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码摄影与创意 9787531438571 辽宁美术出版社

现代数码摄影与创意 9787531438571 辽宁美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国武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数码摄影
  • 创意摄影
  • 摄影技巧
  • 构图
  • 光线
  • 后期制作
  • 摄影入门
  • 摄影教材
  • 辽宁美术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438571
商品编码:299058583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数码摄影与创意

定价:49.00元

作者:徐国武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314385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我们把美术院校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当做当代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时,就不难发现,美术教育如果也能呈现或继续保持良性发展的话,则非要“约束”和“开放”并行不可。所谓约束,指的是从经典出发再造经典,而不是一味地兼收并蓄;开放,则意味着学习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眼界和姿态。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其实一起推动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向着良性和深入演化发展。这里,我们所说的美术教育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技能的承袭和创造,达可以说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休制和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则是建立在美学意义上对所谓艺术人牛的把握和度量,任学习艺术的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解放,在思维解放的同时求得空前的创造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前者为主,这并没有错,只是我们更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将技能性课程进行系统化、当代化的转换;另一方面需要将艺术思维、设计理念等这些由“虚”而“实”体现艺术教育的精髓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和艺术体验之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摄影艺术的无界探索:从光影捕捉到数字重塑 书籍名称: 视觉叙事:深度解析当代摄影的创作与技术前沿 ISBN: 978-7-5314-3858-8 (虚构示例) 出版社: 东方视觉艺术出版社 (虚构示例) ---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作为最直接、最有力的交流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视觉叙事:深度解析当代摄影的创作与技术前沿》并非一本侧重于基础操作指南的入门手册,而是一部深入探讨如何运用摄影语言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新表达的专业论著。它将带领读者跨越纯粹的“快门操作”层面,直抵摄影艺术创作的核心——视觉思维的构建与技术工具的超越性应用。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当代摄影语境下的美学建构、理论思辨与前沿技术融合。我们力求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启发性的框架,帮助严肃的摄影爱好者、艺术院校学生乃至专业摄影师,重新审视并革新自己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部分:观念先行——摄影的哲学与美学基础 本部分致力于剥离摄影的表象,探究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内在逻辑与哲学基石。我们不讨论“如何设置光圈”这样的具体参数,而是聚焦于“光圈如何影响观众的感知深度”这一更深层次的命题。 1. 图像的在场性与缺席: 深入探讨罗兰·巴特对“刺点”(Punctum)与“知面”(Studium)的经典论述,并结合当代数字影像的特性,分析在高速消费的媒体环境中,如何重塑图像的“在场感”。重点解析“瞬间性”与“永恒性”在时间艺术——摄影中的辩证关系。 2. 叙事结构的重塑: 传统的线性叙事在多媒体时代已经失效。本章详细分析了非线性叙事、拼贴理论(Collage Theory)在系列摄影作品中的应用。通过解构当代纪实摄影大师如何通过碎片化的图像序列来构建一个复杂的、多义的整体,展示“不完整性”本身作为一种叙事力量的潜力。 3. 观看的政治学: 摄影从未是中立的。我们将引入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图像的权力结构、凝视(Gaze)的方向性及其社会文化后果。特别关注身份政治、环境危机等议题下,摄影师如何承担“见证者”的伦理责任,以及如何通过反思性的拍摄策略,避免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第二部分:技术范式的演进与创作自由 本书坚信,技术是实现创意的工具,而非束缚。本部分将超越单一的设备依赖,关注技术融合与流程的创造性重构,引导读者将技术视为拓展表达疆域的媒介。 4. 媒介的物质性与数字的透明性: 探讨从传统银盐工艺的物理痕迹到高分辨率数字文件的“信息密度”差异。重点分析了“后摄影”(Post-Photography)时代,我们如何处理和利用数字的“完美性”,并主动引入“瑕疵”或“信息丢失”来增强作品的语感,例如通过像素化、数据损坏模拟等手法。 5. 超越现场:后期流程的深度介入: 本章并非教授软件操作,而是将后期制作提升到与前期拍摄同等重要的“二次创作”阶段。