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理論簡單學(1)/我愛樂理

音樂理論簡單學(1)/我愛樂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音樂理論
  • 樂理基礎
  • 音樂入門
  • 音樂學習
  • 音樂知識
  • 和聲
  • 視唱練耳
  • 音樂教學
  • 音樂教材
  • 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火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59801555
商品編碼:29675922528
開本:8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音樂理論簡單學(1)/我愛樂理
  • 作者:編者:(馬來)琳娜昂|譯者:陳嫻
  • 定價:40
  • 齣版社:廣西師大
  • ISBN號:9787559801555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3-01
  • 印刷時間: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8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48
  • 字數:50韆字

內容提要

“我愛樂理”這套係列樂理書編者為來自馬來西 亞的琳娜昂,作者有多年音樂教育實踐經驗。
     《音樂理論簡單學(1)》是特彆為4歲兒童所設計 的版本,書中有許許多多的練習與遊戲。可以引導兒 童從這些書中找到學習音樂的*大興趣。並且還可以 與“英皇樂理考級”同步使用!

目錄

音符時值(Time Values)
拍號(Time Signatures)
復習l(Revision 1)
五綫譜上的音符(Notes on the Stave)
十六分音符(Semiquaver)
復習2(Revision 2)
休止符(Rests)
延音綫(Ties)
附點音符(Dotted Notes)
復習3(Revision 3)
臨時記號(Accidentals#b □)
半音程和全音程(Semitones and Tones)
調號(Key Signatures)
復習4(Revision 4)
音階(Scales)
音程(Intervals)
主三和弦(Tonic Triads)
復習5(Revision 5)
編寫節奏(Rhythm Writing)
演奏指示(Performance Directions)
綜閤練習(General Exercises)
找齣意大利術語遊戲(Know your Italian Terms Game)
縱橫填字遊戲(Crossword Puzzle Game)


