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日本軍鑒: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
定價:59.80元
售價:44.9元,便宜14.9元,摺扣75
作者:指文軍鑒工作室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8131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從瓜島到衝繩,盡管日軍瘋狂的攻擊是美軍的噩夢,但經過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瓜島、萊特灣、衝繩這幾場決定性的戰役,日本的戰略優勢逐步走嚮劣勢。《日本·軍鑒004: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記錄瞭這條日軍的潰滅之路,這段日軍從太平洋戰爭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終窮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曆程。
《日本·軍鑒》第四輯主題為“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圍繞這一主題選取瞭四個視點,展現日本軍隊從太平洋戰爭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終窮途末路、倒行逆施的曆程:
《“餓島”軍略:瓜達爾卡納爾補給站》以日本海陸兩軍對瓜島的支援為敘述主綫,重新解讀日軍從死死堅守到*麵撤退、放棄瓜島的史實。
《日美天王山:1944年萊特島戰役的*景展現》根據日美雙方的國內政治博弈、海陸將帥爭衡、往來電報等細節方麵,為諸多“不解之謎”尋找答案。
《走嚮自滅:舊日本陸軍輕轟炸機隊萊特戰役覆滅記》記錄瞭舊日本陸軍輕轟炸機隊在萊特島戰役中的戰鬥故事及覆滅始末,並對神風特攻隊發起自殺式攻擊背後的原因進行瞭細膩而大膽的推想。
《鋼之雨:衝繩戰》結閤史實對衝繩戰進行瞭多種可能的設想,通過大量生動而細膩的戰場描寫再現瞭日、美雙方這場持續瞭三個多月的殊死搏鬥。
■目錄
【事件】
“餓島”軍略:瓜達爾卡納爾補給戰
日美天王山:1944年萊特島戰役的全景展現
【人物】
走嚮自滅:舊日本陸軍輕轟炸機隊萊特戰役覆滅記
【記錄】
鋼之雨:衝繩戰
指文軍鑒工作室:由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傢組成,從事日本軍事、曆史、文化領域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闡述文化視點及社會事件背後的精彩故事及曆史淵源,為理性看待曆史和現實問題的高學曆人群提供深度瞭解日本曆史的*一手資料。
潘越:江蘇蘇州人,微博名“快馬濁酒”,《日本·軍鑒》係列主編。日常從事日語翻譯,工作之餘研究日本曆史,偏重於政治、軍事題材。著有《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日本驅逐艦全史》,譯有《明治維新生活史》、《新水滸傳》。
趙愷:生於魚米之鄉,求學於燕趙之地,曆史研究者,現齣版有《軍部當國:近代日本軍國主義冒險史》《軍國凶獸:一口氣讀完的日本戰史》《猛禽崛起:一口氣讀完的美國戰史》《蒼狼逐鹿:濛宋百年戰爭史》《東海博弈:明帝國與日本的三百年戰史》等。
蕭西之水:天涯煮酒寫手,鍾愛文史,日語精湛,對日本戰國及近代曆史皆有深入見解。齣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戰》《地圖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與火的戰國》等。
顧小白:本名顧誌慧,八三年生人,蘇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齣版有《浴血淞滬》《國殤金陵》《一言難盡 1912-1949民國映畫》《南京保衛戰1937》等原創作品。
這本書的節奏感處理得相當高明,它不像許多同類著作那樣,為瞭追求宏大敘事而犧牲瞭細節的深度。相反,它像是通過一係列精心剪輯的濛太奇鏡頭,將太平洋戰爭後半期的幾個高潮時刻串聯起來。你可以在緊張刺激的登陸戰描寫中體驗到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緊接著又被帶入漫長的、近乎絕望的島嶼防禦戰的沉悶與消耗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富有層次感。特彆是作者在描述空戰或海戰時的語言,充滿瞭力量感和畫麵感,仿佛能聞到硝煙的味道,感受到艦船在炮火下的顫抖。這種對具體場景的逼真再現,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讓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被捲入瞭那場無休止的漩渦之中,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徒勞。
评分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相當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大曆史敘事框架,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個案剖析,將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決策失誤和戰略睏境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在描繪前綫指揮官們的心理活動時,那種置身絕境卻又固執己見的掙紮,讓人感觸良深。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戰役中日軍後勤體係崩潰的描述,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羅列,而是通過具體到某一個補給點的物資短缺,展現瞭整個戰爭機器如何一步步被內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壓力所拖垮。這種由微觀切入宏觀的敘事策略,使得讀者能夠更真切地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軍事失敗,其實是無數個微小環節失靈的必然結果。而且,作者對於當時日本軍方內部不同派係之間的權力鬥爭及其對作戰計劃的影響,也有著深刻的洞察,這些復雜的人事關係,往往是理解戰局走嚮的關鍵。讀完後,會有一種強烈的曆史宿命感,仿佛看到瞭一艘巨輪,在航行之初就注定瞭它的沉沒。
评分這部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軍事史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失敗的藝術”的教科書。作者通過對一係列災難性戰役的復盤,展示瞭決策鏈條上每一個環節可能齣現的係統性偏差。與其說是日軍戰術的失敗,不如說是戰略層麵的整體性迷失。最引人深思的是,書中反復強調瞭信息失真對指揮係統的腐蝕作用。前綫將領齣於麵子或恐懼,對上級匯報的往往是美化後的戰報,而高層基於這些虛假的樂觀數據做齣更激進的戰略部署,最終形成瞭一個惡性循環。這種對信息反饋機製的深度剖析,對於理解任何身處高壓環境下的組織決策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那些被掩蓋的真相,最終是如何演變成無法挽迴的深淵的。這部作品,是理解現代戰爭中信息戰和認知戰早期形態的絕佳文本。
评分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場戰爭的結局,不能隻看戰術層麵的得失,更要深入到文化和思維的深處去探究。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似乎在探究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思維定勢,讓一支曾經被認為紀律嚴明、意誌堅定的軍隊,最終走嚮瞭如此徹底的潰敗。書中對“玉碎”精神在不同階段被不同程度誤讀和濫用的分析,尤為發人深省。作者似乎在揭示,當一種意識形態超越瞭對現實的理性判斷時,它就會成為最緻命的武器,不僅指嚮敵人,最終也會反噬自身。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述史料時的嚴謹性,他似乎總能找到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來自中下層士兵的日記或信件,這些一手資料提供瞭寶貴的人性視角,使冰冷的戰爭史充滿瞭血肉的溫度。讀起來讓人不禁思考,在極端的壓力下,人性是如何被扭麯和異化的。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更像是一部關於群體心理失常的社會學研究。
评分與其他從日本視角齣發的戰史著作相比,這部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於其批判性的平衡感。它沒有陷入簡單的“妖魔化”或“美化”的窠臼,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近乎於解剖學傢的態度去審視那支軍隊的運作機製。作者似乎在努力迴答一個問題: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一個封閉的、自詡為“神國”的軍事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喪失自我糾錯能力的?書中對資源分配、技術引進以及信息流通的分析,都指嚮瞭一個核心的結論:盲目的優越感和對內部異議的壓製,最終導緻瞭係統的徹底僵化。我尤其欣賞它在涉及技術層麵的論述時,既能清晰闡述日軍在某些領域(比如早期的航空技術)的優勢,又能毫不留情地揭示他們後期因為固執和傲慢而在關鍵技術迭代中錯失良機的具體原因。這種不偏不倚的分析,纔更接近曆史的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