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开花的身体:服装的罗曼史
定价:48.00元
作者:罗玛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68166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或许只有重新回到时代,我们才能真正领略服装的意味:那只是一场延续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性游戏。它被一种叫做审美的东西不断刺激着,变化在遮蔽与之间,并在这半遮半掩中,完成对身体的想象。本书回顾了人类服装发展史和其中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内容提要
从巴斯尔的欲望到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从件比基尼到条牛仔裤,从东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范思哲……
服装的历史里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都超乎人们的想像,另有隐情。服装承载着人类本原的欲望,同时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
回顾人类的服装发展史,我们发现在道德的指向上,服装和肉体之间一直呈现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当肉体被视为不洁和罪恶的摇篮时,服装便充当起警察的角色。服装的压迫往往以束缚的姿态出现,带有明显的虐恋意味。
虐恋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穿衣服的目的到底有哪些,你可曾想过?
目录
前言 虐恋之花在束缚中盛开
章 虐恋之美
1 细,细到40厘米
2 ○娘的
3 男人的束腰、马裤、黑死病
4 脚越小,美丽越大
第二章 S在延续
1 时装之父和个模特
2 巴斯尔的欲望
3 高贵的假领子
4 与时髦无缘的男人
5 “新艺术”的S体态
6 寡妇的帽子和吉布森女郎
7 保罗·波烈——紧身胸衣终结者
第三章 在战争中开始奔跑
1 炮火开创“爵士乐”时代
2 口红挺起来
3 改变乳房
4 夏奈尔5号·直筒裙·假珠宝
5 斜裁大师维奥尼
6 斯基亚帕雷利和她的龙虾裙
7 尼龙卷起丝袜狂潮
第四章 战后新形象
1 乘“后一班地铁”去美国
2 爱上军装
3 认识巴伦夏加
4 迪奥的新形象
5 泳装在比基尼爆炸
第五章 颠覆,以自由的名义
1 玛丽·奎恩特的“迷你”风暴
2 旗袍·月份牌·过滤嘴
3 牛仔传奇
4 当摩登遭遇摇滚
5 在破烂里造就嬉皮
6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美钞
7 高举朋克的大旗
8 韦斯特伍德的“性”高潮
第六章 服装的权力
……
第七章 配件,必不可少
第八章 谁在复制时装
第九章 媒体的脸偷偷在改变
第十章 好莱坞万岁
第十一章 模特的步伐
第十二章 在西方亮起东方明灯
第十三章 后现代的奇异之花
第十四章 裘皮的意味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罗玛,本名王静,生于南京。公共视野里的她,是中国时尚文化的守望人;朋友眼中的她,是一个善良而忧伤的女性。爱狗、受旅行,集疯狂与娴静于一身。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光明日报出版社)、《比比的大眼睛——我与狗的情感生活》(昆仑出版社)、《天堂里的每一天》(哈尔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复古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初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让人忍不住想细细摩挲。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十分考究,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那些小插图,那些手绘的线条,仿佛将我们瞬间拉回了某个精致的旧时光。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这些视觉元素,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像它的外表一样,充满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层挖掘和精妙的编排,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到位,行文流畅却又不失力量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或历史背景,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转场时的处理方式,那种毫不突兀地从一个时代跳跃到另一个时代,或者从宏观的社会现象聚焦到个体的微小情感的技巧,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过瘾。读到目前为止,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知识的迷宫中被他牵引着,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始终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沉下心来品味其中的韵味,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只剩下文字和思想的碰撞。
评分我已经开始向周围的朋友们极力推荐这本书了,主要原因在于它带来的那种强烈的“连接感”。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同理心,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它探讨的那些主题,虽然可能涉及宏大的历史或抽象的概念,但最终落脚点都指向了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如何感知、如何存在。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之间,甚至与人类集体意识之间的高质量对话。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和观点的重塑。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现成的答案,但它给了我提出更好问题的勇气和工具,这比任何直接的结论都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清新感,它摆脱了那种常见的严肃说教腔调,反而充满了幽默和洞察力。作者在某些段落中穿插的那些精妙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精准地抓住了事物的核心特征,同时又带着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例如,有一次它用某种日常的物件来类比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这种跨界的联想能力,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轻松又不失深度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晦涩的内容变得异常亲切易懂。它让我意识到,深刻的思考并不一定需要用沉重的文字来包装,恰恰是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真正抵达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学术框架,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来探讨它所涉及的主题。我发现它总是能提出一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好几遍的问题。比如,它对“界限”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划分,而是深入到观念层面,探讨事物是如何在被定义和被打破之间循环往复的。这种充满思辨性的文字,极大地拓展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是在记录信息,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系统,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个构建的过程中来。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会望向窗外,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