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定价:68.00元
作者:陈荣斌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24124040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套路,下篇介绍推手。书稿中对太极拳的常识、拳理拳法、技击涵意等作了概括介绍,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融会陈氏诸家消息虚盈,尤善于推手中解释阴阳互变松裆旋肘细节,微言循环往复丹田内转奥旨,以及擒拿与反擒拿之秘诀,用力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来讲解太极拳;推手部分是《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的亮点,填补了以往小架书没有详细介绍推手用法的空白,对每个拳式都举了几个例子来作说明。全书共举了一百多个例子,逐式介绍用法,说明八大劲别的技法,图文并茂。
本书清楚地阐述了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小架推手的练习方法,对太极拳爱好者有很好的启迪与辅导作用。
目录
陈氏太极拳简介
上篇:套路
下篇:推手
心得体会
附录:
陈氏先辈太极拳论摘选
陈荣斌师承、传承
后记
作者介绍
陈荣斌,男,1942年4月生于陕西省咸阳市,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毕业于西安空军工程学院,党员,高级政工师,曾担任西安高压开关厂工会主席、副厂长。10岁跟族爷陈三乐学大架,14岁跟四爷陈文桓学小架,1973年跟族姑陈立清继续学小架,向名师族叔陈玉琦、名师孙建民和名师徐应昌请教推手。曾担任《陈氏太极拳小架发展与传承》副主编,2000年有三篇论文获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一等奖,被评为太极拳名师。退休后,年年到广东佛山看望女儿,遂将陈氏太极拳小架南传。在西安、广州、佛山等地弘扬陈氏太极拳小架,践行慈善公益义务教学。推动创立佛山市飞扬拳社,是佛山市南海区慈善会猛龙志愿服务队顾问。
文摘
序言
陈氏太极拳简介
上篇:套路
下篇:推手
心得体会
附录:
陈氏先辈太极拳论摘选
陈荣斌师承、传承
后记
《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陈荣斌老师在推手部分的论述,堪称经典。它不仅仅是技巧的罗列,更是对“沾黏连随”、“不丢不顶”、“借力打力”等推手核心原则的深刻解读。我一直觉得推手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是检验套路练习成果的试金石。然而,许多书籍只是泛泛而谈,或者讲得过于玄乎。但这本书不同,它非常务实,从最基础的“听劲”训练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如何通过身体的细微变化感知对方的劲力,并做出相应的应对。书中关于“引进落空”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曾以为“引进落空”就是要用力将对方的力引走,但书中却强调了“顺势而为”、“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性。它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将对方的来力化解于无形,并加以反击。此外,书中对不同方向、不同劲度的来力,以及如何通过“化”、“引”、“发”等不同手段来应对,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走化的意识”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在推手过程中,我们并非是要去对抗对方的力,而是要与其“合”,然后通过身体的旋转、转移,将对方的力导向虚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套方法,更传递了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推手是一门“舍己从人”的艺术,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智慧。
评分《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陈氏太极拳小架另一面的魅力。我一直认为,太极拳不应该只是机械的模仿,更应该是一种“活”的体验,一种“懂”的领悟。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套路部分的讲解中,陈荣斌老师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他将一些看似复杂的动作,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劲力路线”和“身体意念”,让练习者在模仿动作的同时,能够逐渐体会到内里的“东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裆”的讲解,它常常被忽视,但却是身体连接的重要枢纽。陈老师通过对“裆”的强调,让我们理解到如何通过“开裆”、“合裆”来实现劲力的传递和身体的协调。在推手部分,书中的论述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沾黏连随”这样的口号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详细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实战中运用这些原则。我曾以为推手就是要“对抗”,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顺应”和“化解”才是更高深的境界。书中对“借力打力”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对方的力并非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运用自身力量的“工具”。通过巧妙地运用对方的力,我们能够以最小的消耗,发挥最大的效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练习者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对太极拳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太极拳的书籍太多了,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却寥寥无几。然而,翻阅之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陈荣斌老师并没有将套路和推手割裂开来讲解,而是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套路动作的深入剖析,来阐释其在推手中的应用原理,反过来,又通过推手中的实际对抗,来印证套路练习的有效性。这种“体用不分”的讲解方式,对于很多练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根”的强调,它不仅仅是指足下之根,更是指身体的整体“根基”的稳固。在套路练习中,它体现在“下盘稳固”、“重心下沉”;在推手过程中,它则体现在“以不动制万动”。书中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如何通过“腰”来带动全身的运动,以及“气沉丹田”如何与“腰胯”的运动相辅相成,形成充沛的内劲。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练习,发现在推手时,我能够更稳定地站立,更能感知到对方劲力的细微变化。书中的一些练习方法,比如“站桩”、“运气”等,虽然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些基础的练习,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强的“整体性”,不再是孤立的肢体运动,而是变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评分《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实用”和“深入”。在套路部分的讲解上,陈荣斌老师的教学风格非常务实,他不仅仅是机械地分解动作,更是注重强调动作的“内在劲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太极拳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强调理论,或者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面。而这本书,却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身体感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身法”的讲解,它强调了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及“中正安舒”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全身的协调和精神的统一。在推手部分的论述上,本书更是将套路中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它不仅仅是技巧的罗列,更是对“沾黏连随”、“不丢不顶”等核心原则的深刻解读。书中对“引进落空”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推手,并非是要用蛮力去对抗对方,而是要通过巧妙地引导,将对方的力化解于无形。我曾经在推手中总是过于用力,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而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松”开自己的身体,如何“听”到对方的劲力,以及如何“顺势”而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练习者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对推手的认识。
