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
定价:48.00元
作者:谷世权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1709738
字数:
页码:3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围绕体育理论与体育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是作者从事体育史、竞技运动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理论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古代体育史、近代体育史以及新中国体育发展史,是作者从事体育学科研究50年来的主要成果。
目录
部分 体育理论篇
怎样理解“以增强体质为主”及其与掌握知识、技术的关系
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体育是全民的事业
试论体育和竞技运动
体育理论讨论好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体育史篇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孙子兵法》与体育
我国古代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考略
有关体育起源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浅论历史上的中日体育交流
试论辽金两代体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试论欧阳修之《九射格》
关于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几点新探
第三部分 中国近代体育史篇
亲自过问修建的运动场
读《体育之研究》
第二次革命战争期间根据地的体育
中央苏区一次大的体育运动会
有关中国近代体育史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伯苓
对“中国近代体育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探索(提纲)
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人物评价问题的几点刍议
有关“华北运动会”几个问题的探讨
旧中国、二届华北运动会
试论与中国体育
试论民初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体育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初探
苏区时期“俱乐部”和“列宁室”的体育
中央苏区时期列宁小学儿童团和少先队的体育
试论清华学校的“强迫运动”
第四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篇
体育科学外水平的差距
开基创业历艰辛
浅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几点历史启示
我国体育史教材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关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几个问题的设想与研究
二十年前的一场争论
当中国体育叩响新世纪大门的时候
体育史学术研发展十年
我国体育史研究工作的历程、现状与前瞻
第五部分 竞技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第六部分 综合篇
作者介绍
谷世权,男,1934年6月出生,北京昌平人,中员。195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1959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研究班。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史教授,硕土生导师。曾任校党委委员、校图书馆馆长。
主要贡献:从事体育史、竞技运动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理论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7年曾参与了毛的体育思想和实践的部委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过专著15本,论文5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论文《试论体育与竞技运动》及专著《中国体育史》,分别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试论民初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体育》《试论与中国体育》《我国古代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考略》等也分别获奖。1985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证章。1996年2月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贡献章”。
文摘
具体来说,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清末时期(1860年前后到辛亥革命),是西方学校体育传人中国与初步发展时期。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办的所学校,此后洋务派又办了许多“学堂”(大都是专科学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学校的典型,请洋人作“教席”,因而引进了西方的兵操;戊戌维新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对西方学校体育有较全面的了解与介绍,并且亲自实践(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均有推行)。戊戌变法后,清朝统治阶级深感统治危机,一些官僚买办开始创办了一些新型的官办普通学堂,其中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的“西学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和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后来演变成上海交大)为早,20世纪初,清正式“废科举、兴学堂”后,新式学堂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这些学堂体育的主要内容,是引进的西方兵操(兼有少许“普通体操”和游戏)。
从19世纪六七年代前后始,各帝国主义列强为配合其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而加紧进行文化侵略,他们利用在中国传教的形式,在中国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其目的是使中国“基督化”,统治中国人的思想、教育(包括体育),培养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人才。但是,通过教会学校和青年会,也传人了西方的近代运动项目和多种竞赛。
(二)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至1949年)。
在这三个时期,与学校体育关系密切的是正式颁布施行了四个学制: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和1928年的“戊辰学制”。这些学制所附的“课程标准”中,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变化。其中“壬戌学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有划时代意义,结束了学校体育的“兵操”时代,促进了体育课的根本改革和近代运动项目与竞赛在中国学校的普遍发展。
……
序言
部分 体育理论篇
怎样理解“以增强体质为主”及其与掌握知识、技术的关系
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体育是全民的事业
试论体育和竞技运动
体育理论讨论好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体育史篇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孙子兵法》与体育
我国古代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考略
有关体育起源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浅论历史上的中日体育交流
试论辽金两代体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试论欧阳修之《九射格》
关于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几点新探
第三部分 中国近代体育史篇
亲自过问修建的运动场
读《体育之研究》
第二次革命战争期间根据地的体育
中央苏区一次大的体育运动会
有关中国近代体育史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伯苓
对“中国近代体育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探索(提纲)
关于中国近代体育史人物评价问题的几点刍议
有关“华北运动会”几个问题的探讨
旧中国、二届华北运动会
试论与中国体育
试论民初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体育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初探
苏区时期“俱乐部”和“列宁室”的体育
中央苏区时期列宁小学儿童团和少先队的体育
试论清华学校的“强迫运动”
第四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篇
体育科学外水平的差距
开基创业历艰辛
浅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几点历史启示
我国体育史教材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关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几个问题的设想与研究
二十年前的一场争论
当中国体育叩响新世纪大门的时候
体育史学术研发展十年
我国体育史研究工作的历程、现状与前瞻
第五部分 竞技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第六部分 综合篇
