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荧光光纤温度测量技术及应用
:66.00元
售价:44.9元,便宜21.1元,折扣68
作者:贾丹平,伞宏力,赵立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304481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荧光光纤温度测量技术及应用》可供从事光电测量、温度检测及仪器仪表设计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参考。
1荧光光纤测温原理
1.1引言
1.2荧光产生机理
1.2.1发光类型
1.2.2光的吸收
1.2.3光的激发
1.2.4激发态分子的去活化
1.3荧光的基本特性
1.3.1荧光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3.2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
1.4荧光材料及其光谱特性
1.4.1荧光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1.4.2荧光材料的光谱特性
1.5荧光的测温原理
1.6荧光光纤温度传感器的分类
2荧光寿命测温中的检测方法
2.1引言
2.2数据直接求解方法
2.2.1直接法
2.2.2两点法
2.2.3瞬态差值比较法
2.2.4积分法
2.2.5平衡积分法
2.2.6积分比值法
2.3以函数为基础的数据处理方法
2.3.1小二乘拟合法
2.3.2傅里叶变换法
2.3.3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
2.4数据处理方法的仿真比较
2.4.1直流分量的影响
2.4.2随机误差的影响
2.5荧光寿命的锁相检测
2.5.1正弦调制的荧光寿命锁相检测
2.5.2方波调制的荧光寿命锁相检测
3荧光寿命测温中Prony法的应用
3.1引言
3.2荧光强度对荧光寿命的影响实验
3.3荧光余辉的指数变化规律测量
3.4荧光余辉的非指数变化机理
3.4.1多谱线发光
3.4.2连续谱线发光
3.5荧光余辉变化与光谱的关系
3.6荧光余辉非指数程度的量化
3.6.1荧光余辉曲线的截断归一化处理
3.6.2荧光余辉曲线的截断归一化分析
3.7Prony法在荧光寿命测温中的应用研究
3.7.1Prony法概述50 3.7.2Prony法在荧光寿命测量中的实现
3.7.3双指数荧光余辉中数据处理仿真比较
4荧光光纤温度测量系统
4.1引言
4.2荧光材料
4.2.1荧光材料的选择原则
4.2.2荧光材料的温度特性
4.3光纤传感探头
4.3.1光纤传感探头的分类
4.3.2典型荧光光纤探头
4.4黏合剂
4.4.1光学胶
4.4.2结构黏合剂
4.5荧光激励光源
4.5.1激励光源选择的基本要求
4.5.2半导体LED
4.5.3激光二极管
4.5.4汞灯
4.5.5氙灯
4.6光路耦合
4.6.1激励光源与光纤的耦合
4.6.2光纤与光纤的直接耦合
4.6.3光纤与荧光材料的耦合
4.6.4光纤与光探测器的耦合
4.7光电探测器
4.7.1光电二极管
4.7.2pin光电二极管
4.8接收器
4.8.1光探测器等效电路
4.8.2光电探测器的放大电路
4.9典型荧光测温系统结构
5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高压大电流测量中的应用
5.1引言
5.2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分类
5.2.1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局限性
5.2.2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类型
5.3荧光测温式电流互感器方案
5.4荧光测温式电流互感器数学模型及分析
5.4.1电流-温度传感数学模型建立
5.4.2电流-温度传感数学模型仿真
5.4.3电流-温度传感分析
5.5测量系统高压端研究
5.5.1分流器的选择
5.5.2电热转换器研究
5.6测量系统低压端研究
5.7系统实验
6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微波环境及电力设备中的应用
6.1引言
6.2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微波热疗中的应用
6.2.1热疗的原理及其对测温的要求
6.2.2热疗技术中的测温方法
6.2.3设计重点及措施
6.3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的应用
6.3.1测温系统工作原理
6.3.2测温系统性能参数及特点
6.3.3设计重点及措施
6.4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6.4.1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油浸变压器绕组上的应用
6.4.2荧光光纤测温技术在微波消解仪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偏向于“工具书”而非“科普读物”。插图和图表的运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那些复杂的几何结构和光路设计,如果没有这些辅助图形,仅凭文字描述几乎无法想象其真实样貌。特别是一些流程图和系统框图,绘制得非常精细,线条流畅,关键节点的标注清晰明确,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系统架构的难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实验数据处理部分的描述,那块内容详略得当,既没有过度简化,也没有陷入繁琐的数学证明泥潭,而是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总的来说,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搭建和优化一套精密的光学系统,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深蓝色的背景配上那些像是电路图一样的线条,确实能让人联想到高科技和精密仪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挺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起来是比较用心的一本专业书籍。内页的排版也比较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比较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割裂感。光是看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层次分明,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都有所涉猎,这对于想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指引。不过,光看外观只能初步判断这本书的用心程度,真正的好书还得翻开内容才能知道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干货。希望它在理论阐述上能深入浅出,而不是堆砌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那样的话,再漂亮的外壳也只是个空壳子。
评分阅读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冲击感是很强的,它在探讨相关技术时,展现了一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独特视角。作者在介绍基础原理时,能清晰地勾勒出整个技术体系的脉络,让人对领域的全貌有个大致的把握;然而,一旦进入到关键技术的细节描述,笔锋又会立即变得极其锐利和深入,毫不回避那些技术上的难点和瓶颈。这种写作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保持了一种持续的吸引力,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每登上一层,视野都会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要面对更陡峭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希望在该领域深耕细作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源,它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不俗的要求和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中透露出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似乎作者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中,而是力求将知识点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参数选择和误差分析部分着墨颇多,这正是许多理论书籍常常忽略的关键环节。比如,它会探讨在不同环境温度波动下,系统性能会如何变化,并给出相应的补偿策略建议。这种对“现场问题”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它不仅仅是在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解决它”,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让人感觉手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行文风格显得异常严谨和学术化。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推敲,逻辑链条设置得非常紧密,几乎找不到可以跳跃思考的地方。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基础理论的构建,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前沿研究作为支撑,使得书中的观点都有着坚实的理论后盾。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很多地方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物理意义。这种写作方式对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因为它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研究起点和论证基础。但对于一些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可能会因为信息密度过大而感到有些吃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克服初期的阅读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