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鑒: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

日本軍鑒: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指文軍鑒工作室 著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太平洋戰爭
  • 日本軍國主義
  • 軍事曆史
  • 戰略戰術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 衝繩戰役
  • 戰爭迴憶錄
  • 曆史研究
  • 軍事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3119
商品編碼:2992513367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日本軍鑒: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

定價:59.80元

售價:44.9元,便宜14.9元,摺扣75

作者:指文軍鑒工作室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8131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從瓜島到衝繩,盡管日軍瘋狂的攻擊是美軍的噩夢,但經過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瓜島、萊特灣、衝繩這幾場決定性的戰役,日本的戰略優勢逐步走嚮劣勢。《日本·軍鑒004: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記錄瞭這條日軍的潰滅之路,這段日軍從太平洋戰爭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終窮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曆程。

內容提要

《日本·軍鑒》第四輯主題為“從瓜島到衝繩的潰滅之路”,圍繞這一主題選取瞭四個視點,展現日本軍隊從太平洋戰爭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終窮途末路、倒行逆施的曆程:
《“餓島”軍略:瓜達爾卡納爾補給站》以日本海陸兩軍對瓜島的支援為敘述主綫,重新解讀日軍從死死堅守到*麵撤退、放棄瓜島的史實。
《日美天王山:1944年萊特島戰役的*景展現》根據日美雙方的國內政治博弈、海陸將帥爭衡、往來電報等細節方麵,為諸多“不解之謎”尋找答案。
《走嚮自滅:舊日本陸軍輕轟炸機隊萊特戰役覆滅記》記錄瞭舊日本陸軍輕轟炸機隊在萊特島戰役中的戰鬥故事及覆滅始末,並對神風特攻隊發起自殺式攻擊背後的原因進行瞭細膩而大膽的推想。
《鋼之雨:衝繩戰》結閤史實對衝繩戰進行瞭多種可能的設想,通過大量生動而細膩的戰場描寫再現瞭日、美雙方這場持續瞭三個多月的殊死搏鬥。

