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婚姻经济学 9787203069997

爱情婚姻经济学 9787203069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正山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婚姻
  • 经济学
  • 情感
  • 心理
  • 社会
  • 家庭
  • 两性关系
  • 行为经济学
  • 决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203069997
商品编码:296910660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婚姻经济学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刘正山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203069997

字数:200000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的男女,无不追求浪漫的爱情,稳定的婚姻。与此同时,婚姻似乎越来越脆弱。关于爱情、婚姻中的种种问题,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爱情与婚姻的话题就非常有讨论价值。
本书的专文,围绕爱情、婚姻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以经济学为“解牛刀”,揭示爱情与婚姻背后的深刻机理,引导婚恋走向理性。换一个角度,特别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爱情与婚姻,更有利于解释和解决爱情与婚姻中的种种难题,帮助读者以理性成就佳缘。
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从理性分析和利弊平衡的角度来看待爱情和婚姻当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本书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或者已经在婚姻当中面临困难的男女必读的爱情手册。

内容提要

关于爱情、婚姻中的种种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学家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哲学家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社会学家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生物学家说,婚姻是繁衍的需要……那么,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爱情与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本书收录的几十篇文章,大致涵盖了爱情与婚姻中的主要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包括爱情的性质、恋爱的技巧、婚介和媒人的作用、结婚时间选择、家庭暴力、出轨、怨妇、离婚的决策等等,其目的是以经济学为“解剖刀”,揭示爱情与婚姻背后的深刻机理,引导婚恋走向理性和幸福。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正山,知名经济学者,东北财经大学博士,曾任大学教师、核心期刊主编等职。现居北京,从事研究。 著有《经济学林论剑》、《房地产投资分析》、《幸福经济学》等多部专著。在《经济学季刊》、《财经问题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文摘


序言



现代生活中的情感投资与理性选择:探析人际关系中的经济学逻辑 书籍名称: 现代人际关系中的价值博弈与理性抉择 ISBN: 9787532768901 (示例) 本书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构建稳定、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网络?我们如何评估情感投入的“成本”与“收益”?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情感指导手册,而是一部从社会学、行为经济学和决策科学角度,深度剖析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以及社群构建中蕴含的理性选择与非理性偏差的学术专著。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情感关系充满了主观体验和非量化因素,但在潜意识层面,人类的互动模式深受“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递减”以及“风险规避”等经济学原理的制约。我们致力于揭示这些看不见的底层逻辑,帮助读者跳脱出单纯的感性认知,以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 第一部分:关系构建的初始投入与市场定位 关系的建立,如同任何一项有目的性的投资,需要初始资本的投入。这里的“资本”不仅仅指时间、精力,还包括情感的开放程度、社会资源的共享意愿以及对未来预期的匹配程度。 1. 稀缺性原则与吸引力: 关系市场并非完全自由竞争。个体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如高情商、特定技能、社会声望或稳定的情绪支持能力)构成了其在关系市场中的初始价值。我们详细探讨了“供需不平衡”如何影响关系谈判的起点。稀缺的品质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议价权”,但同时,过度稀缺也可能导致关系维护成本的指数级上升。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区分了“真正稀缺的价值”与“被市场过度炒作的虚假稀缺”。 2. 沉没成本的陷阱与理性退出机制: 关系持续时间越长,个体投入的沉没成本(时间、情感依恋、共同经历)就越高。经济学告诉我们,沉没成本不应影响未来的决策。然而,在亲密关系中,这种非理性的“念旧”和“不舍”往往阻碍了个体做出最优的未来选择。本书构建了一个评估模型,用于量化评估沉没成本对当前决策的干扰程度,并提出了“心理折旧率”的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冷静地判断是否应该继续“输血”一段关系。 3. 信号传递与可信度机制: 在初期交往中,个体通过一系列行为(如准时、履行承诺、对他人友善程度)向潜在的长期伙伴发送关于自身“可靠性”的信号。这些信号的成本越高,其可信度就越高。我们深入研究了“昂贵的信号理论”在人际吸引中的应用,探讨了哪些行为是廉价的噪音,哪些是真实意图的可靠指标。 第二部分:关系维护的动态平衡与边际效用 一旦关系确立,重点便转向了如何有效维护和提升关系质量。这涉及到资源分配的优化问题。 1. 情感边际效用的递减: 持续的、同质化的情感满足,其带来的幸福感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衰减。例如,每天收到同样的赞美,其“激励”效果会远不如初期惊喜的表达。本书详细分析了亲密关系中“新鲜感”的经济学价值,并提出了“情感多样化投入策略”——即通过引入新的共同体验(旅行、学习新技能等)来重置边际效用曲线,维持关系的活力。 2. 资源共享与公平感: 关系中的资源(时间、物质、情感劳动)分配是否公平,是决定关系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我们引入了“不对称信息下的信任博弈”,探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例如,一方隐瞒了其情感需求或能力),如何通过建立透明机制来降低“被剥削”的感知。本书特别关注“付出与索取”的动态循环,指出过度索取是对关系资本的过度提取,必然导致关系质量的迅速下降。 3. 冲突管理中的“讨价还价”: 冲突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偏好的碰撞,需要通过谈判达成新的“契约”。我们审视了冲突解决中常用的策略——从“合作双赢”到“零和博弈”——并强调了“理解对方的底线(Reservation Value)”在高效解决争端中的重要性。不解决的核心冲突,将成为关系中的隐性负债。 第三部分:关系网络的拓展与风险管理 个体的人际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价值取决于网络的广度、深度以及网络的鲁棒性(抵抗冲击的能力)。 1. 社会资本的积累与网络结构: 借鉴社会网络理论,本书将友谊和合作关系视为社会资本。我们探讨了“弱连接”与“强连接”各自的价值。强连接提供情感支持和深度信任,而弱连接则提供了信息流通和机会发现的关键桥梁。最优策略是维护一个具有多样化结构的网络,而非仅仅依赖单一的高密度核心圈。 2. 外部风险与关系的“保险”功能: 现代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失业、健康危机等)。个体需要评估其人际网络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保险系数”。哪些朋友能在你处于低谷时提供结构性支持?哪些网络能为你提供新的信息入口?本书倡导建立具有“韧性”和“互助储备”的社会支持系统,而非仅仅是“享乐型”的社交群体。 3. 关系的“外部性”与机会成本: 任何一段关系的维护都需要时间,这些时间对其他潜在关系构成了机会成本。我们讨论了如何管理多重关系(如工作伙伴、核心家庭、兴趣社群)之间的资源冲突。过度投入于一个高维护成本的关系,可能会牺牲掉其他低成本但高回报的潜在机会。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进行清晰的“资源分配权衡”。 结论: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去浪漫化的工具箱,用以理解和优化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各种重要人际联结。通过将情感世界置于经济学的理性框架下审视,读者将能更清醒地识别价值陷阱,更有效地管理情感投入,最终构建出更具可持续性和更高整体效用的“人际资产组合”。这不是教人如何更“爱”,而是教人如何更“聪明地投资”于关系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爱情婚姻经济学》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会带来怎样的思考。我常常觉得,人类的很多行为,包括爱情和婚姻,在某种程度上都与经济学中的“资源分配”和“效用最大化”的理念息息相关。我们总是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资源中,做出最优的选择,以期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那么,这本书会如何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看似非理性、充满情感纠葛的决策过程呢?它是否会探讨在爱情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会如何影响双方的判断?或者,它会用“承诺”和“契约”的概念来分析婚姻的本质?我甚至在想象,它可能会用一些经济学模型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婚姻能够长久稳定,而有些却容易破裂,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可量化的因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严谨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跳出纯粹的情感纠葛,从一个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爱情和婚姻的运行规律。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开始读,但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书名“爱情婚姻经济学”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把通常被认为是感性的爱情和婚姻,用理性的经济学视角去解读,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我一直觉得,婚姻和恋爱中,确实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言说的“算计”和“权衡”,只是我们习惯用情感来包装它。比如,在恋爱关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评估对方的付出和回报,对方是否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说,这段关系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感”或“满足感”。婚姻更是如此,它涉及到共同财产、家庭责任、未来规划等等,这些都天然带有经济学的意味。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些现象,比如,它会不会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愿意为了爱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而有些人却把经济实力作为择偶的首要条件?它会不会用供需关系来分析爱情市场的动态,或者用博弈论来解释夫妻之间的互动模式?我对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情感场景充满了好奇,也希望这本书能为我理解和经营自己的情感关系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工具。

