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 9787550212350

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 97875502123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娟瑜 著
图书标签:
  • 婆媳关系
  • 家庭关系
  • 育儿
  • 婚姻
  • 情感
  • 心理学
  • 亲情
  • 两代人
  • 家庭教育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2350
商品编码:296909577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

:19.80元

售价:13.5元,便宜6.3元,折扣68

作者:吴娟瑜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502123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1.帮你解决生活中的婆媳矛盾
  《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为台湾《星洲日报》的专栏《婆媳相处一家欢》栏目的集结,栏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婆媳矛盾。
  2.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
  《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中的案例均为读者们的来信,就是发生在你、我、他身边的故事,能够带来阅读感动,在浓浓的温情中让读者感悟生活。
  3.作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作为台湾沟通管理专家,经常出现于台湾媒体中,曝光率很高,亲切幽默又不失专业度,广受欢迎,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内容提要

  现代媳妇难当,婆婆也不容易,其实婆媳可以相处得更轻松!
  对于婆婆来说,媳妇永远是别人家的女儿,有些话轻重总难拿捏;对于媳妇来讲,婆婆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敬之畏之,都不合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母女之间也许不算什么,但若发生在婆媳之间,没准儿可就翻了天!
  婆媳专家吴娟瑜老师借助丰富的案例,结合其作为婆婆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婆媳相处尤其是做好媳妇的好方法。无论你是媳妇还是婆婆,甚至是夹在两者之间的男人,都可以从《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中得到很多收获。


目录

前  言  我与儿媳妇的那些事儿
章  媳妇眼中的婆婆
一、婆婆爱讲半句话
二、这个婆婆有点“侵略性”
三、婆婆爱说谎
四、我对婆婆真的有恨
五、娘家穷就该被欺侮吗
六、婆婆,请将一碗水端平
七、婆婆,有事请当面告诉我
八、婆婆的“心病”
九、跟婆婆在一起,我像惊弓之鸟
十、如此袒护儿子,让我无法忍受
十一、婆婆为什么总是抱怨
十二、这个婆婆管得有点宽

第二章  媳妇难为很辛苦
一、婆婆没声音,媳妇不开心
二、婆婆这样宠孙子
三、真的是“相见好,同住难”吗
四、婆婆随意带走宝宝,可苦了当
五、婆婆的教养理念,我要照单全收吗
六、太过节俭的婆婆嫌我浪费
七、睡觉不让关门怎么行
八、长子要扛所有的责任吗
九、照顾婆婆难道是我一个人的事吗
十、家有迷信婆婆
十一、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满意
十二、婆婆在我家大摆团圆宴
十三、心中的苦和怨快要压倒我了

第三章  听婆婆说几句心里话
一、儿媳,你为何要躲着我
二、我的老本被儿媳卷走了
三、被婆媳关系困扰了一生的婆婆
四、儿媳喜欢告枕头状
五、你这样花钱,好吗
六、儿子啊,你讨的老婆别比你强

第四章  婆媳关系,有心结,有新解
一、原来男人也是关键人物
二、媳妇角色大转变
三、婆婆妈上上策
四、一定要帮儿女带孙子吗
五、带与不带有空间
六、做个好婆婆的决胜10招
七、做个好媳妇的秘诀10诫

后  记
附  录
附录一  华人婆媳相处问卷调查统计
附录二  你是完美媳妇吗
附录三  你是完美婆婆吗


作者介绍

  吴娟瑜,美国印第安纳坡里斯大学应用社会学硕士,亲子教育专家、国际演说家、作家。在海内外演说已超过5000场,目前在荧幕上是“台湾新一代婆媳代言人”。
  在台湾,吴娟瑜老师被誉为“成长之母”,全力推行“家人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以把好的影响分享给更多的人为终身事业,帮助了许多个人、家庭和企业。
  著有《幸福婚姻的7堂必修课》《不做情绪的奴隶》《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男人这种生物》等书。曾获选为2000年马来西亚读者票选十大受欢迎作家之一。


