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的身体:服装的罗曼史

开花的身体:服装的罗曼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玛 著
图书标签:
  • 服装史
  • 时尚文化
  • 身体文化
  • 女性主义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罗曼史
  • 服饰理论
  • 流行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816690
商品编码:297778666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开花的身体:服装的罗曼史

定价:48.00元

作者:罗玛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68166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或许只有重新回到时代,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服装的意味:那只是一场延续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性游戏。它被一种叫做审美的东西不断刺激着,变化在遮蔽与之间,并在这半遮半掩中,完成对身体的想象。本书回顾了人类服装发展史和其中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内容提要


从巴斯尔的欲望到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从件比基尼到条牛仔裤,从东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范思哲……
服装的历史里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都超乎人们的想像,另有隐情。服装承载着人类本原的欲望,同时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
回顾人类的服装发展史,我们发现在道德的指向上,服装和肉体之间一直呈现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当肉体被视为不洁和罪恶的摇篮时,服装便充当起警察的角色。服装的压迫往往以束缚的姿态出现,带有明显的虐恋意味。
虐恋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穿衣服的目的到底有哪些,你可曾想过?

目录


前言 虐恋之花在束缚中盛开
章 虐恋之美
1 细,细到40厘米
2 ○娘的
3 男人的束腰、马裤、黑死病
4 脚越小,美丽越大
第二章 S在延续
1 时装之父和个模特
2 巴斯尔的欲望
3 高贵的假领子
4 与时髦无缘的男人
5 “新艺术”的S体态
6 寡妇的帽子和吉布森女郎
7 保罗·波烈——紧身胸衣终结者
第三章 在战争中开始奔跑
1 炮火开创“爵士乐”时代
2 口红挺起来
3 改变乳房
4 夏奈尔5号·直筒裙·假珠宝
5 斜裁大师维奥尼
6 斯基亚帕雷利和她的龙虾裙
7 尼龙卷起丝袜狂潮
第四章 战后新形象
1 乘“后一班地铁”去美国
2 爱上军装
3 认识巴伦夏加
4 迪奥的新形象
5 泳装在比基尼爆炸
第五章 颠覆,以自由的名义
1 玛丽·奎恩特的“迷你”风暴
2 旗袍·月份牌·过滤嘴
3 牛仔传奇
4 当摩登遭遇摇滚
5 在破烂里造就嬉皮
6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美钞
7 高举朋克的大旗
8 韦斯特伍德的“性”高潮
第六章 服装的权力
……
第七章 配件,必不可少
第八章 谁在复制时装
第九章 媒体的脸偷偷在改变
第十章 好莱坞万岁
第十一章 模特的步伐
第十二章 在西方亮起东方明灯
第十三章 后现代的奇异之花
第十四章 裘皮的意味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罗玛,本名王静,生于南京。公共视野里的她,是中国时尚文化的守望人;朋友眼中的她,是一个善良而忧伤的女性。爱狗、受旅行,集疯狂与娴静于一身。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光明日报出版社)、《比比的大眼睛——我与狗的情感生活》(昆仑出版社)、《天堂里的每一天》(哈尔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虚构的其他主题,字数约为1500字。 --- 铸铁与星辰的低语:维多利亚工业时代的秘密织工 图书简介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例如:伊莱亚斯·凡·德·维尔德] 页数: 680页 装帧: 硬壳精装,烫金工艺,附带拉页地图及技术图解 ISBN: [此处填写虚构ISBN] --- “蒸汽的轰鸣掩盖了最精妙的谎言,而煤灰,才是记录历史的真正墨水。” 第一部分:铁血时代的黎明与阴影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编年史,深入探究了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那个被煤烟、齿轮和无尽扩张所定义的时代,其社会、技术与隐秘的知识网络是如何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我们摒弃了对宏大叙事的简单叙述,转而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角落:那些在工厂的喧嚣中,在阴暗的作坊里,在科学协会的秘密会议中,孕育出真正改变世界的“低语技术”的匠人与思想家。 《铸铁与星辰的低语》 不仅仅是一部工业史,它是一幅关于“人工奇迹”的巴洛克式油画。它以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的盛大落幕为起点,展示了当时欧洲大陆上,人们对“进步”这一概念近乎宗教般的狂热。然而,作者并未满足于赞颂蒸汽机和纺织机的效率提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代价——对传统手工业的颠覆、城市环境的灾难性恶化,以及新兴的工厂制度如何重塑了家庭结构与阶级关系。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煤烟的炼金术士:非官方科学社团的研究”,揭示了当时一群被称为“机械玄学派”的工程师和哲学家。他们试图将赫尔墨斯主义的古老原则与最新的热力学和电磁学理论相结合,目的在于制造出超越纯粹动力的“有灵魂的机器”。他们秘密研究的那些关于“以太振动”和“时间压缩”的实验记录,至今仍被尘封在苏格兰高地的某个废弃矿井深处。 第二部分:齿轮之下的城市脉络 作者对当时几大工业中心的考察,细致入微,如同高倍显微镜下的观察。从曼彻斯特的“棉花迷宫”,到鲁尔区的“钢铁堡垒”,再到伦敦城内那些为电力和通讯系统服务的地下隧道网络。 “地下水路的统治者” 一章,详细描绘了伦敦下水道系统的建设者们。这些人不仅是泥瓦匠,他们更像是挖掘城市记忆的考古学家。在清理废弃管道时,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腐烂的垃圾,还有被时代遗弃的工艺品、未公开的政治传单,甚至是某些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验的残余物。本书收录了数张由市政工程师绘制的、极为罕见的、标注了异常地质现象的隧道地图。 在技术层面,本书对“精密仪器学”的演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不再是关于钟表的简单叙事,而是关于如何用黄铜和钢材来“量化存在” 的哲学挣扎。特别是对早期计算设备的描述,充满了对逻辑与机械可能性的敬畏。