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癌轻图解-不再恐惧,积极面对癌症 |
| 作者 | 齐藤光江 |
| 定价 | 33元 |
| 出版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967169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家庭医生轻图解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目前女性健康的杀手——癌的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等。使患者能够了解疾病,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此外,作者还就患者关心的治疗、护理、应该注意的生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如: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患癌?平时如何对乳房进行自我检查?出现什么样的症状需要警惕癌的发生?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癌术后的生活该如何更好地进行? 内容推荐: 1. 文字简洁直白,手绘图轻松可爱,快速认识癌。 2.一本书轻松了解癌的发病、检查、治疗和预防。 3.一本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癌指南,适合各个年龄层的女性读者及患者家属阅读。 4.本书可供普通大众、癌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临床参考用书。 |
| 作者简介 | |
| 齐藤光江,1984年毕业于千叶大学医学部,同年就职于东大分院外科;1990~1992年留学于美国,归国后成为东大分院外科助手,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95~2002年就职于癌症研究医院外科;2002~2006年被聘为东大医学部研究生学院外科讲师;2006年开始任命为顺天堂大学医学部内分泌外科副教授。著有《乳癌的病态和诊断、治疗》。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关于癌,您需要知道的有多少?您能做的有哪些?癌怎么防?怎么治?本书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出发,分别从基础知识、发病信号、鉴别诊断、综合治疗、康复调养和预防保健等六个方面进行介绍,告诉读者关于癌需要知道的有多少,能做的有哪些。 关于预防和轻松应对癌的生活细节话题,这里应有尽有,并且一一为读者作了图文并茂的解答。 用您能看得懂的语言,把门诊医生应该告诉您却没空跟您细说的一并讲清楚。 专家一书在手,读者将自己帮助自己拥有健康的主动权!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在信息组织和内容深度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艺术。它并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速成读物”,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某些核心概念背后的科学原理,但同时又非常懂得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理论“翻译”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某一类特定生理过程的阐述,其逻辑推演之严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这种层次感的设计非常高明,初次阅读可以获得宏观认知,反复咀悦则能挖掘出更深层的理解。此外,资料的更新程度也令人满意,显然作者或编者是紧跟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撰写的,这在快速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尤为关键,保证了内容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避免了提供过时的信息给读者,让人感觉手中的这本书是真正与时俱进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后,我深刻体会到它在构建一种积极心态方面所做的努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该怎么做”的清单,而是着重于“如何去想”的引导。书中对于“接受”与“行动”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节,写得非常有洞察力。它没有强迫读者必须保持乐观,而是认可了恐惧、焦虑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逐步建立起可操作的、可持续的应对机制。这种务实的、不拔高姿态的引导,反而更具力量和说服力。它提供的是一种工具箱,而不是一剂速效药,鼓励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去组合使用,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对抗未知挑战的内在力量体系。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建设支持,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在视觉引导上做了很多精妙的设计。比如,在关键的定义或重要的提醒部分,采用了不同字重或背景色的区分,使得重点信息能够瞬间被捕捉,这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我尤其欣赏其中图示的使用,那些插画和流程图不仅仅是装饰性的,而是真正起到了解释复杂概念的作用,它们的设计风格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干扰元素,纯粹为信息的传达服务。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做到如此清晰的视觉层级划分,实属难得。这表明编者深知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大量的文字沉浸,什么时候需要一个清晰的图形来帮助大脑进行整合。这种细致入微的版式考量,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体验,而非枯燥的任务。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希望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让整个视觉效果显得非常大气,不至于信息过载。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号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触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感觉,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确实下了功夫。翻开书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编排逻辑,从目录就能看出作者或编者在结构上做了深思熟虑的规划,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吸收信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过程奠定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基调,让人在拿起这本书时,就充满了信任感和期待。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其外在的呈现方式与内在的知识价值同等重要,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从拿到手的瞬间起,它就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本值得珍藏的工具书和心灵慰藉之作。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品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发现它完全摆脱了传统医学书籍那种冷冰冰的、充满术语的叙述模式。作者的笔触非常温和且富有同理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用最朴素的语言解析最复杂的生命议题。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被说教”的感觉,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坦诚的心灵对话。特别是一些案例的引用,处理得极其巧妙,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性的光辉。这种平衡的艺术,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或关心相关议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它没有过度美化现实的残酷,也没有陷入不必要的恐慌,而是在一个非常现实的光谱内,构建了一个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空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知识,也变得清晰可懂,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