深度解析 《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谷世权》这本书,着实是一部厚重而富有思想深度的著作。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体育史上的名人轶事或者经典比赛的回顾,但作者的视野远比我想象的要开阔得多。他将体育置于社会、文化、政治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体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功能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最初的军事训练、宗教仪式,到后来的教育工具、社会凝聚力,再到现代的商业化、全球化,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体育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体育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体育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用作政治宣传、民族主义构建的工具,以及这种利用如何塑造了体育的面貌。这种揭示性的分析,让我对许多看似纯粹的体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体育理论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展示了理论的演进过程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他引导你拨开迷雾,看到体育背后隐藏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开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谷世权》一书,可以说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体育这一宏大命题。我一直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但过去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或健身的方式。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体育背后深邃的理论体系和漫长的历史沉淀。作者谷世权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体育发展画卷。他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事件,更是在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思想观念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对当下体育形态的影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观点,然后将它们与我亲身经历的体育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古代奥运会精神的探讨,让我对“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口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竞技成绩的追求,而是蕴含着对人类潜能的不断挑战和自我超越的哲学思考。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而富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体育伦理和价值观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前体育界存在的一些争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我开始意识到,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精神的对话,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体育的认识从“玩”升华到了“思”,从“看”升华到了“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精神之旅。
评分理论启迪 《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谷世权》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体育理论一直有些模糊概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过去总觉得“理论”二字有些遥不可及,但谷世权教授的阐述,却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而且与体育实践紧密相连。他不仅仅是在讲解理论,更是在引领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理论会产生,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体育哲学的部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剖析了“体育是什么”、“体育的意义何在”等根本性问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态和动机。例如,书中对“体育精神”的探讨,不仅仅是强调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更是上升到了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远远超出了我之前对体育的理解。此外,作者在梳理体育学发展历史时,也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让我看到了体育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体育提供的多样化工具。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体育理论的知识殿堂,而且是以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论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体育的强大武器。
评分历史视角 初次翻开《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谷世权》,我本以为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很快就被作者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谷世权教授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体育发展的长河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是善于抓住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技术条件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体育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轨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古代中国体育的论述,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器械介绍或运动项目名称,而是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对古代体育理念的影响,以及体育在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君子品德方面的作用。这种跨学科的结合,让原本严肃的历史研究变得异常鲜活有趣。此外,作者在分析不同文明的体育传统时,也展现了其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的思维。他不仅介绍了西方古典体育的辉煌,也并未忽略东方民族独特的体育文化。通过对比和辨析,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基因如何塑造了各自的体育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融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体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体育从萌芽到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评分思想碰撞 最近读了《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谷世权》这本书,脑海中持续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想法,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谷世权教授的写作风格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充满了启发性和引导性。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促使我去深入思考。我尤其被书中对体育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融合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关注体育赛事本身,而是将体育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载体,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文化意义。例如,在探讨体育的全球化现象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商业因素,而是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区如何以自身的方式解读和吸收体育文化。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体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输赢,而是看到了它在构建身份认同、传播价值观、影响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层作用。书中也穿插了许多对当代体育热点问题的评论,作者的观点犀利而深刻,往往能够直击问题的本质,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或反思。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不断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探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和理解体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