我们深度剖析色彩管理在艺术表达中的主导地位,探讨“色彩调性”如何服务于作品的内在情绪,而非仅仅是追求“真实还原”。此外,还包括对高动态范围(HDR)技术、多重曝光的理论化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三维扫描数据(3D Scanning Data)构建超现实的数字布景。 6. 新兴影像技术的融合应用: 聚焦于前沿技术对摄影实践的颠覆性影响。详细讨论了全景摄影(Gigapixel Imaging)在细节揭示上的新潜力、光场摄影(Light Field Photography)对景深概念的挑战,以及计算机视觉在辅助构图和深度信息提取方面的潜力。本书鼓励创作者将这些技术视为新的“画笔”,而非仅仅是记录工具。 第三部分:实践路径——构建个人化的视觉语言体系 真正的创新源于对自身创作脉络的清晰认知。《视觉叙事》的第三部分旨在提供一套自检和构建个人风格的工具箱。 7. 从主题到体系:系列作品的构建逻辑: 分析成功的摄影展览和出版物如何通过一系列作品的相互指涉,形成一个完整的“观看体验”。探讨如何通过“意象的迭代”、“视角焦点的转换”或“时间跨度的拉伸”来深化一个核心主题,使作品从单张的“照片”升华为一个连续的“场域”。 8. 工作流的实验性重构: 鼓励摄影师打破固定的拍摄-处理-输出流程。例如,探索“先处理后拍摄”(Pre-visualization based on digital manipulation sketches)、“跨媒介的物质化”(如将数字图像转印到非传统材料上)等实验性工作流程。 9. 语境的激活:展览与出版的策略: 摄影作品的最终呈现形式(画廊墙面、图书版式、网络展示)极大地影响了其意义的生成。本章从策展和设计角度切入,探讨如何根据作品本身的视觉重量和主题密度,来设计最佳的物理空间布局或图书版式结构,确保“载体”与“内容”达到最高的契合度。 --- 本书特色: 高度理论化与实践指导的结合: 不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分享”,而是深入到图像背后的哲学思考。 面向未来的视野: 重点关注数字时代后,摄影媒介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拓宽创作的维度。 跨学科的借鉴: 广泛引用了艺术史、符号学、媒体理论等领域的观点,为摄影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书适合所有渴望超越“记录者”身份,致力于成为“视觉思想家”的摄影实践者阅读和研究。它不是教你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教你如何拍出“有思想”的照片,并将其有效地组织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陈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数码摄影爱好者的福音!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教导你一样。我之前一直对数码相机的一些专业术语感到头疼,比如白平衡、景深这些,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们都解释清楚了,还配上了大量的插图和实例,让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按快门的新手了,也能开始思考如何拍出更有艺术感的照片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摄影类的书籍很多,质量参差不齐。但这本书确实给了我惊喜。它的排版很精美,图片也很清晰,最重要的是,内容非常实用。作者在讲解拍摄技巧的同时,也很注重理论知识的普及,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后期处理方面,书中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软件和工具,以及一些基本的后期调整方法,这对于提升照片的质量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一开始有点望而却步,但当我翻开它之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技巧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影运用和人像摄影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以及如何通过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捕捉人物的情感。这些内容都非常有价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是看了好久,感觉知识点太多了,不过还好,作者写得比较细致,一点一点地把很多概念都解释清楚了。尤其是关于曝光方面的,之前我总是搞不明白光圈、快门、ISO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总觉得很难理解,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恍然大悟。作者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在弱光环境下,如何通过调整ISO来获得清晰的照片,又比如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如何通过调整快门速度来捕捉精彩瞬间。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数码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总以为摄影就是拿起相机按下快门那么简单,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作者在创意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去发现美。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构图技巧,像黄金分割、对称构图等,这些都让我拍出来的照片更有意境了。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搭配的部分,让我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让照片更具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