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的检测与选用
定价:38.00元
作者:李钟灵,刘南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29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实践性强。
内容提要
本书以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为核心,介绍它们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识别、检测与选用的方法。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电阻器的检测与选用;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电感器的检测与选用;变压器的检测与选用;二极管的检测与选用;三极管的检测与选用;场效应管的检测与选用;晶闸管的检测与选用;石英晶体与滤波器的检测与选用;继电器、开关的检测与选用;电声器件的检测与选用;集成电路的检测与选用;传感器的检测与选用。
全书内容全面、讲述透彻,实用性强,配有大量的元器件实物图,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参考阅读价值。本书可供广大电子初学者、电子爱好者、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学习、参考阅读。
目录
章 电阻器的检测与选用
1.1 电阻器的基础知识
1.2 固定电阻器
1.3 电位器
1.4 敏感电阻
第2章 电容器的检测与选用
2.1 电容器的基础知识
2.2 固定电容器
2.3 可调电容器
第3章 电感器的检测与选用
3.1 电感器的基础知识
3.2 固定电感器
3.3 可调电感器
3.4 电感器的选用
第4章 变压器的检测与选用
4.1 变压器的基础知识
4.2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
4.3 变压器的测量
4.4 变压器的选用
第5章 二极管类的检测与选用
5.1 晶体二极管基本知识
5.2 晶体二级管的主要参数
5.3 晶体二极管的分类
5.4 晶体二极管的测量
5.5 晶体二极管的选用
5.6 二极管的代换
第6章 三极管类的检测与选用
6.1 三极管的基础知识
6.2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6.3 三极管的分类
6.4 三极管的管型判别与测量
6.5 晶体三极管的选用
第7章 场效应管的检测与选用
第8章 晶闸管类的检测与选用
第9章 石英晶体与滤波器的检测与选用
0章 继电器、开关的检测与选用
1章 电声器件的检测与选用
2章 集成电路的检测与选用
3章 传感器的检测与选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似乎并不急于一下子抛出所有信息,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跟你娓娓道来。开篇部分对基础概念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没有冗余的术语堆砌,全是直击本质的阐述。我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在技术书籍中体验到这种“被引导”的感觉了,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每引入一个新的元件特性,都会立即联系到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常见问题,这让理论知识立刻落地生根。我之前在其他资料中学到的那些零散知识点,在这本书里被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尤其是在讲解失效模式与对策那一章,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感到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践中的智者,他的经验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感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囫囵吞枣快速翻阅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背景,否则在某些涉及高级分析的部分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其内容的专业壁垒,使其不会沦为面向初学者的科普读物。每当我遇到难以理解的段落,我都会放下书本,去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而这种主动探索的行为,反而极大地巩固了我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像一个高水平的导师,它不会把答案直接喂到你嘴里,而是巧妙地设置障碍,引导你主动去跨越,每一次攻克难关后,那种知识内化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搭配了简洁的深蓝色调,中央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纸张的质量非常好,厚实且光滑,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洇墨,这对于需要大量做笔记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自然流畅,图文并茂的布局使得晦涩的技术内容不再显得枯燥乏味。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元器件的实物照片,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标识也能辨认无虞。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让这本书在众多技术手册中脱颖而出,完全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长期保存。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视觉上的高度友好,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远超了一般的理论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故障诊断的葵花宝典”。我拿它去对比我手头一些陈旧的元器件手册,这本书在对新型材料和表面贴装器件的更新速度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几乎涵盖了近几年电子行业中出现的主流元件类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提供的测试流程和标准方法,都详细到可以像SOP(标准操作程序)一样直接套用。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对几个可疑元件进行了测量和比对,结果非常精确,大大缩短了我排查故障的时间。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操作指南的能力,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是否真正“有用”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显然做到了极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采用那种冰冷的、纯粹的学术腔调,而是融入了一种对工程美学的理解和尊重。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因为作者描述某个元件结构精妙之处而产生会心一笑的冲动。它在探讨那些看似枯燥的参数时,总能找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切入,比如讨论元器件的可靠性,作者不仅仅罗列了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公式,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设计冗余”和“冗余之美”的思考。这种将工程学提升到哲学层面探讨的笔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它不仅仅教你怎么“做”电子产品,更在引导你思考如何“思考”电子产品,培养一种对品质的内在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