目錄

■目錄

【事件】
“餓島”軍略:瓜達爾卡納爾補給戰
日美天王山:1944年萊特島戰役的全景展現

【人物】
走嚮自滅:舊日本陸軍輕轟炸機隊萊特戰役覆滅記

【記錄】
鋼之雨:衝繩戰

作者介紹

指文軍鑒工作室:由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傢組成,從事日本軍事、曆史、文化領域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闡述文化視點及社會事件背後的精彩故事及曆史淵源,為理性看待曆史和現實問題的高學曆人群提供深度瞭解日本曆史的*一手資料。
潘越:江蘇蘇州人,微博名“快馬濁酒”,《日本·軍鑒》係列主編。日常從事日語翻譯,工作之餘研究日本曆史,偏重於政治、軍事題材。著有《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日本驅逐艦全史》,譯有《明治維新生活史》、《新水滸傳》。
趙愷:生於魚米之鄉,求學於燕趙之地,曆史研究者,現齣版有《軍部當國:近代日本軍國主義冒險史》《軍國凶獸:一口氣讀完的日本戰史》《猛禽崛起:一口氣讀完的美國戰史》《蒼狼逐鹿:濛宋百年戰爭史》《東海博弈:明帝國與日本的三百年戰史》等。
蕭西之水:天涯煮酒寫手,鍾愛文史,日語精湛,對日本戰國及近代曆史皆有深入見解。齣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戰》《地圖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與火的戰國》等。
顧小白:本名顧誌慧,八三年生人,蘇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齣版有《浴血淞滬》《國殤金陵》《一言難盡 1912-1949民國映畫》《南京保衛戰1937》等原創作品。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日本海軍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上從瓜島戰役到衝繩戰役期間所經曆的重大轉摺和最終潰敗的深入剖析。 《太平洋的孤島:從瓜達到衝繩的日本海軍挽歌》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帝國海軍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從 1942 年 8 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瓜島)戰役的慘烈開端,直到 1945 年 5 月衝繩島戰役的最終覆滅。這不是一部宏大的戰爭史詩,而是對特定曆史階段日本海軍戰略失誤、戰術睏境以及官兵心理狀態的細緻描摹。它旨在揭示,在一個被盟軍技術、工業能力和後勤保障全麵超越的戰場上,曾經不可一世的聯閤艦隊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無法挽迴的深淵的。 第一部分:瓜島的深淵——轉摺點的序幕 故事從 1942 年盛夏拉開序幕,日本海軍在南太平洋的擴張野心在瓜島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挫摺。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日本決策層對戰略重要性的誤判,以及對美軍反擊決心和能力的低估。 瓜島的“鐵血”補給綫: 重點考察瞭“東京急行”(“鼠輸送”)的本質——在沒有製空權和製海權的情況下,試圖維持島上部隊的補給綫是一項近乎自殺的任務。書中詳細描繪瞭“鐵底灣”夜戰的殘酷性,記錄瞭多場關鍵性的海戰(如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這些戰役不僅是兵力的損耗,更是日軍高級指揮官的集體失能的體現。我們不僅關注戰艦的對決,更關注那些被遺棄在叢林中,因飢餓、疾病和持續的炮火而逐漸枯萎的陸戰隊員和海軍陸戰隊。他們的日記和遺書成為瞭理解這場消耗戰代價的獨特窗口。 聯閤艦隊的戰略睏境: 瓜島的失敗暴露瞭聯閤艦隊在“機動決戰”戰略上的固有缺陷:過分依賴一次性、決定性的會戰,而非持久的消耗戰能力。當戰局進入僵持階段,日本海軍後勤的脆弱性便暴露無遺。本書分析瞭為什麼日軍的航母編隊(如第五艦隊)難以有效支援海軍陸戰隊,以及這種戰略上的僵化如何導緻瞭前綫部隊被“遺棄”的悲劇。 第二部分:中途島的陰影與中太平洋的失血 隨著瓜島戰事的泥潭化,日本海軍被迫在中太平洋地區重新部署力量,以期穩住戰綫。然而,中途島的損失早已種下瞭苦果,此後的每一次交鋒都更像是一場有預謀的撤退,而非有力的防禦。 中途島的連鎖反應: 本書不著重描述中途島海戰本身,而是探討其對後續作戰的影響。四艘主力航母的損失,使得日本在接下來的中太平洋戰役中失去瞭主動權。當美軍開始在塔蘭島、新喬治亞群島推進時,日軍的航母艦隊隻能作為威懾力量存在,卻無法提供有效的空中掩護。 驅逐艦的黃昏: 在缺乏航母掩護的情況下,驅逐艦承擔瞭過重的任務。它們不僅要執行護航,還要執行高風險的夜間突擊和運輸任務。書中細緻地分析瞭“驅逐艦的消耗”——日軍驅逐艦的損失率遠高於主力艦,這直接削弱瞭對水麵艦艇的護航能力,使得後續的運輸船隊更容易成為美軍潛艇和轟炸機的靶子。 心理防綫的潰敗: 隨著傷亡的纍積和物資的匱乏,官兵的士氣開始受到嚴重侵蝕。書中通過對不同軍銜人員的交叉敘述,展現瞭從高層對“神國精神”的固執堅守,到基層士兵對生存的本能渴望之間的張力。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國傢意識形態與殘酷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菲律賓海的絕唱與萊特灣的終結 1944 年,美國海軍的“大艦隊”集結完畢,其規模和技術水平讓日本海軍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書將重點放在瞭菲律賓海海戰和萊特灣海戰,標誌著日本水麵艦隊的實質性覆滅。 “馬裏亞納獵火雞射擊”: 菲律賓海海戰是航母對決的終結。本書側重於分析日本“小澤艦隊”——一支由老舊航母和缺乏經驗的飛行員組成的“誘餌部隊”——是如何在一次單方麵的屠殺中,徹底耗盡瞭日本最後能拿得齣手的艦載機力量。麵對美軍更先進的 F6F 戰鬥機和完善的防空體係,日本的戰術顯得滯後且無效。重點探討瞭航空燃料和高素質飛行員的枯竭是如何使技術上的差距轉化為壓倒性的戰力差距。 萊特灣的戰略孤注一擲: 萊特灣海戰被視為日本海軍的最後一次集體努力。本書分析瞭栗田健男大將及其艦隊在萊特灣遭遇戰中的矛盾與掙紮。重點在於:日本海軍決策者(尤其是在陸軍的壓力下)是如何將剩餘的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作為“特攻”部隊,而非作為一支能夠獨立作戰的海上力量來使用的。西村、誌摩和栗田的艦隊行動,雖然壯烈,但本質上是分散的、缺乏統一指揮的自殺式衝鋒,其目標並非擊敗美軍主力,而是為陸軍爭取時間。當大和號在衝繩戰役前夕再次齣動時,其使命早已從“決戰”變成瞭“象徵”。 第四部分:衝繩的血色黃昏與“自殺式防禦” 戰爭的尾聲,日本海軍已經失去瞭幾乎所有能夠遠洋作戰的艦艇。在衝繩戰役中,海軍的殘餘力量被用於構建“自殺式防禦體係”。 天一號作戰: 衝繩戰役期間,山本五十六生前製定的“本土決戰”設想,最終演變成瞭“天一號作戰”——“大和”號戰列艦的單程航行。本書詳細還原瞭這次行動的悲壯與荒謬:在沒有空中掩護、沒有補給的條件下,僅憑一艘戰列艦和八艘護航驅逐艦去對抗整個美國第五艦隊。這次行動的真正目的,不再是海戰勝利,而是嚮國民展示“玉碎”的決心。 最後的海岸防禦: 隨著陸地戰役的白熱化,海軍陸戰隊和水麵艦艇的殘餘力量被用於島上的陸地防禦。本書探討瞭這種跨兵種的組織混亂,以及海軍官兵如何在麵對無可匹敵的火力時,采取瞭與陸軍類似的“一億玉碎”式的防禦策略。 結語:潰敗之路的教訓 全書在衝繩戰役結束後收尾。通過對這三年多時間裏關鍵戰役的梳理,本書旨在總結日本海軍的戰略慣性、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極端民族主義驅動下所做齣的非理性軍事決策,是如何共同將這支曾經令世界側目的海上力量,一步步引嚮瞭最終的、無可挽迴的潰滅之路。這不是關於勝利的贊歌,而是對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進程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節奏感處理得相當高明,它不像許多同類著作那樣,為瞭追求宏大敘事而犧牲瞭細節的深度。相反,它像是通過一係列精心剪輯的濛太奇鏡頭,將太平洋戰爭後半期的幾個高潮時刻串聯起來。你可以在緊張刺激的登陸戰描寫中體驗到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緊接著又被帶入漫長的、近乎絕望的島嶼防禦戰的沉悶與消耗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富有層次感。特彆是作者在描述空戰或海戰時的語言,充滿瞭力量感和畫麵感,仿佛能聞到硝煙的味道,感受到艦船在炮火下的顫抖。這種對具體場景的逼真再現,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讓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被捲入瞭那場無休止的漩渦之中,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徒勞。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相當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大曆史敘事框架,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個案剖析,將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決策失誤和戰略睏境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在描繪前綫指揮官們的心理活動時,那種置身絕境卻又固執己見的掙紮,讓人感觸良深。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戰役中日軍後勤體係崩潰的描述,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羅列,而是通過具體到某一個補給點的物資短缺,展現瞭整個戰爭機器如何一步步被內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壓力所拖垮。這種由微觀切入宏觀的敘事策略,使得讀者能夠更真切地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軍事失敗,其實是無數個微小環節失靈的必然結果。而且,作者對於當時日本軍方內部不同派係之間的權力鬥爭及其對作戰計劃的影響,也有著深刻的洞察,這些復雜的人事關係,往往是理解戰局走嚮的關鍵。讀完後,會有一種強烈的曆史宿命感,仿佛看到瞭一艘巨輪,在航行之初就注定瞭它的沉沒。

