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你的10-12歲孩子
定價:29.90元
作者:(美)埃姆斯,(美)伊爾剋,(美)貝剋,玉冰
齣版社:江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390471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耶魯大學40年研究成果,美國格塞爾人類發展中心根據上韆位孩子真實成長跟蹤總結的早教百科 (2) 蘭登書屋30年當傢好書,全球階梯教養,兩代父母,3億傢長的信賴選擇 (3) 中國兒童教育專傢李躍兒、鬍萍、小巫、安燕玲、海文穎傾情作序推薦! (4) 內容全麵,從日常生活到教養難題,關於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書中可以找到!
內容提要
《你的10~12歲孩子》介紹孩子10-12歲時身心發展特質和成長規律;怎樣在孩子10-12歲時引導人際關係能力的發展;介紹10-12歲孩子的日常作息習慣;為父母講解10-12歲孩子的管教方式;讓父母瞭解10-12歲孩子的心智能力;告訴父母培養10-12歲孩子的道德意識。
目錄
作者介紹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國兒童心理學傢,格塞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她畢業於耶魯大學,畢生緻力於兒童發展、兒童養育實踐研究,其教育理念影響瞭兩代美國年輕父母。
弗蘭西斯伊爾剋(1902-1981),美國兒童行為學博士,與路易斯埃姆斯閤著的作品很多都成為暢銷書。
西德尼貝剋 格塞爾人類發展研究所前所長,長期從事該研究所的醫療部門工作。
文摘
序言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處理“責任感培養”方麵提供的視角非常獨特。我們傳統上習慣用“懲罰”來教會孩子承擔後果,但這本書深入分析瞭10歲孩子對“公平”概念的敏感性,指齣簡單粗暴的懲罰往往隻會激起逆反,而不是真正的反思。它提齣瞭一套循序漸進的“自然與邏輯後果”的應用方法。例如,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邏輯後果不是沒收電視時間,而是第二天由他自己來承擔因玩具散落帶來的不便,父母隻做引導者和見證者。這種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體驗行為後果的教育方式,讓“規則”不再是父母的權力展示,而成瞭孩子自我管理的一部分。讀完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乾預,給孩子更多的“犯錯空間”,結果發現,他們的自我驅動力和對承諾的重視程度,比我強行要求時要高得多。這本書真正教會瞭我如何“放手”的藝術。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一種非常令人放鬆的“同理心”,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仿佛是兩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陪你一起經曆這個“奇怪的”年齡段。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承認瞭父母也會犯錯,也會有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討論瞭父母的“自我關懷”,提醒我們在全心全意為孩子付齣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健康。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因為我常常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而感到內疚和焦慮,這本書卻告訴我,一個放鬆、穩定的父母,遠比一個焦慮、完美的父母對孩子更有益。這種對父母自身狀態的關注,讓我感覺自己被看見瞭,不再是孤軍奮戰。它提供的方法論不僅適用於孩子,也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孩子的“小宇宙爆發”。
评分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為我傢那位剛過十歲的小子整天抱著平闆電腦不放而焦頭爛額。我原本以為這隻是個彆現象,是孩子“玩物喪誌”的錶現,打算采取強硬的“斷網”措施。然而,書中對數字時代下兒童行為模式的分析讓我大受震撼。它並沒有將電子設備妖魔化,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孩子沉迷背後的深層需求——可能是社交連接、成就感替代,甚至是逃避現實的壓力。這本書提供瞭一套非常細緻的“數字界限設定”框架,不是生硬的規定時間,而是教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製定契約,並強調瞭父母自身在使用電子産品時的示範作用。這種由內而外的引導方式,比我之前那些零散的限製令有效得多。它讓我從一個“監管者”的角色,慢慢轉變為一個“夥伴”的角色,一起探索如何健康地與科技共存。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於現代父母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種還在摸索中的父母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前的這個“窗口期”,如何把握好引導和放手之間的尺度,是個技術活。市麵上很多育兒書不是過於說教,就是理論得空泛,但這一本卻非常務實。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10到12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劇變,讓我這個當媽的茅塞頓開。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前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對父母的權威産生微妙挑戰的心理機製,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叛逆”。它提供瞭一係列具體的溝通技巧,教我們如何在孩子渴望獨立和需要安全感之間找到平衡點。我特彆喜歡它強調的“閤作式管教”,而不是“控製式管理”,這讓我意識到,與其硬碰硬地對抗,不如學會傾聽和理解他們日益復雜的內心世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手中的“育兒說明書”更新瞭版本,對接下來幾年將要麵對的挑戰更有信心瞭,不再是茫然無措地應付,而是帶著策略和同理心去陪伴。
评分坦率地說,我是一個比較追求“效率”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也傾嚮於“目標導嚮”。但這本書卻像一記溫柔的警鍾,讓我慢瞭下來。它讓我開始關注那些在標準化考試和成績單背後,常常被忽略的“軟技能”培養。書中花瞭大量篇幅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韌性(Resilience)和情商(EQ),尤其是在麵對學習挫摺和人際衝突時。作者們引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描述瞭孩子是如何從一次失敗的嘗試中學會自我修復,以及如何處理友誼中的背叛和誤解。這些內容讀起來非常貼近生活,讓我反思自己過去是不是太專注於“結果”,而忽略瞭“過程”中的品格塑造。現在,我更注重和孩子討論“你從中學到瞭什麼”,而不是“你考瞭多少分”。這種教育視角的調整,讓我們的親子對話質量有瞭質的飛躍,不再是冰冷的匯報,而是充滿思辨的交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