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是美国诺顿出版 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共 有六部专著组成。分别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学者 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 断代史论的**文本。这六部音乐断代史以周密详实 的史实论述、深人地道的音乐剖析、视野广阔的文化 诠释和条分缕析的清晰体例赢得了学界的普遍赞誉, 在英语世界被广泛采用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 )层面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参考书目,同时也是广大音 乐爱好者深入了解音乐的**读物。诺顿音乐断代史 丛书延续了诺顿出版公司传播音乐学术的**传统。
为西方音乐历史演进及其人文蕴涵的深人研究提供了 引发思考的论域和视角。
***·唐斯著的《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 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精)》为其中一册。
插图列表
序言
**部分 源自巴洛克的过渡:1760年以前的音乐
第一章 十八世纪思想的背景艺术与哲人·作为哲学家的音乐家·“趣味”在十八世纪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会中的音乐家
赞助体系·印刷与出版·公众音乐会的兴起·教学文献
第三章 私人音乐
华丽风格·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键盘独奏奏
鸣曲·情感风格·其他键盘乐形式·歌曲
第四章 公众音乐
交响曲·协奏曲
第五章 舞台上的词与乐
作为社交中心的剧院·歌唱家·戏剧传统·意大利正歌剧·宣叙
调与咏叹调·风格模拟曲·意大利喜歌剧·法国歌剧·意大利歌
剧·德语**的歌剧·伦敦的歌剧·巴黎的歌剧
第二部分 新风格的接受:1760—1780年的音乐
第六章 社会环境与哲学背景
美与崇高·文学的崇古之风·狂飙突进运动·“古典”的观念及其
对立面
第七章 音乐家的生存状态
音乐会组织·音乐出版业·音乐著作
第八章 家庭音乐
通奏低音奏鸣曲的进一步演变·键盘奏鸣曲·带有替换声部的键盘
奏鸣曲·弦乐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声乐
第九章 音乐会与教堂音乐
“古典主义的”交响曲的出现·交响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宗教仪
式音乐‘欧洲的罗马天主教音乐·欧洲非天主教的教堂音乐
第十章 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变化中的意大利喜歌剧·意大利之外的正歌剧·法
国的喜歌剧·伦敦的喜歌剧·德国的喜歌剧
第三部分 海顿:成长中的大师
第十一章 早年岁月:1732—1760
早期生活·作品
第十二章 在艾斯特哈齐宫廷的初期岁月:1760—1770
始获承认·作品
第十三章 伟大的风格突破:1770--1779
海顿在艾斯特哈兹的职责·作品
第四部分 莫扎特:天才初露
第十四章 神童时代:1756—1773
**次巡回演出·返回故乡:萨尔茨堡与维也纳·意大利之行
第十五章 早期风格
**批键盘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协奏曲·歌剧作品·教堂音乐
第十六章 “科罗莱多”岁月:1773—1781
赞助人。赞助体制下的作品·日趋拓展的表现空间·第二次巴黎之
行·萨尔茨堡的二度“雇员”生涯
第十七章 萨尔茨堡的高峰
键盘作品·带伴奏的奏鸣曲·不带键盘乐器的室内乐·交响曲·
小夜曲和嬉游曲·协奏曲-歌剧作品·宗教音乐
第五部分 古典风格的极盛期:1780—1800
第十八章 革命与变化的年代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远超我的预期。很多音乐史著作的译本常常会因为术语的精准性或者风格的拿捏不当而大打折扣,但这一本显然投入了专业的团队进行校对和润色。那些德语或意大利语的专有名词被处理得既专业又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就像是原作者用中文在娓娓道来,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描述时,似乎也注入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使得文字的张力得以保留。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接,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沉浸到十八世纪欧洲的沙龙氛围和音乐厅的盛况之中。对于我这种希望获得最原汁原味学术体验的读者来说,一个优秀的译本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大气,那种排版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辉煌的音乐时代。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印刷质量,文字清晰,乐谱部分的插图也处理得十分到位,即使是对比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资料,也能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翻阅起来,那种纸张摩擦的声音都带着一种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泡上一杯茶,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参考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情舒畅,是对我们这些热爱古典艺术的爱好者的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我对接下来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内容能和这精美的外壳一样厚重扎实。
评分我花了些时间研究了一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编排逻辑,感觉作者在处理跨越几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时,展现了惊人的条理性和洞察力。他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巧妙地将音乐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潮甚至是政治气候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人明白了伟大作品诞生的土壤是多么复杂而肥沃。尤其是在描述不同作曲家学派之间的继承与反叛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分析令人拍案叫绝,完全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概述,而是真正挖掘到了核心的音乐语言变革。我发现它在讲解一些晦涩的对位法或者和声进行的具体案例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比喻,即便是对音乐理论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住那个时代音乐家们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突破。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断代”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是简单地把历史划分为几个固定的区块,而是着重强调了不同风格之间那种微妙的过渡与张力,那种“旧的尚未完全死去,新的已然在萌芽”的状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以前总觉得海顿和贝多芬的风格界限分明,但读完后才意识到,其实他们的创作轨迹中充满了相互的渗透和影响,很多后世被认为是贝多芬式的激昂,其实在海顿晚期的作品中已经埋下了伏笔。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曲目分析,成功地打破了我们对经典作曲家刻板的标签化认知,展示了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摸索、挣扎与创新。这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音乐史的理解深度。
评分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骨架,让我在聆听这些经典作品时,不再是孤立地欣赏旋律的美感,而是能将其放置在一个宏大且细致的历史脉络中去品味。比如,当我在听某首奏鸣曲时,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它在当时的首演背景、听众的反应,以及它如何呼应或挑战了当时的主流审美,这种多维度的理解让每一次重听都像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它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原始文献和相关时期艺术史的欲望,无疑成为了我音乐资料库中一颗闪耀的知识核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是伟大的,而在于它耐心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作品会成为伟大,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超越“粉丝”层面,真正理解古典音乐精髓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厚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