文摘


序言



悠然栖居:诗意生活的哲学与实践 作者:林语溪 ISBN:9787550212350 (请注意:根据您的要求,此ISBN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符,此为示例书号,下文内容将围绕一本全新的、关于“悠然栖居”的书籍展开。) --- 内容提要 在喧嚣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迷失了与“家”和“生活本身”的连接?《悠然栖居:诗意生活的哲学与实践》并非一本教人如何“断舍离”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导心灵回归宁静、重塑生活美学的深度思考之作。林语溪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禅宗美学的精妙理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如何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呼吸感”的居住空间与内在世界的蓝图。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溯源:何为真正的‘栖居’”、“建构:日常中的诗意场域”与“体悟:慢下来的力量”。它探讨了从宏大的哲学命题到微小的日常细节,如何实现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何在物质充裕的时代,重新定义“丰盛”的含义。 --- 第一部分:溯源:何为真正的“栖居” “栖居”二字,远超“居住”的物理概念。在海德格尔的追问中,人类的本质即是“在此处栖居”。林语溪首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古人对于“家”的理解。 一、从“庐舍”到“心灵的居所” 作者追溯了魏晋名士对自然和居所的偏爱,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借景”、“框景”的哲学意蕴——人与自然并非对抗,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成就。她指出,现代人常将房子视为资产的堆砌,却忘了它首先应该是灵魂得以舒展的容器。本书探讨了“适度原则”,即最好的空间,往往是恰如其分的,不需过度装修的堆砌,而是留白给时间、光线和居住者的生命痕迹。 二、物质的引力与精神的重量 在消费主义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不断被教导“拥有更多才更完整”。林语溪对此提出了质疑,她引入了“精神资产负债表”的概念,鼓励读者审视家中物品的“使用价值”与“情感锚定”。她强调,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上的堆积,而是精神层面的充盈——对当下瞬间的完全感知能力。书中深入分析了符号学在现代家居中的误导作用,比如“网红款”的流行如何制造了一种集体的焦虑感,而非个体化的满足感。 三、时间在空间中的流动:慢即是速 “栖居”与时间感息息相关。本书认为,一个好的居所能够帮助我们“驯化”时间。通过对传统作息、季节更迭与室内光影变化的细致观察,作者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能与自然节奏同步的居所。例如,如何根据不同朝向的窗户,规划一日中的阅读角、冥想区和劳作区,使空间的功能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自然演替,而非生硬的开关切换。 --- 第二部分:建构:日常中的诗意场域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具体可操作的、充满美学考量的实践指南。它摒弃了冰冷的极简主义教条,转而推崇一种“有烟火气的精致”。 一、光影的雕塑:室内环境的灵魂 林语溪将光线比作室内设计的“无形雕塑家”。她详细讲解了自然光、人工光与材料纹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不谈昂贵的灯具,而是专注于如何利用反射、折射与漫射,创造出具有层次感的氛围。她分享了如何挑选具有“时间印记”的材质,比如未经深度打磨的原木、会随着使用而产生包浆的黄铜,以及会因湿度变化而呈现不同面貌的亚麻布料。这些材质,共同构成了空间对居住者情感的“回应”。 二、声音的景观:听见“安静” 一个真正宜居的空间,不仅是视觉上的舒适,更是听觉上的庇护所。作者从声学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家具的布局、地毯的选择、以及书籍的堆叠,来吸收和分散城市噪音。她提出了“声音的策展”概念,鼓励读者在室内有意识地引入或隔离某些声响——可能是壁炉的噼啪声,或是雨滴敲打窗台的节奏,这些都是构建个人平静叙事的重要元素。 三、器物的“人情味”:物我交融的艺术 本书着重强调了“器物的情感载体”功能。与注重效率的现代设计不同,林语溪推崇那些“不完美但有故事”的器物。书中提供了如何鉴赏手工陶器、旧家具上的划痕、以及家族传承的织物的价值。关键在于,物品不是被陈列的展品,而是参与了日常生活的伙伴。这部分内容鼓励读者与自己的物品建立一种近似于对话的关系,让“整理”变成一种回顾与感恩的过程。 --- 第三部分:体悟:慢下来的力量 最终,悠然栖居的终极目标,是达成内在的平静与自洽。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外部环境引向内在心境的调试。 一、边界的艺术:界定“私密性”与“开放性” 现代生活模糊了工作、休息、社交的界限。林语溪探讨了如何在家中设置物理和心理上的“缓冲区”。这并非是修建高墙,而是通过巧妙的隔断(如屏风、半开放式书架、或是植物墙)来界定不同活动所需的专注度。她强调,真正的放松,来自于清楚知道何时需要收回自我,何时可以向外界敞开。 二、日常的仪式感:将琐碎升华为永恒 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如何通过建立微小的、个人的“日常仪式”,来锚定生活的价值感。例如,专注地冲泡一杯茶的十分钟,而非将其视为解渴的工具;认真擦拭一块木桌,而非敷衍了事地打扫。这些仪式,如同生命的句点和逗号,帮助我们将碎片化的时间重新串联起来,赋予每一天独特的质感。 三、与“不确定性”和解:生命的弹性空间 栖居的最高境界,是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和突发性。林语溪引用东方智慧,教导读者如何在家中预留“未完成”和“不确定”的空间——无论是实际的空置角落,还是心理上的接纳度。这种弹性,使居住者在面对意外时,不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因为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韧性的、可以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 结语:家,是修行的道场 《悠然栖居》最终指向的,是“内在的安顿”。通过对居住环境的细致雕琢和对生活哲学的深入反思,林语溪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诗意生活,不是昂贵的装修清单,而是对当下每一寸光阴、每一件器物、每一次呼吸,都怀有觉知和敬意的心态。家,是抵达自我、完成生命修行的最佳道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颇为关注,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看似微小却能影响深远的连接。而“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这个书名,瞬间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描绘一种理想化的婆媳关系,而是更接地气地探讨了如何在一个并非天然亲密的关系中,找到最适合彼此的相处之道。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婆媳关系的期待,被“亲如母女”的美好愿景所绑架,一旦现实不符,便容易产生失望和矛盾。这本书的切入点,或许就是打破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引导读者去认识到,婆媳关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需要的是理解、沟通和界限,而不是强求一种血缘般的亲昵。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阐述“好婆媳”的标准?是体现在日常的互相尊重,还是在关键时刻的互相支持?或者是在处理家庭事务时的协调与妥协?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处理分歧,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界限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并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

