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王家秘笈:太极王家拳开山力作 | 作者 | 王占海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ISBN | 9787555231974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王家秘笈:太极王家拳开山力作》为你揭开太极传承百年的技击秘技! 《王家秘笈》是太极王家拳的开山力作,是想继续深入系统学习太极王家拳学者的福音。 ★ 作者王占海蝉联了10年世界冠军,战绩赫赫,是当之无愧的“太极王者”。他父亲王西安是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大金刚”之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人,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轰动国际武坛,被美国的《美国新闻》誉为“国际太极拳王”。 ★ 招招式式每个动作大师亲自演示,并加上实际技击与细节图,将传统的拳术、功法和技艺系统、清晰的展现出来,是深入系统学习太极拳不可错过的修炼秘笈。 ★ 本书详细明了介绍太极心法,思维理论,使动作心神合一,姿势更正确。 很多时候初学者找不到理论和实践衔接的桥梁。本书的特点之一便是把阴阳理论如何在动作上表现,以及在具体动作中如何以阴阳理论来进行动作调整指导等问题更好的解决。 ★ 此书饱含独树一帜的王家拳之精髓,与传统陈式太极拳有些区别,其对抗性特别强。作者不遗余力地推广,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到这项运动里面来,从中获益。 习太极拳不可错过的修炼秘笈。★ 本书详细明了介绍太极心法,思维理论,使动作心神合一,姿势更正确。 很多时候初学者找不到理论和实践衔接的桥梁。本书的特点之一便是把阴阳理论如何在动作上表现,以及在具体动作中如何以阴阳理论来进行动作调整指导等问题更好的解决。 ★ 此书饱含独树一帜的王家拳之精髓,与传统陈式太极拳有些区别,其对抗性特别强。作者不遗余力地推广,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到这项运动里面来,从中获益。 |
| 作者简介 | |
| 王占海,太极拳世界冠军,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王西安大师之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现任香港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2011年,与马云、李连杰共同创办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太极拳的都市化、时尚化,让世界的年轻人参与到太极运动中,梦想将太极打造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推广中华太极文化。王占海在太极禅公司任技术总监一职,主要负责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教练培训等技术方面,是“太极禅”的幕后军师。 自幼在父亲王西安言传身教下苦练套路、揣摩实战、深得真传。深谙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螺旋缠绕”之理,对太极技击的“爆发力”、“穿透力”、“旋贯力”颇有见地,16岁参赛即夺得冠军,其后十余年间参加所有全国及国际性太极拳赛事均夺得冠军,从无败绩,被誉为“无敌战将”。 多年浸润在太极领域,王占海老师已成为太极界大师级的人物。他一直致力于太极拳的都市化、年轻化、生活化,让更多年轻人、青少年认识太极、爱上太极,让太极成为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健康运动。 |
| 目录 | |
| 章太极王者——王家拳 节王家拳介绍及其传承脉络 第二节 太极拳的功能、特点和对当代人的作用 第三节 尚武精神——现代人习武的作用 第二章王家拳理论篇 节王家拳拳论 第二节 王家拳十大要领 1.虚灵顶劲 2.含胸塌腰 3.松腰养气 4.分清虚实 5.沉肩坠肘 6.以意行气 7.上下相随 8.内外相合 9.招势相连 10.动中求静 第三节 太极阴阳呼吸法 1.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2.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 第四节 王家拳桩功——武者的静修 1.“精”桩 2.“静”桩 3.“净”桩 第三章王家拳套路篇 节《王家拳六十六式》介绍 第二节《王家拳六十六式》基本动作 1.手型 2.步型 3.手法 4.步法 5.腿法 6.身法 7.眼法 8.跳跃 第三节注意事项 1.练拳方向 2.练拳时间 3.呼吸方法 4.关于一路、二路拳法在学习锻炼中选择问题 5.起势要点 6.震脚 第四节 套路分解 1.《王家秘笈》六十六势 招法名称 2.《王家秘笈》六十六势 技术动作 第五节 技法解释 1.前28招技法解释 2.后28招技法解释 第四章 王家拳推手篇 节 五种推手法 1.五种推手法的作用 2.五种推手法的练法 第二节 推手劲论 1.听劲论 2.懂劲论 3.沾粘劲论 4.连随劲论 5.引化劲论 6.拿劲论 7.开合劲论 8.发劲论 9.提劲论 10.缠丝劲论 第三节 技击劲论 1.意气劲论 2.丹田劲论 3.掤劲论 4.捋劲论 5.挤劲论 6.按劲论 7.採劲论 8.挒劲论 9.肘劲论 10.靠劲论 |
| 编辑推荐 | |
| 《王家秘笈》因其作者的、拳法的正宗、内容的丰赡、讲解方式的清晰明了,以及图文结合的著作体例,成为学习太极拳名副其实的著作,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进入太极世界,了解太极的微妙,更可以提升学习者的理论素养和拳艺水平,建立准确的阴阳辩证思维体系,从而登堂入室,成为太极名家。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尝试了几本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书,大多要么是把招式描述得过于平面化,要么就是把理论拔得太高,让人抓不住实际的训练方法。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有一种奇妙的平衡感。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堆复杂的口诀让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些核心的练习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它在描述“掤劲”的运用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圆活”,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让我联想到了水流过山石的阻力与顺应,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看似松弛实则暗含力量的境界。