评分初次接触《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就被其深厚的功底和精炼的语言所折服。这本书对于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套路讲解,可以说是达到了“手把手”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动作的分解都极其清晰,并且注重强调动作的“内在劲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我一直觉得,小架太极拳的精髓在于其“内敛”和“精微”,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陈荣斌老师在书中,不仅教授了动作的“形”,更重要的是教授了动作的“神”。他对“缠丝劲”的讲解,更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大突破。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身体运动轨迹和意念引导,让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感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裆”的讲解,它强调了“裆”作为身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劲力的传递和身体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手部分的论述上,这本书更是将其中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技巧的罗列,更是对“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核心原则的深刻解读。书中对“沾黏连随”的讲解,让我明白这并非是简单的“粘住”对方,而是通过身体的“整体性”和“松活”来感知对方的劲力,并与之“合”。我曾以为推手就是力量的较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推手更是智慧的博弈,是“以巧胜力”的艺术。
评分《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在套路部分的讲解上,陈荣斌老师的严谨和细腻令人称道。他不仅对每一个动作的定型做了详细的描述,更深入挖掘了动作背后的“神意”。我一直觉得,太极拳练习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念”与“动作”的统一,而这本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指引的。书中对于“松静自然”、“圆活变通”等概念的阐释,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更加深刻。它并非是僵硬的招式模仿,而是一种流动的、有生命的运动。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的讲解。它不是简单的“吸气时抬手,呼气时下压”,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腹式呼吸如何与身体的转动、劲力的产生相辅相成,形成一股浑厚的内力。在推手部分,陈荣斌老师将套路中的精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不仅仅讲解了如何“听”到对方的劲力,更重要的是讲解了如何“化”解对方的劲力,并“顺势”将其反弹回去。书中的很多推手技巧,都建立在对人体力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之上。比如,他对于如何通过“转身”来化解对方的冲撞,以及如何通过“虚实变化”来扰乱对方的重心,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本书让我明白,推手不是一味的僵持,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评分初次翻阅《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武学殿堂。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凝聚着陈荣斌老师毕生的心血与精湛技艺。陈氏太极拳,尤其是小架,向来以其严谨的结构、内敛的功法而著称,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详尽、系统的方式,将这门古老而精妙的拳种展现在读者面前。套路部分,不仅是动作的分解,更是每一个动作背后蕴含的原理、劲力的走向、身体的配合,都描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缠丝劲”的讲解,它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身体运动轨迹、意念引导,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呼吸法,一步步地将练习者引入对缠丝劲的真正理解。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要领,比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结合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点出了练习者容易出现的误区,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纠正方法。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它让我明白,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模仿动作,更是对身体力学、生物力学以及内在精神的深刻探索。书中的插图清晰明了,动作的定格抓住了关键点,配合文字的阐述,使得即使没有老师在旁指导,也能相对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讲解去练习,一些曾经困扰我的动作,在仔细阅读并体会了书中描述的劲力传导后,豁然开朗。尤其是那些关于“内动与外静”、“刚柔相济”的论述,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不只是强身健体的功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哲学。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武术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一种“启发”,一种“引领”。《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套路部分的讲解上,陈荣斌老师的教学理念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将一些看似复杂的动作,用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并且强调了动作的“内在劲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松肩垂肘”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要求,更是涉及到全身的放松和劲力的传导。我曾经以为,练太极拳就是要“用力”去发力,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以柔克刚”。在推手部分的论述上,本书更是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技巧的罗列,更是对“听劲”、“化劲”、“发劲”等核心原则的深刻解读。书中对“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了太极拳的“时机”和“预判”。我曾经在推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但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主动地去感知对方的劲力,并做出相应的应对。书中的很多推手练习方法,比如“打手”的要领,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实战中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我必须说,《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多年来在太极拳道路上摸索的爱好者,我曾经阅读过不少相关书籍,但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个单一的方面。唯有此书,在套路和推手两个核心部分都达到了极高的深度和广度。套路部分,陈荣斌老师对每一个招式的讲解都力求精确,并且不回避一些高深的理论。他对于“螺旋”、“转折”、“起伏”等概念的阐述,结合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现代的力学原理,让练习者在理解动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科学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身法”的讲解,它强调了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及“中正安舒”的重要性。在书中,我找到了许多曾经困惑我的动作细节的答案,比如“掩手肱捶”的“起势”、“弓步”的“坐实”、“斜行拗步”的“腰胯转换”等等。这些细节的清晰讲解,极大地帮助我纠正了练习中的错误,让我的拳架更加规范,劲力更加饱满。推手部分,更是将套路中的劲力在实战中的应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推手论述,不是简单的技术招式堆砌,而是强调了“意念”和“劲力”的结合,以及“时机”的把握。它让我在理解“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时,不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包含的“后发先至”的奥妙。
评分《陈氏太极拳小架套路与推手 陈荣斌》这本书,让我对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套路部分的讲解上,陈荣斌老师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对每一个动作的名称、分解、要领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过渡”。我一直觉得,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就像是在“画一幅流动的画”,每一个动作都是画中的笔触,而套路就是整幅画的构图。这本书正是帮助我理解了如何让这些笔触更加流畅、自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腰胯”的强调,它被誉为“太极之根”,而陈荣斌老师在书中对腰胯的运用做了极其详尽的阐述。他讲解了如何通过腰胯的转动来带动全身的动作,以及如何通过腰胯的“沉稳”来稳固下盘。在推手部分的论述上,本书更是将套路中的劲力在实战中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等核心原则的深刻诠释。我曾经在推手中总是试图“对抗”对方的力,结果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体力,收效甚微。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推手,是“顺应”和“化解”,是“借力打力”,是如何利用对方的劲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书中的一些推手练习方法,比如“两人套路”,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我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