我们跟随着一位名叫奥古斯丁·菲利普斯的钟表匠,看他是如何秘密地,利用复杂的差分机原理,设计出第一台能够模拟天气变化周期的“气象预测台”,这一壮举远早于任何官方记录。 第三部分:星辰的诱惑与被遗忘的材料 工业革命的另一面,是全球范围内对新材料的疯狂渴求。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线投向了殖民地的矿脉和遥远的异域。 “红土与洋流:秘鲁的钴与东非的铁矿” 揭示了支撑维多利亚时代辉煌的原材料是如何穿越残酷的供应链抵达欧洲的。作者查阅了数十份航运记录、海关报告和私人日记,还原了那些负责押运稀有矿石的船员们所经历的非人生活。更引人注目的是,书中首次披露了对一种在当时被误认为“普通磁铁矿”的物质的研究——这种矿石,在特定的高压环境下,能吸收并短暂地储存电荷,被某些秘密实验室用于早期的“信息保存”实验。 维多利亚时代也是博物学蓬勃发展的时代,但本书关注的焦点在于“合成物”的诞生。当天然材料无法满足工业对强度和韧性的要求时,化学家们开始扮演创造者的角色。我们研究了早期合成染料如何意外地揭示了有机化学的复杂性,以及那些不被学院派接受的“民间化学家”如何在家中实验室,无意中创造出比当时已知任何金属都更轻盈、更坚固的合金原型——这些合金的配方,大多随着发明者的贫困或死亡而彻底失传。 结语:永不停止的机械心跳 《铸铁与星辰的低语》的终章,将读者带回了19世纪末,电力开始挑战蒸汽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又充满焦虑的时刻。作者以极具穿透力的笔触总结道:工业时代所建立的一切,无论是宏伟的桥梁、高效的铁路,还是璀璨的灯火,都源于人类对“突破限制”这一永恒渴望的集体投射。然而,正是那些被高速运转的机器所掩盖的,关于人性、关于自然、关于被遗忘的知识的低语,才是真正定义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底色。 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机械的精妙、历史的幽暗角落以及未竟科学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的史诗。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聆听那来自齿轮深处,古老而坚硬的低语。 --- [此为虚构图书简介,内容与现实中任何已出版书籍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复古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初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让人忍不住想细细摩挲。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十分考究,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那些小插图,那些手绘的线条,仿佛将我们瞬间拉回了某个精致的旧时光。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这些视觉元素,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像它的外表一样,充满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层挖掘和精妙的编排,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到位,行文流畅却又不失力量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或历史背景,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转场时的处理方式,那种毫不突兀地从一个时代跳跃到另一个时代,或者从宏观的社会现象聚焦到个体的微小情感的技巧,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过瘾。读到目前为止,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知识的迷宫中被他牵引着,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始终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沉下心来品味其中的韵味,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只剩下文字和思想的碰撞。

评分

我已经开始向周围的朋友们极力推荐这本书了,主要原因在于它带来的那种强烈的“连接感”。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同理心,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它探讨的那些主题,虽然可能涉及宏大的历史或抽象的概念,但最终落脚点都指向了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如何感知、如何存在。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之间,甚至与人类集体意识之间的高质量对话。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和观点的重塑。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答案,但它给了我提出更好问题的勇气和工具,这比任何直接的结论都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清新感,它摆脱了那种常见的严肃说教腔调,反而充满了幽默和洞察力。作者在某些段落中穿插的那些精妙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精准地抓住了事物的核心特征,同时又带着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例如,有一次它用某种日常的物件来类比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这种跨界的联想能力,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轻松又不失深度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晦涩的内容变得异常亲切易懂。它让我意识到,深刻的思考并不一定需要用沉重的文字来包装,恰恰是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学术框架,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来探讨它所涉及的主题。我发现它总是能提出一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好几遍的问题。比如,它对“界限”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划分,而是深入到观念层面,探讨事物是如何在被定义和被打破之间循环往复的。这种充满思辨性的文字,极大地拓展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是在记录信息,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系统,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个构建的过程中来。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会望向窗外,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