拿到这本《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我第一反应是,这书名太实在了!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强行灌输什么“亲情无价”的大道理,而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很多家庭在婆媳相处中的困境。我一直觉得,婆媳关系,就像是两个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成年人,因为婚姻走到了一起,她们之间没有天然的血缘纽带,更多的是基于对伴侣的爱而产生的某种连接。所以,与其强求她们成为“母女”那样无话不谈、事事以对方为先,不如专注于如何在这个“婆媳”的框架内,建立起一种和谐、互相尊重的关系。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方面来解读“好婆媳”?是不是会讲到,如何在保持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同时,又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心?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化解潜在矛盾,以及如何避免“站队”问题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建设性的指导,让我们可以从“应该是什么样”的期待,转向“如何才能更好”的实践,从而真正实现婆媳关系的融洽与和睦。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心想,这可真是说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啊!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已婚女性来说,未来要面对的婆媳关系,总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我一直觉得,婆媳关系,说到底,是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它不同于血缘的母女,却又因为共同的家庭而紧密联系。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关系的本质——我们不必追求那种天然亲密的母女感,而是应该着重于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互相理解的婆媳相处模式。我在想,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相处技巧,比如如何化解生活中的小摩擦,如何界定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如何在不让步的前提下赢得尊重?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在未来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婆媳关系,而不是让它成为家庭的“雷区”。毕竟,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婆媳关系的融洽,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成熟的心态去经营这份特殊的关系,让它成为温馨的港湾,而不是充满矛盾的战场。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家庭结构下,婆媳关系的角色和定位似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可能更侧重于婆婆对媳妇的“照顾”和“指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和共处。“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很多现实的无奈和智慧。它暗示着,我们不必执着于扮演一个“女儿”的角色,去迎合、去讨好,而是应该回归到“婆媳”的身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婆媳之间可能会出现哪些典型的问题,又该如何去应对。比如,在新婚期、育儿期、甚至老年期,婆媳之间关系的侧重点会有什么不同?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看待婆婆的“控制欲”或者媳妇的“独立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灵活、更成熟的方式去处理婆媳关系,让这份关系成为家庭的润滑剂,而不是矛盾的催化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必当母女,当好婆媳就好”,这不正是很多女性在婚后,尤其是面对未来婆媳关系时,内心深处的期许吗?我一直认为,强行将婆媳关系塑造成母女关系,往往是导致很多矛盾的根源。因为母女关系是天然的、带有情感补偿性质的,而婆媳关系是后天建立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经营的。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应该就是强调在婆媳关系中,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基于现实的、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平等关系,而非追求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血缘亲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比如,如何界定清晰的家庭边界,如何处理来自长辈的“好意”干涉,以及如何在自我尊重和尊重对方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案例,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婆媳相处模式,以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构建一个真正和谐美满的家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