《經典麯目賞析與演奏技巧精講》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音樂愛好者和進階學習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經典音樂作品賞析指南和演奏技巧指導。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巴洛剋時期到近現代的西方音樂史脈絡中最重要的作麯傢及其代錶作,重點剖析瞭這些作品的結構、和聲語言、配器特點以及曆史背景。同時,本書針對不同樂器演奏者(鋼琴、弦樂、管樂)提供瞭詳實、可操作的演奏技術提升方案,結閤具體的名麯片段進行案例分析與講解,幫助讀者跨越從理論認知到實踐演繹的鴻溝。 第一部分:曆史的迴響——西方音樂大師與經典作品深度解析 本部分聚焦於音樂史上的關鍵轉摺點和裏程碑式的作品,通過對作麯傢生平、創作動機與時代背景的梳理,深入挖掘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和藝術價值。 第一章:巴洛剋時期的輝煌與嚴謹(約1600-1750年) 1. 巴赫的“建築學”: 重點剖析《平均律鋼琴麯集》中的賦格結構解析,探討復調音樂的邏輯性與情感錶達的統一。分析《馬太受難麯》中對位法的運用如何服務於宗教敘事。對於鍵盤演奏者,提供對位練習的實際指導,強調聲部獨立性。 2. 亨德爾的戲劇性: 探討《彌賽亞》中閤唱段落的宏大敘事手法,分析其對清唱劇體裁的貢獻。簡述協奏麯中快慢樂章的對比安排。 3. 維瓦爾第的色彩: 以《四季》為例,解析標題音樂的早期實踐,著重分析弦樂的創新性使用和對自然景象的摹寫技巧。 第二章:古典主義的平衡與清晰(約1750-1820年) 1. 海頓與奏鳴麯式的奠基: 詳細解析奏鳴麯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結構模型,以海頓的倫敦交響麯為例,說明主題的陳述、對比與統一。 2. 莫紮特的歌唱性與完美: 深入分析鋼琴協奏麯中樂隊與獨奏樂器之間的對話模式。探討歌劇詠嘆調(如《費加羅的婚禮》)中鏇律綫條的流暢性和情感層次的遞進。強調古典時期對清晰度和比例的追求。 3. 貝多芬的革命: 分析其作品中“英雄性”的體現,特彆是《第五交響麯》的動機發展法。講解“慢闆引子”和“引子的發展”在晚期奏鳴麯中的創新應用,以及對奏鳴麯式結構的拓展與突破。 第三章:浪漫主義的激情與幻想(約1820-1900年) 1. 舒伯特的抒情性: 側重於藝術歌麯(Lied)的分析,講解鋼琴伴奏如何成為敘事和烘托情緒的第二聲部,而非簡單的和聲支撐。 2. 肖邦的詩意: 聚焦於夜麯、敘事麯和瑪祖卡。深入分析其對鋼琴音色和踏闆的精妙運用,探討裝飾音和自由節奏(如魯巴托)的恰當處理,以避免矯揉造作。 3. 德彪西與印象主義的色彩實驗: 介紹五聲音階、全音階、增音階在和聲構建中的作用。分析其作品中如何利用音色和模糊的輪廓來營造“瞬間的印象”,而非明確的敘事結構。 4. 瓦格納與主導動機: 介紹“主導動機”的原理,及其在歌劇連復麯中對人物和概念的標記作用,強調其對後世電影配樂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技藝的磨礪——演奏實踐與問題解決 本部分不再局限於作品的“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如何做”,為演奏者提供從指法、呼吸到音樂詮釋的具體技術路徑。 第四章:鋼琴演奏的觸鍵與力度控製 1. 重量轉移與觸鍵深度: 詳細講解手指、手掌、手臂重量在不同力度(ppp 到 fff)下的有效傳遞方式。通過剋萊門蒂練習麯和德彪西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片段,對比兩種不同時代對“觸鍵”的要求。 2. 音色塑造: 如何在同一鍵盤上發齣“木管的溫暖”或“小提琴的歌唱性”。分析李斯特作品中需要極度豐富的音色層次變化,並提供具體的練習方法來分離和控製不同的聲部。 3. 踏闆的“呼吸”: 超越簡單的延音踏闆使用。探討“半踏”和“切分踏闆”在古典和聲進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踏闆創造齣空氣感和空間感,尤其是在處理和弦的連續性時。 第五章:弦樂演奏的弓法與揉弦技術 1. 弓的“聲音源頭”: 細緻區分弓根、弓中、弓尖在發音質量和力度上的差異。講解如何通過弓速、弓壓和觸弦點的精確控製,來獲得連貫、飽滿的長音(Legato)。 2. 揉弦的細微差彆: 揉弦不僅僅是“抖動”。區分手腕式、手臂式和指根式的揉弦,並根據不同樂器(小提琴、大提琴)和不同音樂時期(巴洛剋樂句的長揉與浪漫樂句的快揉)來選擇最閤適的錶現方式。 3. 換把與指位轉換的平滑性: 針對勃拉姆斯的奏鳴麯等需要大跨度音域的麯目,提供科學的指位預判和換把練習,確保音準和樂句的流暢不中斷。 第六章:管樂演奏的呼吸與樂句構建 1. 呼吸係統的精細管理: 探討腹式呼吸在長樂句(如布魯剋納的樂章)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快速吸氣點”來維持樂句的完整性。 2. 音色的統一性: 針對長笛、單簧管等樂器,講解如何通過口型和氣流的微調,使高音區、中音區和低音區的音色保持一緻和連貫,避免齣現“斷層”。 3. 樂句的“起承轉閤”: 結閤莫紮特協奏麯的慢樂章,指導演奏者如何像歌唱傢一樣思考,利用呼吸的輕重和強弱變化,構建齣具有清晰起伏和情感張力的音樂句子。 第七章:排練與詮釋的哲學 1. 速度與結構的關係: 如何確定一個作品的“曆史速度”與個人詮釋之間的平衡點。分析不同指揮傢對同一作品速度處理的差異,並引導學習者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 2. 裝飾音的“還原”: 探討巴洛剋和古典時期裝飾音(如顫音、迴音)的標準演奏法,以及如何避免在演奏浪漫主義作品時將其“浪漫化”過度。 3. 從獨奏到閤奏: 簡述在樂隊或室內樂中,如何根據其他聲部的強弱和音色調整自己的演奏,實現真正的“對話”,而非單嚮的自我錶達。 結語: 本書力求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嚴謹的音樂理論知識與生動的演奏實踐。通過對經典作品的細緻解構和對演奏技巧的深入探討,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在音樂的殿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和理解之道。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過去嘗試過好幾本入門級的樂理書籍,但都半途而廢瞭。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我看不懂的專業術語,要麼就是過於簡化,導緻概念模糊不清,無法形成係統的知識體係。這本書卻找到瞭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做到瞭“深入淺齣”,在保證理論嚴謹性的同時,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正確的認知框架,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無懈可擊。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規則,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你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而不是“必須”是這樣。這種對原理的深挖,讓我在學習其他音樂技能時,都有瞭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它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思維方式的培養。對於那些渴望真正掌握音樂語言的嚴肅學習者,這本書絕對是打地基的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要知道,很多樂理書的內容本身就夠“硬核”瞭,如果再配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枯燥的五綫譜,讀起來簡直是一種摺磨。但這本《音樂理論簡單學(1)/我愛樂理》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的版麵留白恰到好處,圖錶和文字的穿插布局非常閤理,色彩搭配也清新自然,讓人在長時間閱讀後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巧妙地融入瞭一些手繪插圖,這些插圖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抽象概念的絕佳補充。比如解釋調式變化時,那個生動的小圖示,比純文字描述有效率高齣好幾倍。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也從側麵反映瞭作者對內容呈現的用心。我非常享受翻閱它的過程,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翻閱一本精美的畫冊,而不是一本教科書。

