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
定价:38.00元
作者:毛京丽,李文海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0-12-01
ISBN:97875635156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3种基本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着分析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帧方式)及通信协议,继而介绍了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和数字数据网(DDN)的基本构成及应用,后介绍了Inter与宽带IP城域网的相关内容。
全书共有7章:第1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传输,第3章差锚控制,第4章数据交换,第5章通信协议,第6章数据通信网,第7章Inter与宽带IP城域网。
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复习题。
本书取材适宜、结构合理、阐述准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易于学习、理解和讲授。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数据通信的概念
1.2 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1.3 数据通信传输信道
1.4 数据通信网与计算机通信网
1.5 数据传输方式
1.6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7 信道容量
小结
习题
第2章 数据信号的传输
2.1 数据信号及特性描述
2.2 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
2.3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
2.5 格型编码调制及几种调制解器简介
2.6 数据信号佳接收及佳接收误码性能分析
2.7 数据信号的数字传输
小结
习题
第3章 差错控制
3.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3.2 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3.3 汉明码及线性分组码
3.4 循环码
3.5 卷积码
3.6 简单差错控制协议
小结
习题
第4章 数据交换
4.1 概述
4.2 电路交换方式
4.3 报文交换方式
4.4 分组交换方式
4.5 帧方式
4.6 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小结
习题
第5章 通信协议
5.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5.2 物理层协议
5.3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
5.4 CCITT X.25建议
5.5 分组装/拆相关协议
5.6 X.75/X32/X121建议
小结
习题
第6章 数据通信网
第7章 Inter与宽带IP城域网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启迪。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清晰的讲解思路、以及对复杂问题深入浅出的剖析能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数据通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一个系统,如何去理解各个组件之间的交互,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优的通信效果。我将会把这本书作为我学习数据通信的长期参考,并且相信它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通信世界。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采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例如,在解释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时,作者将频率、幅度、相位等变化巧妙地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对数据通信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为晦涩的公式和术语而头疼,而是能够通过直观的理解,逐步深入到技术的本质。此外,书中对每一个重要概念的定义都力求严谨,并附带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数学模型,但并没有因此变得枯燥乏味。作者似乎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不仅给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得出这些结论,这对于培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常常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尝试去复述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并且发现自己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无疑是对学习效果最好的检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一本经典的教材风格,这让我对它所承载的知识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翻开扉页,看到“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这几个字,心里暗自点头,版本更新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优化和知识的迭代,这对于学习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至关重要。接下来是 ISBN 号码 9787563515677,这是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对于查找和订购书籍非常方便,也代表了它正规的出版身份。最后是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专业和权威的信号,北邮作为国内通信领域的重镇,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往往在质量上有着更高的保障,能够深入理解这个领域的精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会为我揭示哪些数据通信的奥秘。在翻阅目录时,我注意到章节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到高级主题,层层递进,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基础,逐步掌握复杂的技术细节。我尤其对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感到好奇,例如关于编码、多路复用、差错控制等,这些都是构成数据通信骨架的关键要素,相信这本书会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
评分我特别喜欢本书中关于“案例分析”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选取了一些现实世界中典型的数据通信场景,对其中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局域网通信到广域网传输,从无线通信到有线通信的多个方面,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据通信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不仅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分析实际问题并找到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在分析某个特定的网络故障时,作者会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排查可能的原因,并结合书中介绍的各种通信原理来判断问题所在,这种“实战演练”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我日常接触到的网络问题中,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前沿技术”的引入把握得恰到好处。它并没有过分追求时髦,而是精选了一些在数据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且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进行介绍。这对于我来说,既能让我了解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又不会因为内容过于超前而感到无从下手。作者在介绍这些前沿技术时,会清晰地说明它们是如何基于已有的原理进行演进的,以及它们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新技术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介绍某种新型的调制技术时,作者会先回顾传统的调制方式,然后指出新技术的创新点在哪里,以及它在哪些方面带来了性能的提升。这种前后呼应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发展的脉络,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新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十分巧妙,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积木,前一章的内容是后一章的基础,后一章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刚开始接触时,可能会觉得某些概念有些抽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们在后续章节中得到了更详尽的解释和更实际的应用,之前产生的疑问也随之迎刃而解。这让我感到非常舒畅,仿佛在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每一次的进展都充满了成就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或者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点建立联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快速激活我的记忆,并让我更容易理解新知识的定位和价值。举个例子,在讲解某种新的传输编码方式时,作者会先回顾前几种编码方式的优缺点,然后指出新编码方式是如何克服这些缺点的,这样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各种编码方式的演进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理解其设计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文字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每一个章节都清晰地标示了标题和副标题,方便查找和回顾。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公式、图表、关键字的处理都非常到位,例如,重要的公式会加粗或单独列出,关键的术语会用斜体或加粗,图表旁边会配有详细的说明。这些细节上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专注于知识本身。我之前阅读过一些书籍,由于排版不佳,经常会因为眼睛疲劳而不得不暂停,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则非常流畅。在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也非常严谨,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诚信,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特点。作者在处理专业术语时,会尽量给出清晰的解释,或者在首次出现时就进行详细的定义。即使是那些相对晦涩的概念,作者也会尝试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述,或者借助一些类比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知道在哪里需要“画龙点睛”,在哪里需要“润物无声”。例如,在讲解“信道容量”这个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香农公式,而是先从“信息传输的极限”这一哲学高度进行引入,然后逐步解释影响信道容量的几个关键因素,最终才引出公式,并且对公式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这种方式让我不仅记住了公式,更理解了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限制条件。
评分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阐述,达到了“抽丝剥茧”的境界。作者并非一次性将所有信息倾倒给读者,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揭示问题的本质。例如,在介绍某个重要的网络协议时,作者不会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协议栈结构,而是先从问题的背景出发,分析现有的技术瓶颈,然后逐步引入协议的设计思想、关键机制,并最终给出完整的协议细节。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叙述方式,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读者,能够让我逐步建立起对协议的认识,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去推测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当作者揭示出最终的解决方案时,我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种体验是阅读其他书籍时难以获得的。
评分我在这本书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棒的学习辅助工具——图示。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流程图、框图、示意图以及信号波形图,这些图示不仅仅是对文字描述的补充,更是帮助理解复杂原理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在描绘数据传输的流程、网络结构的组成、或者信号的时域/频域特征时,清晰的图示能够极大地提高我的理解效率,让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文字描述变得生动形象。我常常会花时间仔细研究这些图,试图从它们的线条和图形中读出更多的信息,并且发现它们确实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解释帧同步的原理时,书中提供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帧头、数据帧、帧尾的结构,以及同步字在其中的作用,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还会尝试自己动手绘制类似的图示,这不仅加深了我对知识的记忆,也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