面想法,发展更具建设性的应对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压力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此外,书中对“健康信念”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它探讨了人们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的不同信念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康复过程的。了解这些潜在的心理动力,对于促进有效的医患沟通和提高治疗依从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初读《医学心理学》,我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介绍,或者详细的诊断流程。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设想的要更具人文关怀和应用导向。它更侧重于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生理健康,以及在面对疾病时,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中对“心身疾病”的阐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将生理疾病归咎于心理,而是揭示了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长期的压力、焦虑是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免疫力、心血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这让我对“情绪是病”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另外,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讨论也相当深入,作者通过真实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战争、事故等创伤经历对个体心理造成的长远影响,并介绍了创伤治疗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方法。虽然书中并未提供详尽的治疗方案,但它成功地让我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评分在我翻阅《医学心理学》时,我并没有找到期待中关于具体疾病症状、诊断指标或是药物治疗的信息。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在探索人类情感、认知与身体健康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它将焦点放在了“人”身上,而非仅仅是“病”。其中关于“积极心理学”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回避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挑战,而是着重于挖掘和培养患者内在的优势、希望和韧性。书中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幸福感、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疾病面前,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积极面对的可能。此外,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章节也让我深受触动。它没有探讨医学上的安宁疗护技术,而是从心理层面出发,关注临终者的尊严、情感需求以及与亲人的连接,试图帮助他们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点。这种对生命末端的温柔凝视,给予了我很多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医学心理学》的书,但读完后,我感觉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非我原先预期的那样,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行为在特定情境下(比如疾病、创伤)如何被理解和回应的指南,而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探讨疾病分类、诊断标准那样厚重的医学教科书。书中有很多关于心理韧性、应对机制的讨论,这倒是挺吸引我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慢性病患者心理调适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心理疗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患者在面对长期病痛时可能经历的情绪波动,比如否认、愤怒、抑郁,以及如何逐步接受并重建生活意义。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也学到了很多如何支持身边有类似经历的朋友的方法。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医患沟通的技巧,这一点非常实用,它强调了同理心和有效倾听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对话范例,这对于任何从事服务行业或需要与人深度交流的人来说,都极具价值。虽然我期待的“医学”部分似乎更多体现在对“人心”的洞察上,但这种跨界的视角也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评分坦白说,《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的取向与我原先想象的有些出入。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描述各种医学心理疾病的成因、诊断和治疗原则的专业书籍。然而,它更像是一本探讨“健康”与“心理”之间关系的读物。书中对“生活方式与健康”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的建议,而是深入分析了诸如决策疲劳、拖延症、不良的习惯模式等心理因素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健康。例如,关于“习惯的心理学”的章节,详细解析了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来改变不健康的习惯,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我这样常常在健康目标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书中还探讨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强调了人际关系、社区归属感等非药物因素在维护身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孤独感”对健康的潜在危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