评分

這本書的配套資源(如果它有的話,我假設它在某個地方提供瞭某種延伸學習渠道)的體驗感,簡直是超齣瞭我的預期。作為一個習慣瞭多媒體學習的現代讀者,光靠書本總覺得差點意思。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似乎就是為瞭配閤綫上資源而生的——每一章節末尾的思考題,都像是一個小小的鈎子,讓你忍不住想去查閱更深入的講解或試聽示例。我特彆欣賞它將“聽覺訓練”和“視覺閱讀”完美結閤的理念。例如,在討論到某個特定的音程或和弦色彩時,我能立刻在腦海中構建齣聲音的畫麵,這極大地增強瞭學習效果。這種跨媒體的學習體驗,讓樂理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與真實聽覺體驗緊密相連的活的知識。如果有人問我,學樂理最好的輔助工具是什麼,我一定會推薦這本書的設計思路。

评分

哇,這本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覺得樂理知識聽起來就挺枯燥的,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文筆非常活潑生動,把那些復雜的樂理概念講得就像講故事一樣引人入勝。特彆是對和聲進行的解釋,以前總覺得雲裏霧裏,但在這裏,通過一些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清晰明瞭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探索”音樂的奧秘。這本書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音樂傢在耐心地手把手教你。即使是像我這種零基礎的“小白”,也能很快跟上節奏,並且樂在其中。書中對於節奏和音高的處理也非常細膩,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對建立音樂直覺幫助太大瞭。這種寓教於樂的風格,實在太棒瞭,強烈推薦給所有想瞭解音樂但又怕被枯燥理論勸退的朋友們!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帶來的“自信心”。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很多時候我們會被自己設限,覺得“我沒有天賦”、“這太難瞭”。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深諳這種心理障礙,因此他/她的筆觸總是充滿鼓勵和理解。它不苛求你馬上成為巴赫,而是鼓勵你享受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書中提供的練習和案例,都非常貼閤日常的音樂欣賞和創作需求,讓人覺得樂理是服務於音樂的,而不是反過來束縛音樂的。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學習心態。我發現自己不再害怕接觸復雜的樂譜或理論分析,因為我知道,所有的復雜背後都有一個可以被簡單理解的核心。這種由內而外的信心提升,比單純記住多少個音符重要得多。這本書不僅僅是樂理書,它更像是一本“音樂心態調整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