评分

尽管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我已经对它所能提供的洞见充满了好奇。标题“爱情婚姻经济学”就如同一个邀请,邀请我去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联结。我总觉得,我们在做出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时,潜意识里总是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即使我们不曾意识到,但我们总会在比较,比较不同选择带来的收益和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或许作者会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比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风险投资”等等,来解读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种种行为。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感情模式,而有些人则偏爱“稳定保值”的关系?它是否会揭示在情感的“市场”中,哪些特质更具“稀缺性”和“价值”?我期待它能用一种理性的、数据化的语言,去剖析那些看似充满感性色彩的选择,或许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情感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避免在情感的“投资”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评分

《爱情婚姻经济学》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虽然爱情和婚姻被赋予了浓厚的浪漫色彩,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经济学原理的影响。比如,我们选择伴侣时,往往会考量对方的“未来发展潜力”以及“现有的资源”,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风险评估和价值判断。而婚姻,更是涉及共同的财务规划、家庭责任的分配,这些都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效率”等概念紧密相连。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具体地阐述这些观点,是否会用经济学模型来解释情感的“供需”关系,或者分析“恋爱市场”的动态?它是否会探讨,在婚姻这个“长期契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维持双方的忠诚和投入?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审视爱情和婚姻中的各种现象,并从中找到更有效的经营之道,避免在情感的道路上因为盲目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评分

尽管我还没有阅读这本书,但其书名《爱情婚姻经济学》已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新意的画面。我一直认为,在人生的诸多重大选择中,爱情和婚姻往往是最复杂的,它们交织着情感、理智、社会期望以及现实考量。而“经济学”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情感解读方式。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概念,例如“理性选择”、“机会成本”、“帕累托最优”等,来分析人们在追求爱情和维系婚姻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例如,当我们面临选择伴侣时,是否会不自觉地衡量对方的“经济价值”和“情感回报”?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的“资源互补”和“风险共担”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权衡”和“取舍”,以及它们对我们情感幸福度的影响。我期待它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用一种科学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揭示爱情与婚姻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