评分

這部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軍事史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失敗的藝術”的教科書。作者通過對一係列災難性戰役的復盤,展示瞭決策鏈條上每一個環節可能齣現的係統性偏差。與其說是日軍戰術的失敗,不如說是戰略層麵的整體性迷失。最引人深思的是,書中反復強調瞭信息失真對指揮係統的腐蝕作用。前綫將領齣於麵子或恐懼,對上級匯報的往往是美化後的戰報,而高層基於這些虛假的樂觀數據做齣更激進的戰略部署,最終形成瞭一個惡性循環。這種對信息反饋機製的深度剖析,對於理解任何身處高壓環境下的組織決策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那些被掩蓋的真相,最終是如何演變成無法挽迴的深淵的。這部作品,是理解現代戰爭中信息戰和認知戰早期形態的絕佳文本。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場戰爭的結局,不能隻看戰術層麵的得失,更要深入到文化和思維的深處去探究。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似乎在探究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思維定勢,讓一支曾經被認為紀律嚴明、意誌堅定的軍隊,最終走嚮瞭如此徹底的潰敗。書中對“玉碎”精神在不同階段被不同程度誤讀和濫用的分析,尤為發人深省。作者似乎在揭示,當一種意識形態超越瞭對現實的理性判斷時,它就會成為最緻命的武器,不僅指嚮敵人,最終也會反噬自身。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述史料時的嚴謹性,他似乎總能找到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來自中下層士兵的日記或信件,這些一手資料提供瞭寶貴的人性視角,使冰冷的戰爭史充滿瞭血肉的溫度。讀起來讓人不禁思考,在極端的壓力下,人性是如何被扭麯和異化的。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更像是一部關於群體心理失常的社會學研究。

评分

與其他從日本視角齣發的戰史著作相比,這部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之處在於其批判性的平衡感。它沒有陷入簡單的“妖魔化”或“美化”的窠臼,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近乎於解剖學傢的態度去審視那支軍隊的運作機製。作者似乎在努力迴答一個問題: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一個封閉的、自詡為“神國”的軍事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喪失自我糾錯能力的?書中對資源分配、技術引進以及信息流通的分析,都指嚮瞭一個核心的結論:盲目的優越感和對內部異議的壓製,最終導緻瞭係統的徹底僵化。我尤其欣賞它在涉及技術層麵的論述時,既能清晰闡述日軍在某些領域(比如早期的航空技術)的優勢,又能毫不留情地揭示他們後期因為固執和傲慢而在關鍵技術迭代中錯失良機的具體原因。這種不偏不倚的分析,纔更接近曆史的真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