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对面,用最平实的语言,引导你去体会气血在身体里运行的感觉。我按照书里提到的几个基础站桩的要领去试了一下,虽然时间不长,但那种身体深处被唤醒的感觉,确实是之前练习时很少体味到的,这让我对后续的练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影视剧那种炫技的层面,总觉得那玩意儿太“虚”,太玄乎,很难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实际的应用价值。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并没有鼓吹所谓的“不传之秘”或者夸大其搏击的威力,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武术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作者非常注重“中正平和”的理念,这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有一段论述身体结构如何通过练习达到“自我稳定”,我感觉与其说是在谈论武术,不如说是在谈论一种极高效的身体力学应用和现代康复理念的结合。我尤其欣赏它对呼吸法的详细解析,不是那种粗略的一吸一呼,而是细致到了吸气时横膈膜的运动轨迹,以及呼气时丹田的松沉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科学训练方法论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即便是对完全没有武术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养生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清晰得让人赞叹。它并非简单地按照“起势、进步、退步、定势”的套路顺序来展开,而是建立了一套由内而外、由松到紧的练习逻辑。第一部分重点在于“松柔的建立”,也就是如何克服身体的僵硬和局限;第二部分则过渡到“劲力的掤借”,探讨如何让身体的各个部分协同发力;而后续章节则深入到步法与身法的结合。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避免了初学者一开始就陷入对复杂招式的迷茫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介绍每组动作时,都会附带一小段“心法要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点明该动作训练的根本目的,这使得练习者在做动作时,目标感非常明确,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我个人认为,这种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体学习和记忆的规律,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渐进式的成长体验,而非一次性的信息灌输。
评分在众多的武术文献中,很多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门派色彩,有些观点甚至显得非常武断。然而,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的开放性和历史观。作者在介绍自己的拳法源流时,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旁征博引,将所练习的功法置于更宏大的中国武学体系中去考察。他会提及一些不同流派的共通之处,也会适当地指出某些常见误区,这种客观和辩证的态度,让整本书显得非常可靠。它不强求你“信服”某一种绝对真理,而是鼓励你去“体悟”武术的核心原理,并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同步在传授一种独立思考和自我检验的能力。这种强调实践检验和理论反思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武术指导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身体训练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哲学读本,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心了,封面那种泛着微微旧色调的纸张,配上手写体的书名,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那种古朴、神秘的武学氛围里去。我特意挑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才开始翻阅。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这种传统武术典籍多少有点敬畏,生怕内容晦涩难懂,全是那些拗口的口诀和看不懂的图示。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非常友好,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匠人的精细,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动作解析部分,配图虽然简约,但力度和韵味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初学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丝丝的内劲流动。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式”武术指南,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家传手稿,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武学传承的敬畏与坚持。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形神合一”的阐述,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对内在精神追求的强调,远超出了单纯的招式练习,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意蕴。这本书的物理质感和视觉呈现,成功地为后续的内容奠定了一个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